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積極搶抓《梅州方案》重大利好政策機遇,加快建設蘇區融灣先行區
乘好政策東風 加快融灣入海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3-10-10 10:32:52  瀏覽:-
字號:

廣梅產業園梅州聖戈班高端汽車玻璃生產車間一角


廣東興寧醫療器械產業園辰浩醫療科技(廣東)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裏,工人正在生產線上忙碌。


廣梅產業園做優服務聚焦效益,推動招商成果加速落地,實現園區高質量發展。


  蘇區融灣先行區

  2022年9月,《支持梅州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加快振興發展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梅州方案》)獲國家批複實施,明確支持梅州全域建設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振興發展先行區,打造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門戶城市和粵北地區區域性中心城市的“一區兩城”戰略定位。

  麵對重大利好政策和新的發展機遇,梅州正舉全市之力推進“蘇區融灣先行區”建設,從區位交通優化、產業協作共建、體製機製創新等方麵著手,積極探索欠發達革命老區與經濟發達地區協同發展、差異化發展經驗,努力走出一條新時代老區蘇區振興發展新路。

  完善交通拉近距離

  近日,梅龍高鐵項目建設再傳捷報。隨著一台重達60噸的牽引變電所主變壓器運抵梅龍高鐵五華站,並精準地平移到梅龍高鐵五華牽引變電所1號主變基礎上,至此,梅龍高鐵全線首台主變安裝就位,標誌著梅龍高鐵牽引供電係統正式進入供電設備安裝階段。

  這條設計時速350公裏高鐵項目,預計2024年建成通車後,梅州到廣州、深圳等城市的通行時間將縮短至少一半,1.5小時內即可互達。

  建設“蘇區融灣先行區”,交通必然是先行官。梅州路網建設對速度、對容量的追求,也映照著欠發達地區對融合、對振興的渴求。

  找準方向,奮楫前行。近年來,梅州加快打通出海出省大通道。瑞金至梅州鐵路建設如火如荼,預計2027年3月建成通車;武平至梅州高鐵計劃2023年年內動工建設;梅州至漳州高鐵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快推進;汕梅高速公路已於去年底啟動改擴建,雙向四車道即將拓寬為雙向八車道……

  在“建設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振興發展先行區”的擘畫下,梅州正致力把“兩不靠”的劣勢,打通為“兩相通”連接點。

  產業協作共建共享

  走進廣梅產業園的梅州聖戈班高端汽車玻璃生產車間內,隻見機器高速運轉,機械手臂在有條不紊操作,工人開著叉車來回運輸成品,呈現出一派火熱景象。

  不遠處,梅州聖戈班新增投資1.8億元的高端汽車玻璃生產(二期)項目已於今年初正式動工建設。“該項目達產後預計可新增年產值5億元、年稅收3000萬元。”梅州聖戈班汽車玻璃係統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楊告訴記者。

  梅州聖戈班項目由廣汽集團以訂單合作形式吸引世界500強外資企業法國聖戈班合資打造。作為來自廣州的國企,廣汽集團發揮“鏈主效應”,目前已帶動16家汽車上下遊企業入園。如今,廣梅產業園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已形成“引來一個、帶動一批、輻射一片”的聚集效應,不斷彙聚高質量發展新勢能。

  近年來,廣梅產業園堅持政策撬動、市場驅動,先後引進法國聖戈班、日本TDK、廣藥等知名品牌項目,累計落地建設產業項目98個,計劃投資額166億元。

  當前,廣東正積極推動珠三角產業有序轉移工作,廣梅產業園也正積極搶抓蘇區融灣先行區建設和省推動產業梯度轉移等機遇,借力穗梅產業共建打造承接產業轉移平台,加快推動園區融灣高質量發展。

  改革賦能釋放動力

  蘇區融灣政策的加持,讓更多探索和突破得以順利付諸實現。

  在廣州天河(興寧)產業轉移工業園的核心地帶,廣東興寧醫療器械產業園正在加快推進建設。在不遠處的辰浩醫療生產車間裏,工人們身著防塵套裝,忙碌但有序地進行智能家用健康儀器的組裝。這個粵東片區首個醫療器械產業園,目前已吸引14家醫療器械企業進駐。

  醫療器械產業園的建設,是當地政府、省藥監局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和企業三方合力推動的結果。2021年下半年,省藥監局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進駐葉塘鎮,2022年,興寧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率隊前往省藥監局協商,雙方一拍即合,達成共建醫療器械產業園的共識。乘著《梅州方案》發布的東風,改革賦能的基層實踐大膽邁進。

  2022年9月,興寧市專門製定《興寧市促進醫療器械產業發展的若幹措施》,對項目落戶、固定資產及機器設備投入、達產獎勵、人才引進等16個方麵進行專項扶持,同步配套招商引資、標準廠房管理辦法等政策,為醫療器械產業項目落戶和發展提供更全麵的政策支撐。

  “我們一款智能隧道式血壓計在今年3月完成審批獲得證書,訂單一下子就排到了年底。”辰浩醫療相關負責人介紹,改革賦能讓企業能夠抓住機遇,放開手腳、積極敢幹。

  客商故事

  融灣實踐

  “未來梅州將重點打造哪些產業?”“電子信息產業,有哪些政策支持?”……今年5月,梅州市工商聯和梅州市福建商會邀請來自省內外福建商會的60多位優秀企業家齊聚梅州,深入了解梅州蘇區融灣先行區建設、製造業當家、產業轉移和營商環境等,並舉行閩商考察交流座談會暨招商推介會,探討產業合作,共促蘇區振興。

  組織類似的考察活動,對於市工商聯的工作人員來說,已是工作常態。“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商會、協會來梅考察交流,探尋合作機遇。”市工商聯相關負責人介紹,這與梅州建設蘇區融灣先行區帶來的機遇密不可分。

  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視支持下,市工商聯聚焦融灣、平台、產業、政策、機製五大核心要素,在“融”上下功夫。一方麵,發出《推動梅州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倡議書》,引導和鼓勵會員企業以民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助力梅州建設蘇區融灣先行區。另一方麵,加強與省工商聯的溝通聯係,加強與各兄弟市工商聯和大灣區商協會的橫向聯係,多次到廣州、深圳、珠海、東莞、贛州、龍岩、溫州、蘇州、杭州等地考察交流。

  “爭支持”“請進來”“走出去”,每一次主動作為,都有新的收獲。今年6月,“蘇區同心 共融灣區”贛閩粵原中央蘇區贛州、龍岩、梅州三市和粵港澳大灣區五市民營經濟合作機製啟動大會在梅州世界客商中心舉行。其中,《贛閩粵原中央蘇區贛州、龍岩、梅州三市民營經濟合作機製》提出,通過建立贛閩粵原中央蘇區“贛龍梅”三市民營經濟合作機製,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更好地發揮促進贛閩粵原中央蘇區三市交通互聯、產業共建和生態共保的橋梁紐帶作用,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贛閩粵原中央蘇區三市工商聯與粵港澳大灣區五市工商聯民營經濟合作機製協議》則聚焦現代化產業體係建設,探索產業協同發展、共同融灣新機製,發揮大灣區城市和革命老區重點城市的比較優勢,促進灣區與蘇區要素合理流動,在互惠互利中實現優勢互補、合作發展,共同構建高質量發展動力係統。

  兩份機製,如同兩根線,一根將贛閩粵原中央蘇區贛州、龍岩、梅州三市連接起來,一根將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和粵港澳大灣區相關市的距離縮短。

  機製的啟動隻是一個開始,接下來,我市將牢牢把握國家支持老區蘇區對接國家區域的重大戰略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機遇,進一步打開梅州企業家的發展思路和格局,搭建起梅州與贛閩蘇區、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新橋梁,加強贛閩粵原中央蘇區與粵港澳大灣區民營經濟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梅州建設蘇區融灣先行區。

  客商故事

  記者手記

  把握機遇 實現期盼

  《梅州方案》獲批實施,讓梅州成為廣東省繼橫琴、前海、南沙之後又一國家級戰略平台,增加了原中央蘇區版圖的“梅州分量”,為梅州打開了跨越式發展的新渠道,拓展了爭取後續支持的新空間。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發現,梅州全市上下在“融灣入海”的進程中有共識、有方法、有期盼。

  “有共識”是大家都認識到建設蘇區融灣先行區是梅州未來發展的“牛鼻子”,是推動梅州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助力廣東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的“法寶”。

  “有方法”是麵對新機遇、新使命,全市幹群乘勢而上、迅速行動,圍繞與大灣區產業協作、交通互聯、人文交融、規則銜接、資源共享、市場融合、生態共建等,集中資源要素全力以赴推進先行區建設。

  “有期盼”是根據規劃,到2025年,梅州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取得重大進展,經濟實力明顯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與粵港澳大灣區優勢互補的現代化產業體係基本建立。到2035年,梅州與粵港澳大灣區市場要素流動更加順暢、產業分工合作更加高效、規則機製銜接更加緊密,全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圈”“交通圈”“生活圈”,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相信在全市幹部群眾共同奮鬥下,這些目標和期盼都將一一得到實現。(撰文 黃科  攝影 吳騰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