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東亞文化之都”丨中國曆史文化名鎮(二):自古百侯文風盛,人傑地靈俊才出
來源:梅州文廣旅遊微信公眾號  時間:2022-06-11 16:23:14  瀏覽:-
字號:

  梅州自古文化底蘊深厚,在這片土地上,從中原遷徙傳承下來的客家文化、在崢嶸歲月裏沉澱下來的紅色文化,與滿載鄉愁飄洋而來的華僑文化齊頭並進,競吐芬芳,共同構成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色。

  百侯鎮位於有著“客家香格裏拉”美譽的大埔縣東麵,潤碧流翠的梅潭河自東向西貫穿而過,將古鎮劃分為南北兩片。


圖片


(連誌城 攝)

  百侯鎮是梅州最早獲評“中國曆史文化名鎮”的鄉鎮,也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百侯名鎮旅遊區的所在地。


圖片


(連誌城 攝)

從白堠到百侯

文星璀璨

  百侯舊稱白堠,據說是因古時村口馬山上以白石、白色瓷土砌成的報警堠台而得名,也有人認為是因白姓人先在此居住而得名。明末之後,百侯科甲興盛、人才輩出。清朝康熙年間,當地進士楊之徐倡議改“白堠”為“百侯”,取“白侯轄地,出百位封侯”之意,至民國初年正式采用“百侯”的名字。


  圖片


(連誌城 攝)

  百侯自古以來民風淳樸、文風鼎盛、人傑地靈、書香氛圍濃厚,文傑俊彥層出不窮,僅明清時期即有翰林5人、進士23人、文武舉人134人,更有“一腹三翰林”“同榜三進士”“同堂七魁”等典故,馳名海內外。

  一腹三翰林:百侯鎮士紳楊之徐的三個兒子,五子楊纘緒、六子楊黼時、七子楊演時先後於康熙六十年(1721年)、乾隆元年(1736年)和乾隆十年(1745年)考中進士,均被欽點為翰林院大學士。

  同榜三進士:乾隆十年(1745年),楊成梧、楊演時、楊文振“同捷南宮”,成為同榜進士。

  同堂七魁:乾隆十二年(1747年),楊纘緒的子侄楊振紀等七人同時中舉,被傳為佳話。

客家民居博物館

古宅林立,古色古香

  作為清代粵東地區的科舉重鎮,百侯古鎮留下了眾多名人故居、仕宦官邸、書齋等。據統計,百侯現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屋建築共120多座,其中既有規模恢弘的深宅大院,又有別具一格的大小祠堂;既有原始典型的客家民居,又有亦中亦洋的建築院落。走進百侯,就如同進入了一座客家民居大觀園、一個民俗博物館。


圖片


(吳騰江 攝)

通議大夫第

  乾隆年間陝西按察使楊纘緒的故居——通議大夫第建於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九廳十八井的府第式客家大院。大院外表氣派,三堂四橫屋;抬頭細看,屋內抬梁鬥拱均雕刻各式花草圖案,精致考究。


圖片


(吳騰江 攝)

太史第

  太史第位於侯南村,始建於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係“一腹三翰林”之一楊黼時所建。磚木結構,三進院落二橫屋,九廳十八井,占地麵積約4000平方米。該建築規模宏大,是典型的殿堂式圍龍屋,如今是百侯農耕文化博覽館,成為古民居活化的樣板。


圖片


(連誌城 攝)


圖片


(連誌城 攝)

百侯三十六巷

  “石路逶迤略約斜,映山紅是杜鵑花。牛行屋後雞棲樹,世長茅簷三五家。”楊黼時詩中描繪的山村小景,至今在百侯仍可見。


圖片


(吳騰江 攝)

  行走在百侯三十六巷,鵝卵石鋪成的石路蜿蜒曲折,偶爾能看到屋主為求平安在牆上刻有“石敢當”的小石碑,巷頭巷尾隨處可見古樸大方、精美絕倫的古建築。


圖片


(連誌城 攝)

蘭台書室

  蘭台書室坐落在通議大夫第旁,由“一腹三翰林”之一的楊纘緒妻子藍氏所建,供族人子弟讀書。從書室門口望去,一眼可見四道或方或圓的門檻,寓意深遠。一方一圓的造型表示“無規矩不成方圓”,四道門檻代表古時科舉的童試、鄉試、院試、會試。


圖片


(連誌城 攝)

  清末民初,百侯鎮許多村民外出經商,後回鄉建房,建造了不少中西合璧風格的建築。

肇慶

  肇慶堂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1917年,由侯南村人楊敬修的三兒子楊蔭垣興建。據說建房時選取優質石材、木料,並從各地請來建築、雕刻、繪畫水平精湛的工匠,曆時3年才落成。在院內抬頭仰望,中式院落的雕梁畫棟刻畫得栩栩如生,西式洋樓外牆上的雕刻亦是美輪美奐。


圖片


(吳騰江 攝)


圖片


(吳騰江 攝)

企南軒

  楊之徐,字沛若,號慎齋,百侯鎮侯南村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進士,曾任河南汝寧光山縣知縣。楊之徐壯年致仕歸田,後專注於閉門讀書、教育子孫,著述頗豐,有《編年錄》《企南軒文集》等作品。

  企南軒原是楊之徐所建的書齋,損毀後於民國年間重建。如今所見的企南軒由一座堂屋和一座西式洋樓組成,西式圓弧門窗與中式窗格渾然一體。


圖片


(連誌城 攝)


圖片


(葉曉洋 攝)

海源樓

  海源樓建於1917年,是百侯人楊潮南在馬來西亞經商兼做“水客”發家後建造,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典型建築。它的大門設計為歐洲教堂風格,而屋頂又繼承了客家民居建築特點,呈“人”字形,一中一洋相得益彰,為人稱道。


圖片


(連誌城 攝)

  古代的百侯,文傑眾多。近代的百侯,依舊人才輩出。在“俊采星馳”文化牆上,記錄著從百侯走出的11位將軍、院士和名人賢達,如抗日名將羅卓英、老一輩革命家楊應彬、科學院院士楊文采和著名的愛國華僑、大實業家肖畹香等。


  圖片


(餘誌剛 攝)

  除了崇文重教的曆史,豐富多彩的非遺文化也是百侯鎮的魅力所在。

鯉魚舞(鯉魚燈)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圖片

(連誌城 攝)

百侯龍珠燈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圖片

(鍾小豐 攝)

五鬼弄金獅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圖片

(連誌城 攝)

百侯薄餅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圖片

(來源:大埔縣文化館)

百侯牛肉幹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圖片

(來源:南方+)

憶子粄

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圖片

(鍾小豐 攝)

  時光荏苒,鬥轉星移,如今的百侯鎮,以客家古建築和深厚的人文底蘊為依托,著力打造美麗鄉村示範點,展示出一幅千年客家小鎮生生不息的美麗畫卷。

圖片

圖片

圖片

以上均由吳騰江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