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素有“文化之鄉”的美譽,在此人傑地靈之處,一代代文人墨客的動人故事久久流傳,令人景仰,也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要為大家介紹“梅州文十景”之一——父子進士牌坊,它也是梅州地區最具有代表性的客家牌坊之一。  父子進士牌坊位於梅州市大埔縣茶陽鎮學前街,建於明朝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迄今已有400多年曆史,是當時為表彰當地饒相(江西按察副使)和饒與齡(中書舍人)父子同中進士而建的紀念性建築,2013年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父子進士牌坊四柱三間五樓歇山頂,坐南向北,高12.5米,總麵寬10.17米,總進深5.31米。石條基座上豎立前後三排、左右四列的四棵正柱、八棵附柱,柱間梁枋相聯,逐層構造。牌坊建築構造精妙,不用釘、鉚,全部依靠石與石之間的巧妙結合。

(連誌城 攝)
  正中兩麵的橫匾上,分別刻著“父子進士”“絲綸世美”。絲綸世美,語出《禮記》“王言如絲,其出如綸”。古代聖旨由絲綸製成,“絲綸”成了皇帝詔書的代名詞。所以,父子進士牌坊又稱“絲綸世美”牌坊。  坊上石枋遍刻浮雕亭蓋、橫匾石梁飾以“雙龍騰雲”“雙龍戲珠”“雙龍銜花”等圖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彰顯了牌坊主人尊貴的身份。牌坊的頂層是廡殿頂,采用如意鬥拱的坊額,巍巍華蓋,主龍口銜匾額上書“恩榮”二字,訴說當年牌坊主人及其家族所得到朝庭的恩寵與榮耀。  站在高12.5米的牌坊下,厚重的曆史感撲麵而來,莊嚴、雄偉是很多人的第一感受。牌坊整體結構嚴謹精致,雕工精細,兩側小門頂端有雙獅滾球、花鳥動物圖案,匾額兩旁則是傳神逼真的古代士大夫石雕像。
  這座記載了饒氏家族曾經輝煌曆史的牌坊,迄今經曆四百年的風雨滄桑。曆史變遷,光彩依舊,莊重古樸,氣度不凡,它靜靜地矗立在這訴說著悠久的曆史故事……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饒相科考及第,成為大埔重新置縣後的第一個進士,官至江西按察副使,在任期間四境安然。告老還鄉後,他興辦義學,購置義田,造福鄉閭。在饒相及第54年後,即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長子饒與齡也考中進士,官至中書舍人。他為官清廉,居家時常周濟窮人。雖出身官門,但一生儉樸。  為旌表這對父子進士的德行,朝廷撥款在當時士人聚集的孔廟前修建了父子進士牌坊,倡導文教,教化民眾,鼓勵當地的讀書人向饒相他們學習,考中科舉。
(來源:方誌廣東)
  除了在科舉史上取得成就,直到近現代,茶陽鎮依然文風鼎盛,人才輩出。中山大學第一任校長鄒魯,世界著名機電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饒芳權,都是在這裏成長,從這裏出發。
  昔日的孔廟所在今天已是當地的名校大埔中學,古老的牌坊依然靜靜佇立,傳承著延綿千年的客家文脈,也目送著一代代客家學子走出大山,走向遠方。
  
(來源:方誌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