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加力擴圍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
激活消費“主引擎” 賦能發展“加速跑”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5-04-27 10:04:01  瀏覽:-
字號:

  作為當下消費市場最火的話題,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以下簡稱“兩新”)的熱度持續上升。2024年,我市實施“兩新”政策取得積極成效。今年,我市緊跟國家政策步伐,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及時做好相關支持政策順暢銜接和平穩有序過渡,放大撬動效應,全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激發消費活力

  助力產業升級

  去年以來,“兩新”政策在我市持續發力,成為擴大內需、提振消費的重要抓手,掀起政府和企業主動謀劃、積極參與“兩新”行動的熱潮。

  梅縣區粵東醫院設備更新項目獲國債資金1.079億元,紅禾朗(興寧)電工有限公司開關、插座生產線擴產增效技術改造項目獲國債資金495萬元……大規模設備更新進一步推動了我市傳統產業生產方式更新換代,新型設備的引入也拉動了相關製造業的發展。

  “2024年,我市出台《梅州市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實施方案》和相關指引等,在專項補貼、金融貸款等方麵進行政策激勵,支持企業實施設備更新、數字化轉型、綠色裝備推廣等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項目,大規模設備更新取得積極成效。”市發展改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我市成功申報大規模設備更新項目2個,居全省第10位,獲得國債資金1.1億元。2025年,我市更加積極謀劃項目,發動各個領域申報,助力大規模設備更新工作持續走深走實。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消費品存量更新換代需求不斷提升,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成為激發消費潛能的“加速器”。家電以舊換新、汽車報廢更新、個人消費者乘用車置換更新、電動自行車以舊換新、家裝廚衛換新、老舊營運貨車報廢更新、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農業機械報廢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2024年政策補貼範圍主要涵蓋8大領域。

  “在政策激勵下,商務部門圍繞所負責的家電以舊換新、汽車報廢更新、個人消費者乘用車置換更新、電動自行車以舊換新、智能家居‘煥’新領域精準發力。2024年全市組織形式多樣的消費品‘以舊換新’促消費活動15場,拉動消費約9.28億元,進一步釋放了消費潛力,有力帶動了產業升級,為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2024年,全市消費品以舊換新獲國債和省配套資金1.7億元,梅州使用進度為138.9%,超額完成國家和省下達的資金任務。今年以來,我市各相關部門主動靠前服務,及時回應企業、群眾合理訴求,推動促消費政策落實落細,獲首批國債資金8200萬元,後續還有國債資金和省配套資金,用於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工作持續開展,致力於讓群眾得實惠、企業得市場。

  加力擴圍實施

  利企業惠民生

  今年1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發布《關於2025年加力擴圍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通知》,部署新一年的“兩新”工作。我市乘勢而上,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在一係列給“利”措施的基礎上持續加碼,補貼範圍更廣、補貼力度更大,以“真金白銀”惠及更多企業和消費者。

  在大規模設備更新方麵,從原有的工業重點領域設備更新改造等7大領域擴圍至16大領域,增加物流設施設備更新改造、磷化工企業綠色生產工藝設備更新、教育設備更新、醫療設備更新、文旅設備設施更新改造、電子信息重點領域設備更新改造、設施農業設備更新改造、糧油加工設備更新、海關檢驗設備更新等9大領域。其中,文旅設備設施更新改造支持比例高達80%、海關檢驗設備更新支持比例為總投資的100%,其他領域設備更新支持比例最高可達70%。

  在消費品以舊換新方麵,今年政策允許將更多家電及數碼產品列入以舊換新補貼範圍。其中,家電以舊換新補貼範圍擴展至包括空調、電視機、冰箱、洗衣機、吸油煙機、家用灶具、熱水器、電腦、洗碗機、淨水器、微波爐、電飯煲、消毒櫃、掃(拖)地機器人、幹衣機等15個品類在內的家電產品。手機等數碼產品購新首次實施購新補貼政策,補貼範圍擴展至包括手機、平板、智能手表在內的3C數碼產品。

  在農機報廢更新方麵,補貼政策進一步優化調整,新增水稻拋秧機、田間作業監測終端、植保無人機等5類國家補貼機具,並新增田園管理機、秸稈粉碎還田機等8類省級補貼機具,補貼標準提高、資金保障強化。

  “‘兩新’政策均按國家規定的補貼範圍和標準執行,其中大規模設備更新具體補貼範圍和標準可谘詢市、縣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加力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具體補貼範圍和標準可通過商務、住建等部門網站查詢。”市發展改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既利當前、更利長遠,既利企業、又惠民生,是關係全局的大事,希望社會各界特別是廣大市民和企業積極參與,共享國家政策紅利,共同營造良好氛圍,助推梅州經濟高質量發展。(記者 賴運香  通訊員 吳誌欽 曾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