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州城區加速蝶變成繁華不失古樸、宜居宜業宜遊的現代化城市。(高訊 攝)

汽車零部件企業在梅州高新區集聚集群發展。(連誌城 攝)

金秋稻飄香,五華縣華城鎮黃埔村一片秀麗的田園美景。(高訊 攝)

紮根梅州十餘年的廣東科倫藥業有限公司,如今已成為廣東省專精特新企業、華南地區最大的輸液專業製造商。(連誌城 攝)

位於梅州綜保區的梅州勁越頭盔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景。(吳騰江 攝)

14輛裝載著價值2000萬元進口設備的集裝箱貨櫃車在梅州綜保區順利通關,這是梅州綜保區封關運行以來迎來的單筆價值最大的一批貨物。(吳騰江 攝)
45年改革春風浸潤,45年征程波瀾壯闊。
改革開放以來,梅州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不斷解放思想、搶抓機遇、開拓創新、艱苦奮鬥,搞建設、謀發展、促振興,推動經濟社會保持又快又好發展,昔日的山區正朝著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門戶城市和粵北地區區域性中心城市蛻變。
45年前,梅州工業基礎薄弱,1978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GDP)為8.2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僅0.25億元。45年來,梅州圍繞經濟建設這一中心,通過深化國企改革、外引內聯,大力發展非公有製工業企業,逐步形成了國有、集體合資合作、私營等多種成分並存、門類齊全的工業生產體係,工業規模和生產能力不斷壯大,逐步領跑梅州經濟的發展。當前,梅州正狠抓發展第一要務,堅持實體經濟為本、製造業當家,做大做強煙草、電力、建材、電子信息、機電製造五大支柱產業,推動新一代電子信息、汽車零部件、生物醫藥與健康、新能源、新材料、數字經濟等產業集群,打造百億級企業、千億級產業。2022年,梅州地區生產總值為1318.21億元,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40.18億元。
45年前,梅州農業生產主要靠人力,“麵朝黃土背朝天”是農民的工作常態。1978年以來,梅州著眼於解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穩定的問題,全麵推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穩步推進和完善農村土地“三權分置”製度,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打贏了脫貧攻堅戰,保障了糧食安全,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農業現代化、鄉村振興步穩蹄疾。如今,“機耕”代“人耕”已成常態,百姓飯碗牢牢端穩,村莊麵貌煥然一新。目前,全市成功創建1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5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總數居全省前列。全市糧食產量由1978年的100.93萬噸,增加到2022年的113.77萬噸。梅州柚、平遠橙、嘉應茶、客都米、興寧鴿等“梅字號”品牌聲名遠揚,全市現有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18個,省“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鎮26個、專業村235個。
45年前,在計劃經濟體製到市場經濟體製的偉大曆史轉折點上,梅州商貿流通不繁華、百業待興。45年來,我市不斷優化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服務環境和營商環境,成功打造了中國(梅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梅州綜合保稅區、梅州國際無水港等重大平台,市場經營主體逐年增加,消費品市場日益繁榮。與此同時,梅州著力提升對外開放水平,主動打開山門、走出圍龍,外貿進出口事業經曆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越來越多的“梅州製造”流向國內外市場。數據統計顯示,1978年,全市個體工商戶有46166戶,到2022年底,全市實有私營企業4.9萬戶、個體工商戶約28萬戶,民營經濟從餐飲、商貿、一般加工業逐步向工業、建築業、種植養殖業、交通運輸業等產業擴張,並向科技、文化、信息等產業延伸,呈現出多領域滲透、全方位發展的態勢。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978年的4.01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656.82億元;全市貨物進出口總額由1981年的0.23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110.03億元,實現了百倍增長。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看今朝任重而道遠。如今,梅州農、林、牧、副、漁業全麵發展,工業製造業正朝著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商貿服務業繁榮活躍,全市經濟社會蓬勃發展。
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梅州正鉚足幹勁,奮力譜寫梅州蘇區加快振興發展共同富裕的輝煌篇章。(記者 李豔良 黃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