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東亞文化之都”丨梅州文十景(六):三河中山紀念堂,革命足跡鑄豐碑
					
					
						來源:梅州文廣旅遊微信公眾號  時間:2022-06-23 09:29:00  瀏覽:-
						
							
							
							
						
						
							字號:
							大
							中
							小
						
						
					 
					
						  三河中山紀念堂位於大埔縣三河鎮彙城村的鳳翔山腳,坐西向東,坐落在中山公園內。  三河中山紀念堂興建於1929年,是迄今為止全國已發現的最早興建的中山紀念堂,為紀念孫中山1918年到三河壩與陳炯明商討援閩護法而建。2019年,三河中山紀念堂被列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史料記載,袁世凱竊國後,南北分裂,軍閥割據,列強環伺。1918年4月中旬,孫中山先生來到大埔縣三河壩,與駐三河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商淡聯合桂、滇、粵三軍北伐討袁事宜,受到三河民眾的夾道歡迎。

  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跡,1929年,大埔縣三河鎮人徐統雄到海外募捐巨資,在三河彙城村鳳翔山腳,明代兵部尚書翁萬達墓道周圍的空地上興建了中山紀念堂,並由曾任中山大學文學院長的範錡作碑記留念。
三河中山紀念堂碑記(梅州日報資料圖)
  中山紀念堂為鋼筋水泥結構的樓高10米雙層小洋樓,樓頂有胡漢民題寫的額書“中山紀念堂”,紀念堂豎有孫中山銅像,另有孫中山、蔣介石、胡漢民、林森的題詞。
中山紀念堂(連誌城 攝)
  紀念堂麵前是兩根石華表及孫中山先生全身銅像,堂內牆上有多位將軍元老的題字牌匾,還有蔣中正書題“景仰國父”、林森書題“作君作師”等匾額。正堂設有蠟像群體,栩栩如生,再現當年孫中山與胡漢民、陳炯明、蔣介石、鄧仲元等人共商援閩護法國是之場景。

三河中山紀念堂內,孫中山敦促陳炯明援閩護法的場景(高訊 攝)  二樓為展室,展出孫中山畢生獻身革命的曆史資料、圖片。  
  
市民參觀中山紀念堂(連誌城 攝)
  
中山紀念堂裏的“博愛”二字為孫中山生前所書(連誌城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