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耀東 攝)
學舍最多文教盛,滿街兒女挾書囊。長樂學宮(東征軍一團駐地舊址)位於五華縣華城鎮城鎮村五華中學校園內。始建於明成化五年(1469年),是嘉應州(今梅州市)最大學府之一。
在過去,進出學宮大門有著嚴格的規定,每到祭孔大典時,中門隻能進出主祭人員或最高官員,一般官員走西門,東門是工作人員出入的。清乾隆年間,長樂(五華)相繼中了狀元李威光,榜眼曾瓊琲,長樂學宮的狀元門、榜眼門才開啟使用過一次。長樂學宮占地麵積5100多平方米,主要由大成殿、戟門、欞星門三大建築組成,整座建築結構緊湊,布局合理,工藝精巧,為省內甚至國內所罕見,1989年,長樂學宮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連誌城 攝)
長樂學宮北枕紫金山,坐北向南,與國內大部分孔廟的朝向是一致的。予人眼前一亮的是學宮有高高的圍牆,塗成朱紅色,與整座學宮的黃色琉璃瓦麵一起形成紅牆碧瓦的氣派場麵。

進入儀門,傳統的學宮建築規製呈現眼前,欞星門、泮池、戟門依次而立。據介紹,長樂學宮在曆史上曾多次遭遇戰爭、水災的破壞,目前的格局是清末同治年間水毀後重建的。如今,這些建築舊址已經成為五華中學的校園,紫金山巍巍,樹木蔥蘢,襯托出學宮的莊嚴與雍穆。


在長樂學宮中,最具文化意象的部分,是大成殿和東西兩廡,特別是大成殿,擁有曆史建築和文化教育的重要價值,內設有孔子、顏子、曾子、孟子、子思五大聖人的塑像。東西兩廡原是供奉孔門先賢和地方鄉賢名宦的場所,東廡安放有孔子向弟子講學的塑像,西廡安放有梅州唯一的武狀元李威光的塑像。


布局合理、美輪美奐的長樂學宮不僅是五華建築工藝的代表作,還代表了五華的古代文化精品,記載了五華的曆史變遷,具有較高的科學、曆史及藝術價值。
梅州學宮 崇道斯為盛,明德其猶馨 (來源:梅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   梅州學宮,又稱孔廟、文廟,坐落在梅城江北淩風西路。梅州學宮曆史悠久,始建於北宋年間,麵臨梅水,背靠金山,是當時梅州最高學府,也是教授、學正等古代教育官員聚集生員講學、宣“聖諭”和“謁聖”的場所。在梅州所有的學宮中,以梅州學宮影響最大,清代時有嘉應五屬的說法,即嘉應州統領本屬程鄉縣及興寧、長樂(今五華)、平遠、鎮平(今蕉嶺)等五縣,梅州乃客家人聚集地,崇文重教,文風昌盛,官設學宮數處,而梅州學宮地處嘉應州城,地位自然顯赫。2000年,梅州學宮被列為第一批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連誌城 攝)   穿行於淩風西路、古道騎樓,行約百米右轉,即可見梅州學宮外門樓楹柱高聳,威嚴莊重。這裏原為學宮欞星門,欞星傳說為天上文星,以此命名,寓意天下文士鹹集於此。   穿過門前秋楓和古榕的樹蔭,越過門牌樓,橫亙著一汪半月形水池,池水漣漪,錦魚穿梭,此即泮池。泮池象征著儒家的禮樂教化,按舊製,士子考取秀才後,需到學宮“遊泮水”,繞池一周,然後拜謁孔聖,故考中秀才亦稱“入泮”、“遊泮”等。 (連誌城 攝)   泮池右側有一樓,名曰魁星樓,取“魁星踢鬥,獨占鼇頭”之意,朱牆綠瓦,飛簷走獸,現有書法家開設書法班於其間。 (連誌城 攝)   跨過泮橋,有一門樓,樓高數丈,懸掛“大成門”匾額。舊時,大成門左右為鄉賢名宦祠,供奉鄉賢循吏,門後左右為東西兩廡,供奉孔門弟子等先賢先儒。 (YUMI 攝)   穿過大成門後的廣場,就能看到大成殿,殿內正中有一尊孔子像,像高數米,莊嚴慈穆。殿內四周牆壁彩繪孔子講學論道壁畫,有《孔子與弟子七十二賢圖》、《習射圖》、《杏壇講學圖》等。 (連誌城 攝)   作為舊時梅城僅設的一處科舉考場,為方便遠道而來的考生食宿,在梅州學宮周圍興建了許多客家祠堂,以供各姓氏的考生免費吃住,帶動了淩風路一片繁華。周圍居民也因此受到好學氛圍的感染,出現了諸如有“公孫三翰林”之稱的李象元家族和有清末“嶺東三大女詩人”之一黎玉貞所在的黎家等世家大族。   時至今日,經過修複的梅州學宮雖已不再承擔教育功能,但它作為梅州文化的象征,已經把文教的種子散播到了梅州各地,見證了世界客都的千年文脈。 (連誌城 攝) 興寧學宮 幽幽寧江水,厚德道且高 (來源:興寧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   興寧學宮位於興寧市興民中學內,古稱文廟,始建於宋嘉定年間,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遷建於舊嶺東道地(今興民中學校址)。建築占地麵積1723平方米,重簷歇山頂,赭牆黃瓦,雕梁畫棟,鬥拱交錯,大成殿內現存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萬世師表”匾額1塊。自宋至清可考者興寧出進士20人,舉人140人,舉人副榜28人,武進士10人,武舉人80人,他們的功名、業績均與興寧學宮有密切的聯係。1989年,興寧學宮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作高山,寧昌是環。劃然中開,沃野夷原。雄雄學宮,富麗而遷。”明代著名文學家、戲劇家湯顯祖在《惠州府興寧縣重建尊經閣碑》中如此描述自己心目中的興寧學宮。   走進興民中學古色古香的校門,穿過偌大的操場,欞星門便在兩棵高大的樹木中若隱若現。欞星門是興寧學宮的外大門,據稱,其方位、構築、功用均很有講究。它設門三扇,中為狀元門,左為榜眼門,右為探花門。狀元門的門額上,正麵浮雕是雙龍戲珠,背麵是雙鳳朝陽,鐫刻甚為精細。按照舊時規矩,每年春秋二祭之日,科考有名位者方可由三門進,其餘人等均由另外側門入。   在明清時期,學宮開學第一天,秀才們穿過欞星門,由縣官帶領遊泮池,過狀元橋,穿大成門,就來到大成殿。這樣一條路徑,就成了獨特的“開學典禮”。   大成殿是興寧學宮的核心建築,氣勢宏偉。殿內供孔子聖像,上方為康熙帝手書“萬世師表”匾額。始建於明成化十八年(1482),經弘治十五年(1492)和同治十二年(1873)兩次重建,抗戰時期被日軍炸毀部分建築,經1944年重修,成為了今日的大成殿。   大成殿占地600多平方米,22根花崗岩石柱支承整座大殿,紅牆黃瓦,雕梁畫棟,飛簷翹角,殿脊上端中部鑲嵌著一個巨大的葫蘆,兩端鑲嵌鼇魚,殿簷鬥拱上精雕彩繪,建築精美。   尊經閣是興寧學宮內的著名建築之一。明萬曆三十年(1602),知縣史懋文改建尊經閣於大成殿北,並廣置經籍及諸子百家藏於閣內,以供士子博覽。清末,這個廣納百家的藏書之所被末代興寧縣令改建為興寧的第一所圖書館。   據現址的《尊經閣碑誌》記載,尊經閣在明、清、民國數百年間累遭戰亂破壞。1939年6月15日,更是遭到日寇戰機轟炸,破壞尤甚,湯顯祖撰寫的《尊經閣碑》也已不知所蹤。   1988年,興寧鄉賢劉宇新先生有感數百年來學宮的滄桑變化,為緬懷先哲,獨資捐助重建尊經閣,並在原來尊經閣前的崇聖祠遺址上新修建了讀書亭,期望青少年繼承興民光榮傳統,為振興中華發奮讀書。   曆史悠久的興寧學宮在科舉時代是一地文化的淵藪,在近現代以興寧學宮為校址的興寧一中、興民中學,更是培養了萬千國家棟梁和社會精英,成為享譽海內外的知名學府,推動了興寧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