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縣區駐企體驗服務員進駐企業了解情況並提供“一對一”跟班服務。(梅縣區委組織部供圖)
程江鎮大新城社區開展“黨員點亮微服務 共圓群眾微心願”活動。(梅縣區委組織部供圖)
梅縣區通過深入開展“雙聯雙建”行動,掀起植樹造林新熱潮。(傅思林 攝)
梅縣區采取“大兵團作戰+網格化管理”模式,凝聚黨群合力重建美好家園。(馮森達 攝)
融灣步伐加力提速、城市品質持續提升、鎮村建設更具特色、實體經濟不斷壯大、綠美建設亮點紛呈、民生福祉持續改善……隨著“百千萬工程”的深入實施,梅縣區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齊頭並進。近年來,梅縣區牢牢抓住黨建引領“驅動器”,深入實施黨建賦能工程,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全麵激發區鎮村內生動力,為高質量發展注入“紅色動能”,推動“百千萬工程”不斷走深走實。
發揮黨員作用 賦能實體經濟
上午8時30分,梅縣區駐企體驗服務員張敏紅在梅州尖石碧山泉水有限公司開始了一天的忙碌。深入車間一線、融入生產環節、詢問企業需求……在企業的細致工作,讓張敏紅對企業的生產經營、市場行情有了一定了解。“身處一線,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企業發展的甜與苦。” 張敏紅坦言,作為駐企體驗服務員,“一對一”跟班服務,能夠更好地從企業的角度思考問題,提供更具個性化的解決方案。
在梅縣區,還有不少像張敏紅一樣的黨員幹部。他們以“沉浸式”工作方式進廠房、下車間,深入了解企業,與政府部門協調聯絡,幫助企業解決難題,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添彩。去年,梅縣區委組織部牽頭,會同區工商聯、科工商務局、發改局、住建局等相關單位,紮實做好科學篩選企業、選派“駐企體驗服務員”等一係列相關工作。
“我們從21個有行政審批權限和服務職能的單位中挑選出10名優秀業務骨幹,第一批分別進駐10家‘四上’企業和正在培育的‘四上’企業,每批駐企體驗服務時間為兩個月,一年不少於五批次。”梅縣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道,各駐企體驗服務員針對調研了解掌握的企業情況,及時製定工作計劃,回應企業關切,強化精準服務,解決困難問題,切實當好政策宣傳員、問題協調員、政企聯絡員。
近年來,梅縣區深入實施黨建賦能工程,把建立區鎮村三級黨員幹部“四帶頭”服務企業發展製度作為區委“書記領航項目”,建好機製、帶頭崇商重企,建強隊伍、帶頭招商引資,保障要素、帶頭服務企業,轉變作風、帶頭紓困解難,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區鎮村三級黨員幹部“四帶頭”服務企業發展製度實施以來,梅縣區上下樹牢“工業強區、產業興區”理念,大力發展以先進製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以黨員服務“出實招”、掛鉤聯係“解難題”、比學趕超“提效能”為抓手,激勵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全力拚招商、拚項目、拚經濟、拚發展,幹部作風進一步好轉,營商環境全麵優化,推動一批招商引資和增資擴產項目落地、建設、投產,全力培育壯大高端銅箔、機械智造、智能家電“2+1”現代工業集群。
推行“雙微”服務 辦好民生實事
“希望可以解決房屋漏水的問題。”當社區收集居民的微心願時,家住梅縣區程江鎮鴻鑫園小區的居民曾女士寫下了這樣的心願,而鴻鑫園小區黨支部書記肖德生第一時間認領了這個微心願。隨後,肖德生先後聯係曾女士、小區物業、曾女士鄰居等,經多番協調,最終促成曾女士房屋“漏水事件”得到妥善解決,鄰裏關係也由此更加和諧。
這個從“微心願”到“微實事”的過程,是梅縣區黨員為群眾辦好身邊小事的生動實踐。近年來,梅縣區堅持黨建引領,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從小處著眼、從末端發力,建立資源、需求、服務、評價“四張清單”,推行“群眾點單、支部派單、黨員接單、群眾評單”的“閉環服務”模式,以黨員“微服務”圓群眾“微心願”,全麵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結合全科網格工作的劃分,程江鎮已全麵深入開展“黨員點亮微服務 共圓群眾微心願”活動,激發黨群內生動力,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米”。“一方麵,我們與轄區內各共建單位黨組織簽訂共建協議,由共建單位黨組織和報到黨員對照清單,主動認領並提供服務;另一方麵,通過‘線下擺攤+線上發動+走訪入戶’,收集群眾微心願。”程江鎮大新城社區黨委書記鍾楊柳說,對於社區可以處理的微心願,他們會立即組織實施;對於社區不能處理的,他們會積極與上級溝通,盡快將群眾合理訴求辦實辦好。
2023年,程江鎮共收集到1217個微心願,完成了1185個。每幫群眾圓一個心願,村(社區)黨組織都會及時進行回訪,讓群眾對服務、效果進行客觀評價,按照“好、較好、一般、差”四個等次進行評價,推動微服務有力有效,在解決問題上下真功、見真章,讓服務更加貼民心、達民意。
梅縣區通過全麵推行黨員“微服務”圓群眾“微心願”的方式,進一步增強全區廣大黨員的服務意識和責任感,精心打造家門口的服務項目,把服務送到群眾和社會最需要、觸手可及的地方,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讓群眾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開展“雙聯雙建” 建設綠美梅縣
搬運苗木、打點挖坑、回填培土、提水澆灌……3月8日,梅縣區組織19個鄉鎮、11個區直係統黨委黨員幹部、優秀黨員代表、新進黨員代表等130多人在丙村鎮溪聯村與當地黨員幹部聯合開展“黨員先鋒林”植樹活動。黨員幹部們熱情高漲,在活動中共種植苗木300多株,為梅縣大地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讓黨旗在鄉村綠化一線高高飄揚。
梅縣區“黨員先鋒林”規劃30多畝,計劃種植紅錐、木荷、楨楠、黑木、楓香、陰香等各類苗木3000多株,劃分鄉鎮、區直係統黨委責任區,由各黨委承擔“黨員先鋒林”的種養責任,每年植樹節前後組織優秀黨員和新進黨員代表到“黨員先鋒林”開展一次集中植樹活動,定期對“黨員先鋒林”進行綠化撫育管理,切實以“黨員先鋒林”為載體,亮身份、展風采、樹形象、立標杆,示範帶動全社會積極參與綠美梅縣生態建設。
這是梅縣區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全力做實“綠”文章,不斷豐富“美”內涵,推進綠美梅縣生態建設的一個生動實踐。今年以來,梅縣區通過深入開展“雙聯雙建”行動,形成了黨員幹部帶頭、社會各界支持、人民群眾參與的全民愛綠植綠護綠良好氛圍,掀起了植樹造林新熱潮。截至目前,梅縣區今年以來已種植各類苗木21.6萬多株,完成計劃的147.5%。
“我們通過‘千幹聯千戶’和‘百企聯百村’,推動全區65個區直機關、企事業單位與19個鄉鎮389個村(社區)結對共建,到掛點鎮、村開展植綠護綠活動817場次;3000多名在職黨員幹部職工聯係全區千戶群眾,逐戶上門走訪,發放相關宣傳資料2.6萬多份;1398個‘黨建+全科網格’全覆蓋建立網格化管護機製,確保既種好樹、又管好樹;發動全區392家企業全覆蓋結對聯係389個村(社區),引導企業通過認捐認種認養、種植‘企業冠名林’等方式,積極參與綠美生態建設,讓黨員幹部走在前、社會各界聚合力,不斷為梅縣區增綠添彩。”梅縣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
凝聚黨群合力 重建美好家園
“6·16”特大暴雨,給梅縣區部分鄉鎮造成嚴重洪澇災害。麵對災情,梅縣區采取“大兵團作戰+網格化管理”模式,迅速凝聚起黨群精幹力量,共同應對這場硬仗,有序高效推動救災複產工作。
梅縣區樹牢全區“一盤棋”思想,統籌調度全區黨員幹部共9444人投身搶險救災,凝聚起強大合力。災情發生後,前期統籌轄區各鎮黨員幹部及民兵920人組成16個工作組,由各鎮黨委副書記帶隊到鬆源鎮、鬆口鎮開展清理工作;6月21日,再安排15個鎮分別對口支援受災嚴重的鬆口、鬆源、白渡、桃堯4個鎮,加快災後恢複重建工作。
鬆源鎮橋背村是梅縣區此次受災最嚴重的村莊之一。6月23日,在梅縣區委、區政府部署下,丙村鎮調配2台挖掘機、1輛鏟車和一批高壓水槍等應急救援設備,由該鎮幹部組成40多人的支援隊伍,分別前往鬆源圩鎮、橋背村等受災核心區支援清理工作。如今,橋背村清淤工作基本完成,村道洗刷一新,不少村民回到家中各自清掃,重新燃起生活的氣息。
與此同時,梅縣區委組織部迅速發出動員令,組織該區未受災鄉鎮、區直機關160多名鬆源籍幹部職工返回鬆源鎮支援,其中124人返回受災較為嚴重的12個村參與救災複產工作,40人集中到圩鎮參與現場清理工作,以“歸雁”力量賦能災後處置各項工作。
“大兵團”有力量,“小網格”聚人心。在此次受災最嚴重的鬆源鎮,梅縣區搶險救災應急指揮部統籌規劃,根據受災程度和村落分布,把該鎮核心重災區劃分為10個工作網格,安排10個現場清理、消殺組,將各鎮支援力量和專業機械全部編入網格,全力織密救災複產“一張網”。通過網格的精準劃分,鬆源鎮將資源有效集中在沿河道路、敬老院、學校、核心受災鄉村等重點區域,在網格內分班編組、設崗定責,團結協作、分片包幹,由“黨員先鋒隊”帶頭,示範帶動廣大群眾和其他誌願者自發加入,有序開展受災點清淤清障、環境消殺、物資調配等各項工作,推進救災複產蹄疾步穩,形成黨群合力重建美好家園的生動局麵。(記者 吳麗伶 特約記者 馮森達 王雅 曾勇 通訊員 蕭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