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自古文化底蘊深厚,在這片土地上,從中原遷徙傳承下來的客家文化、在崢嶸歲月裏沉澱下來的紅色文化,與滿載鄉愁飄洋而來的華僑文化齊頭並進,競吐芬芳,共同構成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色。

(連誌城 攝)
從明朝嘉靖五年(1526年)大埔建縣至1961年,茶陽鎮作為大埔縣城的時間長達435年。數百年來,茶陽人才輩出,曆史文化遺產承載豐富,人文古跡遍布全鎮,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父子進士牌坊、明清時期粵東最大的騎樓群、中國紅色政權首個公安局舊址等。2014年,茶陽鎮獲評“中國曆史文化名鎮”。
名片一
父子進士,絲綸世美
說到茶陽,第一張要介紹的響亮名片必然是矗立於大埔中學校門口的“梅州文十景”之一——父子進士牌坊,這也是梅州地區最具有代表性的客家牌坊之一。

父子進士牌坊,又稱“絲綸世美”牌坊,建於明朝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迄今已有400多年曆史,是當時為表彰當地饒相(江西按察副使)、饒輿齡(中書舍人)父子同中進士而建的紀念性建築。2013年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站在高12.5米的牌坊下,厚重的曆史感撲麵而來,莊嚴、雄偉是很多人的第一感受。牌坊整體結構嚴謹精致,雕工精細,頂蓋、橫匾石梁上有雙龍戲珠、雙龍銜花等圖案,兩側小門頂端有雙獅滾球、花鳥動物圖案,匾額兩旁則是傳神逼真的古代士大夫石雕像。

(連誌城 攝)
名片二
文風鼎盛,人才輩出
自古以來,茶陽鎮盛行崇文重教之風,孕育了眾多翰林進士和文人學者。明、清兩代就出了3位翰林、10位進士、23位舉人,除了饒相、饒與齡“父子進士”,還留下了“三鳳齊鳴”“五花榮封”的佳話。近代則培養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饒芳權、邱冠周,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文采、林尚安等。

饒氏家族學堂之一仙瑞堂大門口高懸“文獻世家”匾額(連誌城 攝)

老祠堂“冬官第”內,有“三鳳齊鳴”和“五花榮封”兩塊複製匾額(連誌城 攝)
三鳳齊鳴:原匾由清乾隆年間廣東學使翁方綱所題,當時,饒崇魁與兄弟饒泉、饒汀三人一起到潮州府考試補廩,三人同時拔廩中榜,轟動一時,故翁方綱特為三人題匾“三鳳齊鳴”。
五花榮封:清朝父子進士饒芝、饒褒甲是饒泉的後人,另一塊匾額“五花榮封”,意指明清兩代“父子進士”加上饒崇魁,五人同為進士。
還有明經堂、太史第、詒穀堂、紹德堂……這些建築和其主人的曆史故事,不僅是一個宗族的漫長曆史征途,也是客家人文曆史的一個縮影,折射出客家人崇文尚學薪火傳承的華光異彩。

詒穀堂的“昆仲三翰院”牌匾

饒相故居世魁祠的“清白傳芳”石匾

詒穀堂,中國工程院院士饒芳權的袓居(以上均由連誌城 攝)
名片三
鄒魯故居

(林翔 攝)
鄒魯是中山大學首任校長、中山大學的創始人之一。1924年,孫中山先生將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廣東公立法政大學、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合並為國立廣東大學。1926年,國立廣東大學(中山大學前身)成立,鄒魯為首任校長。

(高訊 攝)
鄒魯故居“椿森第”位於大埔縣茶陽鎮,是“梅州十四大名人故(舊、祖)居”之一,距原大埔中學約500米,坐東南向西北,總麵寬117米,總進深23.3米,占地麵積287平方米。立有一門樓,門頂上書“天下為公”四個字是孫中山先生手跡。“椿森”兩字代表其對父親的敬仰和恩情,“第”是官邸的意思

(高訊 攝)

(林翔 攝)
名片四
明清時期粵東最大騎樓群
擁有千年曆史的茶陽鎮,文物古跡頗多,特別是現存較為完好的騎樓街。茶陽的騎樓群始建於明清時代,全長1000多米,共有店鋪700多間,是當時粵東地區最大的騎樓群。

(何森垚 攝)
一排排客家建築風格的古騎樓黛瓦白牆,鱗次櫛比,騎樓的窗楣、柱子、雕飾等都體現了獨特的風韻。斑駁的老牆或石柱上還留有隱約可辨的招牌字樣,讓人不禁想象當年這裏繁華熱鬧的情景。

(來源:大埔縣委黨史研究室)

(來源:大埔縣委黨史研究室)
在騎樓群中,一座名叫“旋廬”的建築尤為特別,此樓高四層半,外牆裝飾采用當時流行的西洋騎樓風格,而拱形門窗則采用中國傳統的雕花工藝,詮釋了中西合璧的設計理念。

名片五
紅色茶陽
位於粵閩兩省三縣交界處的茶陽鎮,是一片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土地,周恩來、葉挺、賀龍、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在這裏戰鬥過,留下了豐富的革命遺跡和感人的革命故事。
紅色基因傳太寧
位於茶陽鎮太寧村的義訓堂,是一座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的客家民居建築,也是早期中共縣委機關辦公舊址,大埔農運先驅、縣部委書記饒龍光故居。

(鍾小豐 攝)
大革命時期,義訓堂曾為中共大埔縣部委活動據點。時任中共大埔縣部委書記、大埔縣軍事委員會主席的饒龍光策動了兩次武裝暴動、接應八一起義軍入埔、助戰三河壩等重大曆史事件。
在義訓堂門前廣場上,有“朱德贈槍太寧農軍”的雕塑。進入義訓堂內的展館,牆壁上“大埔農運從這裏開始”的大字顯示了這裏濃厚的紅色底蘊,從革命時期保存下來的曆史文物中依然可以窺見當年的烽火歲月。

(鍾小豐 攝)

(吳騰江 攝)

(鍾小豐 攝)
中央紅色交通線茶陽聯絡點
同天飯店與同豐雜貨店相隔約200米,毗鄰汀江碼頭,同處茶陽老街道,是中央紅色交通線上的重要聯絡點。
1930年,中共黨員孫世階受組織委派經營作為紅色交通站的“同天飯店”,此店地理條件優越:距店旁碼頭不到20米,打開店門能觀察正麵街道高福路和太平路的動靜,發現有緊急情況可從後門跑到唐屋山躲避。”

同天飯店舊址(來源:大埔縣委黨史研究室)
同豐雜貨店由組織委派中共黨員李國良經營,開設時間與“同天飯店”同時。但雜貨店不具有接待任務,而作黨組織秘密活動和開會地點,如上傳下達組織的決定或任務,彙報完成執行情況。與“同天飯店”的工作相輔相成。

同豐雜貨店舊址(來源:大埔縣委黨史研究室)
中國紅色政權首個公安局舊址
穿過熙熙攘攘的茶陽圩市,走進萬川路73號就可以看到,在青磚砌成的一座大樓上方,一枚灰雕警徽下,“中國紅色政權首個公安局舊址”13個大字異常顯眼。1927年9月19日,中共前委在大埔茶陽設立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由此,中國紅色政權首個公安局在這裏誕生。

(何誌林 攝)
該址現為廣東省紅色革命遺址、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梅州市公安民警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大埔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21年1月,在舊址上修繕的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曆史陳列館開館。該館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再現曆史厚重感,並展出了各種文物上百件。

(鍾小豐 攝)

(鍾小豐 攝)
名片六
中國花環龍之鄉
花環龍源於大埔縣北部地區的軟腰龍,迄今有百餘年的曆史。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征祥瑞,所以用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漢族的一種習俗。

(雨燕 攝)
花環龍在大埔縣茶陽鎮具有悠久的曆史,是優秀的民間藝術,也是大埔縣知名的文化品牌之一。20世紀90年代末,茶陽鎮被廣東省文化廳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化部社會文化圖書館司雙雙命名為“民間藝術之鄉”“花環龍之鄉”。2007年,龍舞(花環舞)被列入廣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高訊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