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第
刁田村,位於梅州市興寧市石馬鎮東部天馬寨山下,距鎮政府約1.5千米。元末,因客家人遷入而逐步成為客家聚居之地,又因當地土著村民原有刁氏和田氏,故得名刁田村。世居村民均為漢族,客家民係,通用客家方言。2009年被評為廣東省曆史文化名村,2013年被認定為中國傳統村落。

風景優美的刁田村
客家圍屋,藏山間
刁田村的居民主要為陳、何、張三姓,都是明代從鄰近村落遷居至此,現存有明清時期興建的客家圍屋12座。其中,蔭城圍、日升圍為明末清初所建,朝陽第、敦善圍、鬆竹圍3座圍屋於2009年被評為興寧市特色古民居。
刁田村地處石馬鎮南部,村莊整體呈帶狀,是傳統文化最為集中並保存較為完好的古村落之一。鬆竹圍、敦善圍、朝陽第、蔭城圍、孝安圍、日升圍、明德堂、四角樓……漫步刁田村,可見村裏有十餘座各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築分布其中。
朝陽第

敦善圍

興寧市石馬鎮刁田村保存最為完好的敦善圍,依舊充滿了生活氣息(連誌城 攝)
敦善圍,建於清末,是由當時興寧著名的圍屋建造師傅許家班曆時10年建成。這座有著百年曆史的古建築,分布麵積4000平方米,主體建築麵寬53.9米,進深40.4米,建築占地麵積2100平方米。坐東南向西北,為三堂二橫二角樓棋盤四點金式客家圍屋,左右兩邊有碉樓,門前有禾坪和水塘,共有9個廳、12個天井、71間房。

敦善圍(梅州日報資料圖)
石柱石礎,三合土夯牆、磚牆結合,天麵木、瓦構築,硬山頂。上下堂有方石柱,梁架由金漆木雕裝飾。室內楹聯、壁畫眾多,文化內涵豐富。清晰可見高高的屋脊、雕刻梁柱上的真金箔裝飾,仿佛仍在提醒著世人它曾經的輝煌。全屋設計效仿了《紅樓夢》中的榮國府,是該村較具代表性、也是截至目前主體保存狀態最好的古民居,2009年被列為興寧市“特色古民居”。

敦善圍梁架雕刻上的金箔裝飾

敦善圍內的梁用金箔裝飾,至今依然光彩照人(梅州日報資料圖)
鬆竹圍
鬆竹圍位於興寧市石馬鎮刁田村李坑,建於清乾隆年間,坐南向北,一層圍龍,正麵兩端四角樓,占地麵積3200平方米,建築麵積2580平方米 。

鬆竹圍
外牆為沙石、石灰夯牆,木磚瓦麵,卷棚頂,上中下堂完整,共有房屋120間。整座建築藝術高超,雕梁畫棟,氣勢恢弘,保存完好。

鬆竹圍內堂(梅州日報資料圖)

興寧市石馬鎮刁田村鬆竹圍的梁架雕刻(連誌城 攝)
屋主是十五世落居祖陳嵩山公。據傳其二兒子是同治皇帝的老師,四兒是河南彰德府知府。屋內大廳原本懸掛著兩塊牌匾,一塊是嘉慶皇帝親手用漢、滿兩種文字寫的表彰匾,但如今,嘉慶皇帝所寫的表彰匾早已遺失。

另一塊是正廳懸掛的由梅州名士宋湘在此學堂任教時寫的“懷德堂”牌匾。“懷德堂”三個字中的“德”字少寫一橫,據說是宋湘認為主人一家向來行善積德、善待鄰裏,沒有“橫”心,因此,“德”字裏麵的心上麵少寫一橫。

一座座古民居,猶如一部部紀錄片,記載著曆史的變遷,沉澱著歲月的斑駁……該村民居的取名,也凸顯了該村文化底蘊之深厚。如“日升圍”“月恒圍”“鬆竹圍”等,飽含著祖輩希望把家園建成猶如“如日之升”“如月之恒”“如鬆竹之茂”等美好願望。
鄉土佳釀,韻味長

刁田村村民素有做小鍋米酒的傳統,且小有名氣。改革開放後,村民發揚傳統工藝,利用村中3.2千米長的防空洞隧道(石馬洞)藏酒,創造“石馬洞藏酒”品牌,常溫、常濕儲藏5至8年,使米酒醇香可口,被譽為“廣東洞藏第一窖”。

有空到這裏走走吧,沿著蜿蜒的道路,循著米酒的芳香,探尋一座座古老民居,感受刁田村的悠悠鄉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