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省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上,省長王偉中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在回顧2022年工作時提到“梅州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加快振興發展總體方案獲批實施,國家在安排革命老區轉移支付、中央預算內投資等方麵賦予一係列政策利好”,在2023年工作安排中明確支持“加快推動梅州建設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振興發展先行區”。
當前,梅州正以高質量發展為牽引,舉全市之力建設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振興發展先行區(下稱“蘇區融灣先行區”),推動梅州蘇區加快振興、共同富裕。近日,市發展改革局局長吳特宏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深入解析了梅州謀劃建設蘇區融灣先行區的初衷以及蘇區融灣先行區建設總體要求。
發揮優勢“融灣入海”
加快蘇區振興發展
2021年9月,市委、市政府立足全域原中央蘇區定位,深刻認識欠發達這一最基本市情,狠抓發展第一要務,啟動謀劃建設蘇區融灣先行區,著力破解長期製約梅州發展的瓶頸。多方呼籲、幾經努力,得到省委省政府和國家相關部委的大力支持,推動《支持梅州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加快振興發展總體方案》成功獲批,讓梅州成為我省繼橫琴、前海、南沙之後又一國家級戰略平台。
市委八屆六次全會指出,這是中央給廣東、給梅州送來的一份“大禮包”,極大提升了梅州蘇區融灣振興發展的戰略格局,增加了原中央蘇區版圖的“梅州分量”,為梅州打開了跨越式發展的新渠道,拓展了爭取後續支持的新空間,對於推動梅州蘇區加快振興、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曆史意義。
吳特宏表示,市委、市政府啟動謀劃蘇區融灣先行區,主要基於三大考慮。一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關於老區蘇區振興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戰略決策部署。這既可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拓展經濟腹地,又可帶動其他革命老區對接國家區域重大戰略,探索革命老區省際交界區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二是助力廣東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通過與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協作、交通互聯、資源共享、市場融合、規則銜接,著力破解發展不平衡,助力廣東提高發展平衡性和協調性。三是推動梅州蘇區加快振興發展。將梅州工作放到全國全省大局中謀劃和推進,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新路徑,增強“造血”功能,激發內生動力,在“融灣入海”中縮小與珠三角地區、鄰省同類地區差距,在共同富裕進程中不拖全國全省後腿。
突出兩大重點五大要素
全域建設蘇區融灣先行區
梅州圍繞“一區兩城”戰略定位(即全域建設蘇區融灣先行區,打造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門戶城市和粵北地區區域性中心城市),在全域範圍內規劃建設蘇區融灣先行區。
“我們的基本思路是圍繞‘融灣’主題,緊扣‘推動梅州蘇區加快振興共同富裕’主線,突出實體經濟、鄉村振興兩大重點,聚焦融灣、平台、產業、政策、機製五大核心要素,精心謀劃重大政策、重大事項、重大項目、重大平台,努力把政策紅利變為發展實效,紮實推進蘇區融灣先行區建設,打造國家級功能平台,破解發展不平衡,增強造血功能,激發內生動力,推動梅州蘇區加快振興、共同富裕。”吳特宏介紹道。
據了解,計劃到2025年,梅州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取得重大進展,經濟實力明顯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與粵港澳大灣區優勢互補的現代產業體係基本建立,形成一批“融灣”帶動振興發展的典型經驗。到2035年,梅州與粵港澳大灣區市場要素流動更加順暢、產業分工合作更加高效、規則機製銜接更加緊密,全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圈”“交通圈”“生活圈”,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記者 王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