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江區召開“兩會”,動員全區上下凝心聚力實幹擔當
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梅江實踐邁出新步伐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5-03-19 10:23:14  瀏覽:-
字號:

2025年,梅江區將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梅江實踐邁出新步伐。(連誌城 攝)


梅江區持續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係上聚焦用力,全力爭取梅州經開區升級為國家級經開區。(連誌城 攝)


  3月17日,政協第八屆梅州市梅江區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開幕;3月18日,梅州市梅江區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開幕。會議總結2024年工作,部署2025年工作,動員全區上下凝心聚力、實幹擔當,全力以赴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梅江實踐邁出新步伐。

  回眸2024年

  梅江經濟社會保持平穩發展

  2024年,梅江區以“百千萬工程”為總抓手,深入推進蘇區融灣先行區建設,加壓奮進、實幹爭先,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全力推動梅江經濟社會保持平穩發展。

  ●“百千萬工程”展現新變化

  首批6個典型村建設任務基本完成,第二批8個典型村明顯提升,2個典型鎮“七個一”建設穩步推進。在全市率先實施總投資2.59億元的央企助力項目。提檔升級43.5公裏“四好農村路”。提升16段國省道、高速公路沿線環境和8473棟農房風貌。81個行政村集體經濟平均年收入達46.29萬元。發動百千萬群眾參與“百千萬工程”,籌措“助力金”3270萬元。完成撂荒耕地複耕複種509畝,糧食作物播種總麵積5.35萬畝。

  ●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實現324.91億元,總量穩居全市第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增5.9%。梅州經開區完成全口徑稅收4.01億元,比增104.2%,增幅全市第一。40個省、市重點項目超額完成年度投資任務。工業投資比增9.6%,總量占全市的24.7%。新引進39個總投資達82億元的項目,計劃投資額、實際投資額完成率排名全市第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增4.1%。規上工業增加值占全市總量的47.9%,規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比增40.1%,均居全市第一。獲評全國縣域商業建設行動“領跑縣”,消費品以舊換新活動完成3.55億元銷售額,占全市總量的54.4%。淨增“四上”企業38家。

  ●融灣發展邁出新步伐

  在全市率先成立蘇區融灣先行區發展中心。爭取各類項目資金14.3億元。舉辦招商推介活動18場,建成梅江(荔灣)智創共享中心。爭取上級融灣人才發展資金400多萬元。與廣東院士聯合會共建粵港澳大灣區院士專家學術交流康養基地。武梅高鐵全線動工,瑞梅鐵路有序建設。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兩小時經濟生活圈”,推出10條精品旅遊路線,舉辦文旅活動10多場次。嘉應古城淩風路步行街在國慶、春節期間日均接待遊客約10萬人次。

  ●產業發展彙聚新動能

  煙草、電子信息產業產值分別比增3.4%、5.1%。新增數字經濟相關企業285家。低空經濟新增產值4.39億元,成立梅江低空經濟產業發展中心。鴻熙智慧漁業產業園建成投產。西陽鎮農業產業強鎮項目通過農業農村部評估。梅州經開區工業總產值完成115.66億元、比增13.2%,被認定為省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電子信息)。

  ●改革創新迸發新活力

  68項年度改革任務紮實推進。深化行政審批事項“兩個100%”,“一網通辦2.0”試點有序推進。營商環境評價排名全市第一。在全市率先構建全域土地綜合整治“1+3+N”政策體係,集中流轉經營性耕地7627畝,整理騰挪建設用地33.25畝,完成全市首宗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創新實施嘉應古城公產房所有權、管理權、經營權分離改革,推行百花洲農貿市場升級改造模式。三角鎮泮坑村入選全省數字鄉村建設試點。

  ●綠美梅江厚植新優勢

  獲評2024年“綠美廣東競風華”全省十強。區鎮村綠化28.9萬株,建成255片主題林,打造124公裏綠美公路風景帶。高標準完成林分優化9000畝、森林撫育15600畝。新認定省級林下經濟示範基地1個、省林業龍頭企業3家。城區空氣質量優良率99.5%,國考、省考斷麵水質達標率保持100%,完成“無廢城市”試點任務。

  ●民生事業取得新進步

  完成年度民生實事和“微民生”實事。城鄉低保、特困供養、孤兒和殘疾人保障水平保持全市領先。城鎮新增就業2455人,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3%。新增1012個基礎教育學位。市第二中醫醫院胸痛中心建成使用,基層醫療機構均達到國家基本標準,基本公共衛生考核排名全市第一,“村醫通”醫保結算實現全覆蓋。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正式運營,新建“長者飯堂”5個,江南街道試點“數智結合”守護獨居老人用電安全。獲評“實施廣東省婦女兒童發展規劃示範區”。質量工作考核排名全市第一。高質量完成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無信訪村(社區)”創建比例超八成。

  展望2025年

  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梅江實踐邁出新步伐

  梅江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5年,梅江區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與經濟增速基本同步。

  梅江區將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持續以頭號力度推進“百千萬工程”,加力推進蘇區融灣先行區建設,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係,統籌推進實體經濟、鄉村振興、綠美梅江、重點民生、安全發展等工作,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全麵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梅江實踐邁出新步伐。重點做好以下八方麵工作。

  在加快推進“百千萬工程”上聚焦用力

  加快打造典型示範。完成長沙、西陽典型鎮建設任務,加快三角、城北美麗圩鎮“七個一”項目建設。第一、二批典型村要實現收尾提升,第三批典型鎮村培育要加力提速。

  提升城鎮建設能級。壯大“五大百億產業”,培育客服經濟、低空經濟等特色產業,淨增“四上”企業36家以上。積極謀劃城中村改造項目,完成35個老舊小區改造。實施新峰路、桃西村道改造提升等項目,打造泮坑水庫連接小密水庫生態景觀公路。有序推進西陽鎮、長沙鎮農貿市場提質升級等項目建設,抓好城北鎮創新型專業鎮(商貿類)建設。

  加快推動鄉村振興。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2100畝。建設22公裏“四好農村路”。推動水產產業園、鴻熙智慧漁業產業園(二期)建成投產,有序推進客家預製菜“補改投”產業園建設。做好“土特產”文章,培育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家。力爭麵上村村集體經濟年平均收入突破48萬元、增長10%以上。創建“無信訪村(社區)”105個以上。

  在蘇區融灣先行區建設上聚焦用力

  加快政策轉化。持續用好用活《梅州方案》和省《若幹措施》,爭取政策資金20億元以上。力爭國家層麵協調解決重大事項取得突破。全麵兌現融灣專項補助政策,落實“百萬英才彙南粵”行動計劃,舉辦專題招聘活動12場以上。

  借力幫扶協作。密切跟進梅江專題招商活動、消費品“以舊換新”、電力裝備供應商大會等事項,加快周溪橋等項目建設,爭取新落地一批項目。深化荔灣·梅江對口幫扶協作,持續做好園區共建等工作,推動印製線路板等產品納入廣州國企供應鏈,依托“反向飛地”共享灣區資源。

  強化招商引資。力爭完成計劃總投資90億元、實投18億元以上,新引進超億元工業項目13個以上,實際使用外資2200萬元人民幣以上。

  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係上聚焦用力

  擴容提質產業平台。全力爭取梅州經開區升級為國家級經開區,新承接產業轉移項目4個以上。力爭園區工業總產值超142億元、增長23%以上。加快梅州經開區北區首期建設,打造現代農業和食品加工產業集群。

  培優增效工業企業。爭取煙草產值突破百億元。服務保障11個總投資55.85億元的項目建成投產,發展電子元器件、電子電器等終端產品,力爭電子信息產值突破120億元。壯大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推動視覺相機、無人機遙控器等新項目落地,引育電機、電控等零部件企業,打造無人係統零部件製造基地。

  發展壯大現代服務業。成立數字經濟行業協會,新增數字經濟相關企業300家以上。推動梅江BPO數字產業園(二期)建成運營、星輿科技數智產業基地落地建設,打造數字服務外包產業集聚區。規劃建設城區綜合物流產業園、商貿物流園,就近培育電商產業生態圈,加快冷鏈物流項目建設,打造區域物流集散中心。

  在擴大有效需求上聚焦用力

  提振消費穩定增長。組織開展促消費活動,做強“梅江優品”“梅江手信”品牌,淨增限額以上批零住餐企業15家以上。開展房地產供需對接和定向促銷。培育10家以上直播電商企業,打造粵東電商客服直播示範基地。建設城鄉一體化商貿流通平台,實施“嘉應1733”等縣域商業樞紐項目,著力打造區域性消費中心城市。持續推動嘉應古城活化利用,新引進老字號企業10家以上,打造“全省老字號集市”,建設省級示範步行街。

  抓實項目擴大投資。全麵實施68個總投資312億元的重點項目建設,穩步推進24個總投資90億元的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保障22個總投資180億元的產業項目建設,加快實施22個總投資42億元的民生保障工程。服務保障武梅高鐵、瑞梅鐵路梅江段無障礙施工。

  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辦好“粵貿全球”計劃梅江專場活動。落實省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電子信息)建設任務。支持跨境電商企業加快發展,積極探索“跨境電商+產業帶”。辦好第七屆世界客商大會梅江係列活動。

  在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上聚焦用力

  深化營商環境綜合改革。推出“免費梅江2.0”,爭取專項債支持盤活閑置資產,市區聯動打造低成本、便利化的科創孵化基地。用好“碼上辦”平台,建立“簡單問題即叫即辦、複雜問題當日回複、超期未辦督查問責”機製。深入推進梅州經開區體製機製改革。

  加快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深化農村“三塊地”改革,推動集體建設用地整理,至年底騰挪整合建設用地1971畝。推動耕地集約化,確保至年底耕地規模化集約流轉經營13400畝、新增耕地1340畝以上。製定自然災害危險區域建房戶避險搬遷“1+7+N”政策體係,健全宅基地使用權自願有償退出機製,完成避險搬遷208戶以上。

  推進經濟領域重點改革。推動完善市與區財政體製,強化稅收信息共享與協同監管機製,深化零基預算改革,加快要素市場化改革,完成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

  在綠美梅江生態建設上聚焦用力

  擴綠興綠護綠並舉。實現植樹32萬株以上。實施林分優化9100畝、森林撫育1.1萬畝以上。至年底建成100個城市綠美小公園、200公裏綠美鄉村公路、200公裏綠美碧道。培育省級林下經濟示範基地1個、省林業龍頭企業1家以上。“一樹一策”保護古樹名木。

  堅決守護綠水青山。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係統治理。精準防治大氣汙染,全麵落實河(湖)長製,強化土壤汙染源頭預防。完成梅江城區段生態保護與修複項目(一期)建設,加快長沙至西陽生態廊道等項目建設。

  加快綠色低碳發展。加快羅樂輸變電站等5個能源項目建設,升級改造智慧停車場11個、新增充電樁500個以上。助推梅州經開區北區創建零碳園區。

  在增進民生福祉上聚焦用力

  提升社會保障水平。新增城鎮就業2500人、創業400人以上。提高低保、特困人員、孤兒基本生活補貼、殘疾人兩項補貼保障水平,加強困難群眾、弱勢群體兜底保障。加快推進梅江區示範性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網絡建設。落實生育支持政策,完善普惠托育服務體係。加強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

  辦好人民滿意教育。開工建設北實雙語學校,加快推進嘉應學院附屬學校建設,確保芹洋學校新建教學樓秋季投入使用,新增學位1000個以上。推動梅州中學、樂育中學等四所學校擴容提質。推進基礎教育擴優提質,推動職業教育與產業需求對接,引導規範民辦教育發展。

  深化健康梅江建設。加快推進區疾控中心、芹洋半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江南新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綜合門診部等項目建成使用。深化醫藥衛生體製改革。積極創建國家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爭創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範縣。

  打造客都文化中心。實施文脈活化、業態升級、品牌矩陣、供給提質“四大行動”,打造文化發展新高地。持續推動嘉應古城活化利用,加快梅江區工人文化宮、七賢居展陳項目等建設。支持客天下創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省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擦亮林風眠藝術IP。實施文藝“雙精”工程、足球青苗青訓“雙青”工程。

  在建設高水平法治梅江平安梅江上聚焦用力

  強化安全生產和防災減災。深入推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常態化推進重點領域隱患排查整治,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製機製,加強食品藥品質量安全監管。

  堅決維護社會平安穩定。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常態化推進掃黑除惡鬥爭,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提升社會治理效能。(記者 江嬋  特約記者 鍾戈 陳綺冰 陳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