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持續加強地理標誌運用賦能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
“土特產”變身經濟發展“金名片”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3-08-15 15:17:57  瀏覽:-
字號:

8.14 公眾號 第一篇 2.jpeg


  2022年11月,全省首個地市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分中心——廣東省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梅州)分中心揭牌成立,全市專利、商標、地理標誌等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力度進一步加大;2023年8月10日,由省市場監管學會主辦的地理標誌助力“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谘詢研討會在梅州召開,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為加強地理標誌運用賦能鄉村振興出謀劃策……

  最近兩年來,省級知識產權平台“落戶”梅州,知識產權、地理標誌有關的省級活動在梅州舉辦的現象愈發常見。在這背後,是我市不斷強化地理標誌運用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積極作用,紮實實施地理標誌提質強基、品牌建設、產業強鏈、能力提升“四大行動”取得的成效。

  創優服務效能 讓地域特色產業有“名”

  商標富農,地理標誌興業。地理標誌作為重要的知識產權,是促進地方特色產業和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也是推進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

  近年來,我市地理標誌培育成果增量明顯,“土特產”紛紛變身經濟發展“金名片”。目前,我市共擁有“梅州金柚”“西岩烏龍茶”“大埔青花瓷”“八鄉山番薯”等13個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其中“梅州金柚”列入中歐互認互保產品,同時我市還有“梅縣金柚”“大埔青花瓷”“興寧茶油”“興寧單叢茶”“梅塘楊桃”等8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此外,“留隍枇杷”“蕉嶺金桔”等2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注冊工作正穩步推進中。

  “我們以‘柚果’‘茶葉’等優勢產業為依托,推動各縣(市、區)地域特色經濟為帶動,組織各縣(市、區)深入挖掘優勢地理標誌,摸排轄區優勢地理標誌數量、品種、規模發展情況等,引導各相關產業協會、團體組織和單位參與地理標誌申報,全麵推動依托地理標誌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創新思路推進地理標誌產品培育發展基地建設,提升了全市現有地理標誌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助力產業發展規模提升和鄉村振興方麵,該局還深入實施地理標誌運用促進工程項目,建立“地理標誌+企業+電商”合作模式,與梅州日報社開展地理標誌助力鄉村振興——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梅州金柚”“蕉嶺綠茶”直播帶貨活動,與京東共同搭建梅州地理標誌館推廣銷售我市地理標誌產品,組織企業現場參展,多措並舉提升我市地理標誌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如今,圍繞全市13個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和8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產品,市市場監管局還建立了以“地理標誌+企業+基地+農戶”“龍頭企業”等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機製,探索推廣地理標誌公司化、一體化運營管理模式,促進地理標誌發展壯大,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構建標準體係 讓地理標誌運用有“規”

  隻有興品牌才能強發展。近年來,我市積極構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標準體係,大力推廣“梅州金柚”區域化布局、規模化擴張、產業化運作、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發展路徑,以標準促規範,以品牌強運用,通過典型引路、示範引領,推動地理標誌發展。

  2019年以來,市市場監管局推動我市現有的13個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製定了梅州市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地方標準。“我們還通過大力推進專用標誌使用核準改革,目前已成為全省10個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使用核準改革試點市之一。這也為我市地理標誌規範運用增加了資源、提供了平台。”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目前我市原使用地理標誌標識的30家企業全部完成了換標,有14家企業新獲批使用地理標誌專用標誌。

  地理標誌運用有了標準,品牌培育也取得了更加豐碩的成果。至2022年底,全市商標注冊量6379件,商標有效注冊量達52562件,同比增長11.27%。“下一步,我市將繼續開展商標品牌培育指導站創建工作,並通過一係列地理標誌保護專項行動,進一步增強公眾對地理標誌的認識,提高維權意識,淨化市場環境。”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說。

  引來金融活水 讓企業發展壯大有“勁”

  2022年,梅州農村商業銀行向我市梅縣區金柚協會成員累計發放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質押貸款達1.8億元,有效解決了商標企業發展資金問題。

  這次以地理標誌的“無形價值”助力企業獲得貸款,是梅州地區乃至全省地理標誌的品牌價值在金融領域得到運用的一次全新嚐試,也是我市市場監管部門高標準實現知識產權金融創新,有效賦能鄉村振興的一個生動實踐。

  “我們通過積極引導梅縣區金柚協會將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梅縣金柚’質押給梅州農村商業銀行進行擔保,梅縣區金柚協會獲得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綜合授信額度的方式,支持梅縣區金柚企業發展。”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引來“金融活水”,既發揮了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梅縣金柚”的品牌價值,又有利於共同維護好“梅縣金柚”的良好口碑,讓梅縣區金柚協會成員和廣大金柚種植農戶共同受益。(記者 林婉萍  通訊員 梅市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