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東亞文化之都”丨梅州文十景(二):五華山下雄風在,長樂台上思長樂
來源:梅州文廣旅遊微信公眾號  時間:2022-06-20 09:22:53  瀏覽:-
字號:

梅州文十景之一——獅雄山遺址

圖片

  獅雄山遺址位於五華縣華城鎮塔崗村獅雄山的南麵山崗,是“梅州文十景”之一,麵積1萬多平方米。據考證屬西漢南越國時期建築遺址,為趙佗所築“長樂台”行宮。在現存的各時期文化堆積中,秦漢遺存所發現的遺跡和遺物最多,保存最完整,獅雄山遺址被確認為秦漢城址。該遺址於1982年發現,2019年被列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2年4月入選“廣東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發現”。

秦漢遺風,長樂古韻
  “華城古跡長樂宮,獅雄古塔在城東;西邊有座城隍廟,東征遺址落城中。”這是流傳於華城鎮的一首民謠,兩千多年前,南越王趙佗在五華山下建築長樂台,所以五華縣古稱“長樂縣”,而如今的華城鎮舊名“長樂鎮”,曾為長樂縣治所。獅雄山位於華城鎮塔崗村,由南北兩個高崗組成,側視宛若蹲伏的雄獅,因而得名“獅雄”。

圖片

(連誌城 攝)
  1982年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在獅雄山采集到一批繩紋瓦片和戳印方格紋陶片,經廣東省博物館專家複查,認定該遺址為漢代建築遺址。隨後,從1984年至1990年曆經四次調查、勘探、考古、發掘,根據出土文物論證,該遺址為西漢前期南越國王趙佗所築(高台建築—長樂台)。

圖片

(連誌城  攝)

  2010年11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原保護範圍以外橫豎一公裏大範圍展開了第五次調查、勘探、考古、發掘,進一步發現了大量東周、秦、漢、唐、宋等時期的文化和社會生活用品遺存。同時,還發現有建築基址、排水溝、陶窯、水井、灰坑、灰溝等大量遺跡。

圖片

圖片

(高訊 攝)
  據了解,目前獅雄山遺址總麵積約22萬平方米,秦漢時期遺跡主要分布於獅雄山南麵山岡的四級台地上,高台被環繞壕溝劃分為南、北兩個區域。文物挖掘後,考古專家對獅雄山遺址進行了技術填埋保護。
文物眾多,精美絕倫
  獅雄山遺址出土的秦漢時期文物十分豐富,據了解,五次考古發掘,共出土的文物有2000多件,包括封泥、建築材料、陶器、石器、鐵器以及碳化植物標本等物品,如今大部分收藏於五華縣博物館。

(連誌城 攝)

  據介紹,建築材料是出土最多的文物,以板瓦、筒瓦為最,瓦當居次,磚類最少。板瓦、筒瓦表麵均飾繩紋,內麵以凸麻點紋為主,瓦當紋飾主要為渦樹紋。

圖片

板瓦

圖片

筒瓦

  陶器有甕、罐、壺、瓿、盆、盅、釜、熏爐、缽、器蓋、盒、三足小盒、紡輪、網墜、權、丸等。

圖片

紡輪、網墜

圖片

圖片

圖片

陶釜

  石器則有石鑿、石锛、石刀、石矛、磨盤、磨棒等,均為打製和磨製成器。

圖片

溫酒樽(以上文物圖片均由連誌城 攝)

  在這些出土文物中,最具價值的是68枚鈐印封泥。封泥又稱“泥封”,主要用以封緘文書和封存貨物,是古代封緘用泥的遺存。獅雄山出土的部分封泥上印有“定楬之印”“定楬丞印”“蕃”等文字。

圖片

(來源:羊城晚報)

  這些出土的文物是南北文化交相輝映、相互融合的證明,成為研究粵東北的秦漢文化的“瑰寶”。

古塔巍峨,文士流連  

  山作屏,地作氈,月作燈,煙霞作樓閣,雷鼓風簫,長慶升平世界;塔為筆,天為紙,雲為墨,河瀚為硯池,日圈星點,樂觀大塊文章。

  這是清代五華詩人張鐵珊曾為獅雄山上的著名古跡——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年(1612)的獅雄山塔所題寫的門聯。

圖片

(連誌城 攝)

  獅雄山塔由明萬曆年間的守道蔡國炳、署縣事通判蔣杞和縣令詹子忠倡建,曆經五年建成。塔底用石磚砌築,塔身用青磚砌築,外觀為八角九層樓閣式。塔門額嵌著一塊“萬代瞻仰”的題額,由建塔時的長樂縣令詹子忠所撰,塔裏各層開有拱形或火焰形窗,出簷構件工藝精細,風格獨特。1989年6月,獅雄山塔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圖片

(連誌城 攝)

  走進塔內,沿著蜿蜒的階梯走上第八層,站在平台上可盡收獅雄山風光,向西南方遠眺可看見五華河及大片田野,山與塔倒影河中,尤其春季景色宜人,“塔岡春漲”也成為了古長樂八景之一。

圖片

(連誌城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