打好發展組合拳 跑出經濟加速度
梅縣區聚焦實體經濟爭當高質量發展排頭兵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3-10-17 11:19:11  瀏覽:-
字號:

慶達科技智能電機項目生產車間內,工人們有序生產。


2.jpg

嘉元時代年產10萬噸電解銅箔首期項目於9月28日正式投產。


3.jpg

中芯雲聯精密加工項目首期在佘江孵化園投產。


5.jpg

梅縣區樹牢用戶思維,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吳麗伶 攝)


  梅州綜合保稅區獨立儲能電站項目動工、中芯雲聯精密加工項目投產、梅縣區智能家電產業園奠基暨慶達科技電機項目動工、嘉元時代年產10萬噸電解銅箔首期項目投產……近期,梅縣區一係列項目投產、動工或奠基,實體經濟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實體經濟是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今年以來,梅縣區認真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搶抓梅州建設蘇區融灣先行區重大機遇,堅持以實體經濟為本、製造業當家,加快培育銅箔、裝備製造、智能家電“2+1”現代工業集群,延伸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鏈條,努力做大經濟規模、做大經濟總量、做大經濟蛋糕,爭當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

  築牢產業支撐 夯實發展根基

  在位於城東鎮的嘉元時代年產10萬噸電解銅箔項目現場,3號、4號廠房拔地而起,而在生箔車間,嶄新的生產線全速運轉,厚度僅頭發絲直徑十五分之一的4.5微米金色銅箔從一台台生箔機中緩緩吐出……“目前,首期年產5萬噸電解銅箔項目廠房已完成建設,其中2萬噸生產線今年9月底順利投產。”嘉元科技相關負責人說。

  嘉元時代年產10萬噸電解銅箔項目是梅州曆史上單體投資最大的工業項目,計劃總投資約81億元,規劃用地麵積約820畝,主要建設多棟生產車間及配套廠房,新增一批溶銅造液、生箔、表麵處理、分切等生產設施,產品以4.5微米至6微米極薄銅箔為主。該項目分期建設,計劃2025年全麵投產,投產後預計可新增年產值約100億元,繳納稅收約6億元,解決就業近4500人。該項目2022年6月8日動工建設,僅用半年時間實現“拿地即開工”,創造了“梅州速度”。

  嘉元時代年產10萬噸電解銅箔首期項目順利投產,是梅縣區認真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和梅州建設蘇區融灣先行區、大抓實體經濟工作要求的具體行動。近年來,梅縣區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為總抓手,堅持以實體經濟為本、製造業當家,持續推動“2+1”現代工業集群向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鏈條延伸,努力在新一輪產業變革大潮中貫通產業鏈上下遊,提升產業競爭力,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如今,梅縣區銅箔產業從單一材料向新型儲能設備、電池、電站拓展,2022年產能達到9.6萬噸,約占全國產能的10.6%,入選全省“雙十”戰略性產業集群、廣東“強芯工程”;裝備製造產業從輪轂等零部件生產向半掛車整車組裝邁進,帶動17家上下遊企業聯動發展;智能家電產業從電控板到線束、電機等關鍵部件集聚,智能家電產業園奠基開園。

  實體經濟煥發出新氣象,有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今年上半年,梅縣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05.1億元、比增9.3%,居全市第一;今年1月至8月,梅縣區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139.1億元、比增23.5%,規上工業增加值38.8億元、比增19.1%。

  大抓招商引資 注入強勁動能

  中芯雲聯精密加工項目首期9月28日正式投產。該項目總投資2億元,首期在佘江孵化園租賃約6000平方米廠房,投資2000萬元以上,預計今年底即可上規;二期在城東白渡園區購地約50畝建設,計劃2025年12月全麵建成投產,屆時預計可實現年產值4億元以上、繳納稅收1000萬元以上。

  中芯雲聯精密加工項目落戶投產,是梅縣區今年招商引資工作中取得的成效之一。今年以來,梅縣區樹立招商“一盤棋”思想,建立招商引資工作領導小組統籌、4支專業招商服務隊一線對接、10個區直單位和19個鄉鎮合力推進的“1+4+10+19”大招商格局,並不斷完善招商引資工作製度,促進招商引資提質增效。同時,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發展實體經濟的第一抓手,認真落實招商引資“一把手工程”,堅持領導帶頭,領導班子齊上陣、全區上下總動員。

  立足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梅縣區圍繞加快構建銅箔、裝備製造、智能家電“2+1”現代工業集群的工作部署,始終堅持把主導產業作為招商引資的重點方向。“我們堅持一手抓招商引資,一手抓增資擴產。一是立足工業基礎,開展產業鏈招商;二是發揮產業優勢,開展以商招商;三是深挖新能源潛力,開展精準招商。”梅縣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招商引資工作中,梅縣區打出“組團招商+全民招商”組合拳,組建了4支專業招商隊,壯大招商引資工作隊伍。同時,製定全區招商引資工作方案,把全年招商引資任務分解到專業招商服務隊、區直相關單位和各鎮(高管會、辦事處),動員全區上下積極參與到招商引資工作中,利用各種資源優勢對接企業、謀求合作,並對企業實行點對點、一對一全程服務,推動一批項目簽約落地,形成了齊心協力抓招商引資的良好局麵。

  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8月,梅縣區招商引資工作碩果累累:新簽招商引資項目75個、計劃總投資198.1億元;動工項目48個、實際完成投資12.6億元,完成率81.4%,居全市第一。

  樹牢用戶思維 優化營商環境

  根據構建“2+1”現代工業集群的工作部署,依托慶達科技、欣桐科技、盛富金屬等企業發展形成的產業基礎,梅縣區在城東葵下工業地塊規劃建設梅縣區智能家電產業園。該項目總規劃用地麵積約600畝,重點發展智能整機整裝、優質家電零配件生產等,將建成涵蓋空調、冰箱和洗衣機整機、家庭個人護理小家電、關鍵零部件等領域的上下遊產業體係,打造產業突出、特色鮮明的“園中園”。

  梅縣區智能家電產業園計劃引進20家至30家上下遊產業鏈條企業入駐,總投資30億元以上,預計可實現年產值50億元以上、繳納稅收3億元以上。目前,該產業園已引進頭部企業津晶集團,已簽約慶達科技智能電機、欣桐科技智能電控板、深圳聯鑫科技電子顯示模塊等項目。其中,慶達科技首期投資2.3億元、占地46畝的年產500萬台電機項目實行“帶項目供地”,實現“拿地即開工”。

  慶達科技智能電機項目的快速推動,離不開梅縣區良好營商環境的助力。項目引進來,關鍵在落地。梅縣區堅持資源跟著項目走,按照“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套方案、一支隊伍、一抓到底”的要求,配強工作專班,為項目提供全方位、全流程精準服務,全力保障項目無障礙施工,力促項目早建成、早投產、早見效,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

  近年來,梅縣區堅持“產業興區、項目為王、企業第一、服務至上”的理念,樹牢“用戶思維”,把企業滿意作為衡量營商環境的第一標尺,將資源要素優先用在“打糧食”項目上,全麵推廣“並聯審批、以函代證、容缺受理”,提標推進行政審批“雙百”工程,全力打造親商、愛商、護商的創業福地。

  與此同時,梅縣區積極推動極簡審批改革,各職能部門將“減審批、優服務”落實到具體行動上,切實為企業排憂解難、保駕護航。“我們聯合梅縣區科工商務局成立了梅縣區審批代辦中心,為企業提供一對一貼心幫辦代辦服務,讓行政審批更靈活高效,實現申報企業‘最多跑一次’,從而促使涉企事項更快落地,讓營商環境更有溫度。”梅縣區政數局局長馮麗鋒說。

  培育“四上”企業

  增強內生動力

  在位於扶大三葵村的梅州運泰玻璃有限公司,生產廠區機器轟鳴、員工穿梭不停,記者感受到了火熱的生產氛圍。“我們生產的玻璃70%銷往珠三角地區,目前發展形勢不錯,員工都要加班加點趕任務。”運泰玻璃公司負責人李劍鋒說,該公司成立於2019年,在發展過程中得到了相關部門的關心和幫助,結合當前業務情況來看,對今年底“上規”很有信心。

  在水車鎮,主要生產LED燈、手工裝飾品的梅州鎂坍工貿有限公司也正熱火朝天地備戰“上規”。“我們的產品主要是出口,在工藝品行業整體低迷的情況下,公司訂單不減反增,2023年預計產值能達到4000萬元。”鎂坍工貿公司負責人彭高升說,公司訂單實現逆勢增長,除了公司不斷創新產品設計外,還離不開水車鎮黨委、政府的靠前服務,幫助協調解決各類困難和訴求,讓公司發展無後顧之憂。

  “我們盤家底、拉清單、定目標,組建培育工作專班、要素服務專班,實時服務年度目標鎂坍工貿、科森建築等企業‘上規’全流程。”水車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陳丹說,該鎮正全力抓好“四上”企業培育納統工作,持續盯緊“四上”培育企業發展態勢,堅持培育、引進“兩手抓”,全要素、全流程做好上規納統服務保障。

  企業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之源。今年以來,梅縣區堅持把“四上”企業培育招引工作作為實施“百千萬工程”和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堅持高位推動,建立“四上”企業培育調度、閉環管理製度,成立“四上”企業招引培育服務隊,將區直單位資源下沉鄉鎮一線,支持、指導和督促各鎮(高管會、辦事處)全力推動企業上規上限,不斷做實項目、做大企業、做強產業。

  目前,梅縣區共有“四上”企業381家、占全市總量的26%,今年以來新增“四上”企業13家。接下來,梅縣區將繼續樹牢“用戶思維”,建立健全服務“四上”企業綠色通道,加強對臨規企業、新簽項目的跟蹤服務,第一時間解決好企業用地、用工、融資等實際問題,確保企業能夠上得去、留得住、發展得好。(記者 吳麗伶  特約記者 馮森達 王雅 曾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