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融灣平台 推動蘇區振興
——落實省《若幹措施》係列報道之高水平建設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發展平台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4-03-24 10:01:28  瀏覽:-
字號:

  春風浩蕩滿目新,揚帆奮進正當時。今年初,省委、省政府印發《關於支持梅州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加快振興發展的若幹措施》(以下簡稱《若幹措施》),為梅州蘇區加快振興發展送上政策“大禮包”。

  《若幹措施》從六大方麵提出20條具體措施,支持梅州融灣發展。其中,在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現代化產業體係建設方麵,《若幹措施》提到要高水平建設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發展平台,加快推動梅州產業平台建設,著力提升產業承接能力。《若幹措施》明確列舉了“支持梅州高標準建設產業有序轉移主平台”“支持梅州綜合保稅區加快發展”“在廣州、深圳等大灣區內地城市設立科創、產業等‘反向飛地’”“支持梅州興寧、平遠、豐順等符合條件的地區建設新型化工、表麵處理、鈣基矽基鎂基、醫療器械等特色產業園”等具體舉措。當前,梅州全市上下正迎著春風,闊步前行,全力將《若幹措施》政策紅利早日轉化為發展實效。

梅州高水平建設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發展平台。圖為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連誌城 攝)

  高標準建設主平台

  推動產業有序轉移

  加速融灣,需要平台支撐。“《若幹措施》專門提到支持梅州高標準建設產業有序轉移主平台,這讓我們信心倍增,幹勁十足!”市工信局局長袁勇華介紹說,梅州市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台由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廣州增城(梅江)產業轉移工業園、廣州天河(興寧)產業轉移工業園為基礎組成,總麵積約62平方公裏,重點發展先進材料、新一代電子信息、汽車零部件、食品飲料、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智能家電等主導產業。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主平台實現規上工業產值277.16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68.92億元,同比增長12.5%,新引進承接國內外尤其是珠三角地區轉移企業項目40個,新建標準廠房28.24萬平方米。

  袁勇華表示,接下來,市工信局將會同相關部門,認真按照《若幹措施》工作要求,圍繞主平台“基礎配套齊全、城產融合好、產業發展質量高、營商環境優、體製機製順暢”的建設目標,抓好主平台開發建設,努力將主平台打造成梅州融灣發展“大平台”。加強統籌協調,強化資源要素保障,狠抓招商引資等重點工作任務落實,積極承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有序轉移項目,千方百計引進一批“打糧食”的大項目、好項目。推動產業園區提質增效,完善基礎配套,用好用足政策,加強項目謀劃,積極申報使用專項債,保障項目建設資金需求,提升園區承載力。同時,堅持“用戶思維”,強化服務和保障,對標對表廣州市先進做法,深入實施營商環境優化升級“一號改革工程”,積極推行“標準地”供應、“帶項目”供應和“交地即開工”等便利化舉措,優先保障主平台重大項目建設。

  創新設立反向飛地

  融灣邁出堅實步伐

  除了建設產業有序轉移主平台,梅州還在“反向飛地”上下功夫。“反向飛地”是“飛地經濟”的一種,但與傳統飛地恰好相反,是指產業基礎相對薄弱、產業資源相對匱乏地區主動出擊,到相對發達地區設立“飛地”,變傳統“飛入地”為“飛出地”。

  “2023年12月24日,梅州市級‘反向飛地’——梅州(廣州)科技創新中心在廣州市海珠區掛牌成立。這是我市落實《梅州方案》和《若幹措施》的重要舉措,標誌著梅州蘇區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市發展改革局局長吳特宏表示,“反向飛地”借助灣區產業、科技、人才等資源優勢,形成“研發+生產”“創新+孵化”等合作模式,推動灣區企業和梅州企業雙向奔赴,搭建區域合作、資源共享、產業共建的共贏發展平台。

  在“反向飛地”政策指引和市級“反向飛地”建設的帶動下,梅州高新區和相關縣(市、區)也結合實際,加快推進縣級“反向飛地”建設,目前已落地南沙·平遠國際經貿合作中心、五華(番禺)大灣區經貿發展中心、廣梅園科創+空間暨客都優選·鄉村振興館、荔灣(梅縣)1906科技園經貿基地和創金中心科創基地、梅江(荔灣)智創共享中心、豐順(海珠)科創發展中心、大埔(海珠)科創中心、蕉嶺(番禺)產業合作交流基地等8個縣級“反向飛地”。

  吳特宏表示,接下來,市發展改革局將會同相關單位,在廣梅對口合作機製下,爭取廣州對梅州“反向飛地”給予政策支持,同時結合《梅州方案》《若幹措施》支持政策,重點對入駐企業、科創團隊、人才等給予租金補貼和科技研發、產業發展、孵化支持、金融政策等支持。推動製定市級“反向飛地”入駐條件,發動招引一批梅州企業和大灣區科創企業、高端緊缺人才入駐,力爭今年上半年正式運營,示範帶動各縣(市、區)“反向飛地”開展實質性運營,形成“1+N”的“反向飛地”建設模式,努力把“反向飛地”打造成為梅州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研發基地、人才驛站、企業服務和產品展示平台、孵化平台,成為梅州融灣中心。(記者 黃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