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東亞文化之都”丨梅州文十景(九):元魁古塔聳江岸,廣場新貌映清流
來源:梅州文廣旅遊微信公眾號  時間:2022-06-24 17:24:06  瀏覽:-
字號:
元魁古塔聳江岸

  梅縣區鬆口古鎮是南洋古道第一站,是客家人背井離鄉、遠涉重洋的必經之地。

圖片

千年古鎮鬆口鎮(連誌城 攝)

  而鬆江河畔高聳挺拔的元魁塔,在客家人心中被賦予了另一個具有濃濃鄉愁意味的名字——望鄉塔。

圖片

鬆口元魁塔(李紅 攝)
  元魁塔選址在梅溪出口“獅象把水口”處,依崖傍水,氣勢雄渾,為明末翰林學士、東宮侍講李二何倡建於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曆時10年才竣工。1989年,元魁塔被確定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圖片

鬆口元魁塔(連誌城 攝)

  元魁塔塔高41米,塔門坐東南朝西北,為八角形平麵布局的仿樓閣式九層磚石塔,塔底層以方塊花崗石作基礎,其餘各層為青磚砌築,二至八層均有兩兩對開的四個瞭望口,隔層對應,錯落有致。

圖片

元魁塔內部景觀(連誌城 攝)

  塔的最頂端嵌有底徑約1米半、重達萬餘斤的鐵鑄寶葫蘆,至今無人說得清它是如何被置於塔頂之上的。

圖片

鬆口元魁塔(連誌城 攝)

  塔底正門門額署“元魁塔”有李士淳撰寫的對聯:“瀾向閣前回,一柱作中流之砥;峰呈天外秀,萬年騰奎璧之光。”塔下左邊有文昌閣為當年李士淳藏書授課之所。

圖片

(文廣旅供圖)

廣場新貌映清流

  鑒於全世界客家人的影響力,也為紀念19、20世紀離開中國前往印度洋群島的中國人為當地發展作出的傑出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擇梅州作為客家人移居海外的原鄉,選址在梅州市梅縣區鬆口鎮建設移民紀念碑,這一移民紀念項目落戶中國移民紀念廣場。

圖片

中國移民紀念廣場(李紅 攝)

  這裏被作為“印度洋之路”項目的收尾工程,也是“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廣東十大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地理坐標”。

圖片

中國(梅州)移民紀念廣場(新梅互聯 攝)

  紀念廣場中央的紀念碑以“開拓進取、心係家園”為理念、以海外華人“跋山涉水、遠渡重洋”為切入點,重點突出鬆口是客家人“揚帆出海,開拓進取”的始發地,同時也是客家華僑們的回歸地,充滿濃厚的鄉情與親情。

圖片

中國移民紀念廣場和紀念碑(連誌城 攝)

  紀念碑取名“家園”,意在以最質樸的字眼喚起客籍僑胞們內心深處的鄉情,用“家園”一詞中所蘊含的歸屬感引發客籍僑胞們的情感共鳴。

圖片

中國移民紀念廣場(劉佩潔 攝)

  紀念碑頂部選用地球造型,充分體現梅州“華僑之鄉”的特點,地球之上的和平鴿則象征著寬容、團結、友愛的客家精神,以及“人在旅途,心與家園同在”的思鄉之情。

圖片

中國移民紀念廣場(連誌城 攝)
  碑上的“客家南遷圖”刻畫的是客家先祖們舉族南遷的壯景,與“渡口碼頭”遠渡海外的浮雕圖交相輝映,共同體現客家人“永遠在路上”的進取精神,同時傳遞客家人“心係故土、回歸故土”的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