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鄉村位於梅縣區南口鎮,是一個有500多年曆史的古村落,是著名的華僑之鄉。僑鄉村生態風景秀麗,民風純樸,有31座美輪美奐、建築風格多樣、各具特色的百年客家圍屋。村子三麵環山,滿眼蒼翠,小河潺潺,繞村而建的客家圍屋鱗次櫛比。小小的村落裏,留下了不少百年老屋,百年私塾,百年銀杏等客家人百年的記憶和見證。

中國曆史文化名村——梅縣區南口鎮僑鄉村
  一片金燦燦的稻田,遠處的群山和近處灰瓦白牆的客家圍龍屋,構成了一幅祥和的客家山村圖,這就是百年古村落——僑鄉村所散發出的濃鬱客家風情和精致別樣的美。

俯瞰僑鄉村(黃晨宇 攝)
  僑鄉村曾被認定為 “廣東省古村落”並享有“中國最典型的客家圍屋古村落”的美譽,後又被命名為“中國古村落(傳統客家民居)。其獨特的鄉土建築和民俗文化吸引了海內外建築專家、民俗學者和攝影愛好者紛至遝來開展田野調查,海內外遊客絡繹不絕。  僑鄉村客家傳統民居聚落曆史悠久、遺存豐富、保存較好、傳承有序、地域特色鮮明,現存較為完整的各式客家傳統民居有108座,它們依山麓逶迤而建,各自成幢又相互守望,綿延數裏。
僑鄉村繞村而建的客家圍屋鱗次櫛比,依山傍水(何誌林 攝)  清末民初,客家人興起了下南洋謀生的潮流,僑鄉村的許多人也在那個時候選擇了背井離鄉到東南亞及歐美各國謀生。事業有成的華僑繼承了客家人落葉歸根的傳統,回到家鄉買田買地建大屋,光宗耀祖。  僑鄉村因此形成了蔚為壯觀的客家建築群落。曆經百年滄桑,仍然保存完好。 
南華又廬(陳莫凡 攝)
  南華又廬,俗稱“田心圍”,距今已有100多年曆史,是由旅外華僑潘祥初建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曆時17年,占地麵積6000多平方米。建築匠心獨運,造型獨特,成為客家民居的典型。  南華又廬是目前客家地區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之一,早在2002年便被列為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該屋有“十廳九井”,大屋左右兩側由八座樓房組成,共118間房;亭台閣樓俱全,雕龍畫鳳美觀幽雅;八座樓自有門戶,又互可相通;背後辟有果園,種植有各種嶺南佳果;右邊設花園,有蓮花石山,奇花異草。  在僑鄉村的客家圍屋建築群中,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德馨堂”。該屋由印尼僑領潘立齋,於1905年始建,1917年全麵建成,是一座兩堂四橫兩圍龍建築。  全屋占地麵積為7500平方米,擁有半月形池塘,一排一蓋青瓦透著自然樸實,房間布局為通廊結構,屋內雕龍畫鳳,裝飾精美。  毅成公家塾,又俗稱“老校”,是由潘氏僑胞潘立齋、潘祥初先生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捐資建造,是南口安仁學校的前身。該房屋為木棚瓦麵,牆用三合土夯築,房前有小果園和圍牆,後有花園,按塾學形式而設計,巧妙地利用山坡地而建,前部分為回字形建築,三麵單層瓦房圍住正麵的二層樓,中間空地為花圃,後部分又為單層建在山坡地上,與正麵的二樓連為一體。
  這座老校百年來桃李芬芳、學子薈萃、書香四溢,曾培育出3位將軍(國民黨抗戰愛國將領潘奮南少將、國民黨潘嵩保少將、共產黨古國檀少將)等一批軍政要人,培育出美國前全美華人協會主席、世界著名量子化學家潘毓剛博士,我國著名國民經濟專家中山大學教授潘汝瑤等一批專家教授……
  承德堂(俗稱“五杠樓”),建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距今已有百年曆史,為印度尼西亞華僑潘展初建造,五合杠式圍屋建築,依山而建,凹式門樓,雕梁畫棟,禾坪有一小花園,別致而又親切。  這些建築群是當年華僑們輝煌創業史的見證,也是對客家建築藝術和客家華僑文化的傳承,蘊含著豐富的曆史文化內涵。
  隨著僑鄉村旅遊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古民居群也迎來新生,有百年曆史的自在樓改造成咖啡館。


  僑鄉村還有這些景點不能錯過,每逢周末和節假日,就有一批批遊客前來“打卡”—— 

僑鄉村燦爛盛開的油菜花(梅州日報資料圖)
  每年立春前後,梅縣區南口鎮僑鄉村200餘畝油菜花迎春盛開,吸引大批遊客前來觀賞。
僑鄉村的油菜花海金黃一片,成為春日裏一道靚麗風景線(高訊 攝)  僑鄉村也成為親子遊勝地,過網紅橋、抓鴨子比賽、劃船……家長帶著孩子在田野裏盡情玩耍,這裏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



僑鄉村的鄉村遊樂園吸引市民遊客前來遊玩(吳騰江 攝)
  如今,僑鄉村積極探索古民居保護和鄉村旅遊資源開發,充分挖掘整合古村落豐富的人文、自然和生態資源,以“陌上故廬,客歸僑鄉”為主題打響“自在僑鄉”鄉村特色旅遊品牌。
  建築是藝術,亦是文化的載體,亦是生活的寫實。有空到這裏走走吧,探尋這座客家圍屋博物館,一同徜徉在油菜花海,在鄉村遊樂園裏盡情遊玩。喜歡上僑鄉村,隻需要幾秒鍾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