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代同聲
如今的梅州,越來越多的人喜愛客家山歌,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這種傳統文化的魅力,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到傳承的隊伍當中。
“客家人的口頭文學”“有詩經遺風的天籟之音”“民族音樂百花園的一朵奇葩”……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稱為流淌在客家人血液中的律動,蘊含中華民族優秀民歌精髓和獨特藝術風格與魅力。
2022年2月24日,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正式授予梅州市梅縣區2021—202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牌匾,是繼1996年、2011—2013年、2014—2016年、2018—2020年,梅縣區第五次獲此殊榮,被網友稱為“梅開五度”。
群眾喜聞樂見並廣泛參與,是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真正含金量所在。這份殊榮的背後,是梅縣深厚的山歌曆史文化底蘊,也源於一代又一代山歌人孜孜不倦的探索。
客家山歌在梅州市具有深厚的曆史積澱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梅州市如何發揮好以山歌為代表的劇種的魅力,傳遞正能量、唱響主旋律,以文化建設推進文明創建、挖掘地域特色?《南方》雜誌記者深入采訪,探尋背後的故事。
與時代同聲
“客家山歌音樂豐富多彩,每個地方的唱腔各有特色,已挖掘整理的唱腔就有數百種之多。這些唱腔音調高揚綿長,節奏自由,節拍多樣,高亢嘹亮,抒情悠揚,回環曲折,委婉動聽。”梅州市戲劇研究工作室主任、國家一級編劇林文祥向《南方》雜誌記者介紹道,“在客家山歌豐沃的土壤之上,又發展出了客家山歌劇,可以說客家山歌是客家山歌劇的‘母體’。客家山歌劇包容了客家民俗、民間藝術,並將客家山歌發揚光大。”
幾十年來,客家山歌的影響力不斷增強,梅州本土山歌人才將客家山歌發展得有聲有色,創作了一係列佳作。
2021年,《白鷺村》《血色三河》《林風眠》三部梅州劇目入選省優秀展演劇目,於2021年8月至9月赴廣州參加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組織舉辦的“廣東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百場精品展演活動”;在2020年第十四屆廣東省藝術節上,《白鷺村》《春鬧》兩部作品同時獲得劇目一等獎,創造了廣東戲劇的“梅州現象”……

《白鷺村》劇照(來源:梅州市山歌劇團)

《血色三河》劇照(來源:梅州市山歌劇團)
在廣東省12個大劇種中,梅州市占了4席,分別是廣東漢劇、客家山歌劇、木偶戲、采茶戲。而客家山歌劇用客家方言演繹,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
山歌劇《白鷺村》以鄉村建設為背景,山歌劇《春鬧》以精準扶貧為題材,《林風眠》是以中國現代繪畫史上的一代宗師林風眠為人物題材的大型山歌音樂劇。

《春鬧》劇照(來源: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林風眠》劇照(來源:梅州市山歌劇團)
主旋律領跑、多題材花開,梅州山歌劇在與時代同頻共振的道路上一路高歌。
作為梅州山歌劇創作的“領頭雁”,林文祥二十年如一日,帶領梅州戲劇人走出了傳統戲劇的傳承與創新之路。3月,林文祥剛剛獲得第四屆廣東省中青年“德藝雙馨”作家藝術家的殊榮。
“幾十年來,客家山歌劇的創作在堅持弘揚客家文化的同時,始終保持與時代同步—謳歌真善美,鞭笞假惡醜。”林文祥向《南方》雜誌記者介紹道,客家山歌劇的雛形是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時期的山歌活報劇,我黨文藝工作者運用客家山歌借物比興、借景抒情的特長,宣揚了革命理想,為我黨取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全麵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也催化了客家山歌劇劇種的形成。因此,客家山歌劇這一劇種天生就存在著善於表現鄉村生活及當代生活的基因。
2021年,梅州市高水平承辦了2021廣東省群眾藝術花會(戲劇曲藝),獲評“優秀組織獎”“特別貢獻獎”,獲2金4銅佳績,創下全市近年來的最好成績。山歌劇《白鷺村》《林風眠》,音樂劇《血色三河》,廣東漢劇《李堅真》赴廣州參加“永遠跟黨走”—廣東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周年百場精品展演。

2021年,梅州市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共創排15部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藝術劇節目。截至2021年11月30日,共計開展文化惠民演出108場次,受惠群眾約163萬人次。其中,線下惠及人數累計超3.6萬人,線上累計觀看人數超158.5萬人次。
這一個個數據的背後,是梅州客家山歌劇樹立新風尚、傳播正能量的寫照。
藝潤童心
在梅州梅縣區新城中心小學,畢業生幾乎人人都能隨口唱20多首地道的客家山歌,校園裏“人人會唱山歌,人人喜歡山歌”。
“美麗新城學堂,安教樂學譜新章。山歌唱響校內外,客家文化永傳揚……”客家山歌版的校歌《新城小學好學堂》記錄了新城小學成立以來走過的曆史足跡,生動展現了該校以客家山歌為核心開展美育育人的辦校特色。這首歌校園內人人會唱,潛移默化中增強了師生們對傳統文化、家鄉文化的認同感。
為了擦亮客家山歌特色品牌,梅州在全市範圍進行著不斷摸索。
客家山歌唱腔、身段形體、舞蹈、節目排練……為期4個月的免費課程,讓客家山歌幼苗班越發火熱,每屆報名人數均超過500人。這是梅州市文化館舉辦的第12屆客家山歌幼苗班,培養出了1154名優秀學員,獲社會廣泛讚譽。
“客家山歌幼苗培訓計劃”榮獲2021年度廣東省公共文化服務優秀案例。

客家山歌幼苗培訓班。(市文化館供圖)
近3年來,梅州市梅縣區積極到校園、到社區、到鄉村開展客家山歌演出和培訓活動。邀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省、市專家深入嘉應學院、中小學校、幼兒園進行授課輔導,開展客家山歌進課堂活動,並自編山歌,形成校本教材。
梅州市還推進戲曲進校園,深入江南小學等6間校園開展客家山歌和客家山歌劇培訓展演。目前,全市已在梅州20間學校進行培訓演出,培訓教師46名,派遣業務骨幹助學支教122人次,培訓學生7190人次。

以文化人、以德潤心。以梅州市梅縣區為例,梅縣區文化館每年組織山歌擂台賽、鬥山歌比賽、全區中小學藝術節、農村業餘文藝彙演、社區文藝彙演等活動;專門派骨幹成員到學校、社區、機關、農村和企業進行舞蹈、聲樂、表演等專業輔導,到各鎮文化站輔導農村業餘文藝演出隊表演節目。近3年來,梅縣區累計文化惠民送戲下鄉演出618場,服務81萬人次,累計組織山歌培訓140多場,輔導各類文藝人員8246人次。
山歌之花開山鄉
梅縣區不止一次獲得“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客家山歌)”的國家級殊榮。1996年、2011—2013年、2014—2016年、2018—2020年,梅縣區已數度被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客家山歌)”稱號。
梅縣鬆口客家山歌於2007年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梅州客家山歌”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梅縣山歌劇團更名為梅縣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承擔起客家山歌的傳承保護工作。

身為廣東省內最優秀的縣級劇團之一的梅縣山歌劇團(梅縣區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其創作的大型山歌劇《合家福》榮獲廣東省第十一屆藝術節優秀劇目一等獎,大型山歌劇《春鬧》參加廣東省“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全國優秀現實題材舞台藝術作品”(廣東站)展演,榮獲第十四屆廣東省藝術節(戲曲組)一等獎。
一個個榮譽,一個個民間文藝代表人物,他們通過流行於民間的藝術形式,教人孝敬長輩、家庭和睦、做人和善等,弘揚正能量。這是客家山歌的生動寫照。
近些年,梅州用山歌這一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溫暖人心,凝聚力量。用山歌宣傳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宣傳新人新事新風尚,歌頌“真善美”,鞭撻“假惡醜”。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每個人的心。客家山歌成了鼓舞人心、穩定人心的新辦法,有力傳遞了眾誌成城、攜手抗疫的社會正能量。當時,梅州市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編劇陳輝劍用兩個小時火線創作出了山歌對唱《眾誌成城把疫防》的唱詞,隨後將唱詞交給作曲人滕冬紅進行譜曲;梅縣區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的演職人員積極創作、錄製了專題文藝作品山歌對唱《疫情無情人有情》……
如今的梅州,越來越多的人喜愛客家山歌,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這種傳統文化的魅力,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傳承的隊伍當中。
“山歌唱腔質樸熟悉,群眾有共鳴,會跟著一起唱。因此,我特別珍惜每一個角色。”采訪中,一名年輕的客家山歌劇演員告訴《南方》雜誌記者。“小演員”在客家山歌的正能量感召下成長,促使他們在“小角色”上釋放大能量,用山歌唱響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