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分布廣泛,在多個地區都有聚居,客家民居也在各地變化出多種多樣的建築形態。在贛南,為了突出防禦功能,客家人修建起高大的方形圍屋;在閩西,客家人聚群而居,就出現了像田螺坑土樓群這樣的圓形客家土樓;而到了粵東梅州地區,客家人便修建起方圓結合更注重生活功能的圍龍屋。
東晉鹹和六年(331年),興寧建縣;至宋元時期,中原移民融於百越,興寧人口倍增、興盛肇始。
一千多年來,多民族交融共進,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其中客家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便是在興寧境內的圍龍屋。這裏有圍龍屋近3000座,被稱為是“中國圍龍屋之鄉”。

在興寧境內所有圍龍屋中,磐安圍因建築細節精巧,保存完整,於2010年被亚搏app下载安装 確定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磐安圍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位於廣東省梅州市興寧市葉塘鎮河西村麻嶺頂東麓,坐西向東,為三堂四橫一圍龍結構,共21個天井,122間房屋,總占地麵積8093平方米,建築麵積5060平方米。
建屋的劉氏屋主希望它堅如磐石,子孫安居樂業,故取名為磐安圍。曆經百年風雨後,它果然像磐石一般完好無損,確保了子孫的安全。
如今,作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磐安圍的穩固又有了一道新的保障。

磐安圍興建之初,屋主就做好了細致周全的籌劃,整體為類圓形布局,水塘與房屋陰陽相生。
禾坪南北向均建有出入鬥門,圍屋四角皆為碉樓,外層設有許多槍眼、炮眼,防禦功能完備。

磐安圍住人的部分分布在橫屋和圍屋兩部分,圍屋中間即為龍廳,意在把風水意義上的龍圍在屋裏,好興旺全家。
為了養好這條龍,龍廳大門緊閉,不放任何東西或住人,以免壓傷了龍脈。

龍廳前方隆起的土地叫做化胎,化胎中部隆起,是孕育萬物承受天地靈所之地,象征子孫滿堂,百子千孫,也是客家傳統家宅最重要的區域。
磐安圍的中軸線上是功能各異的上中下三堂。
一進大門的是下堂,是室內和戶外的過渡空間。下堂過去是中堂,這裏是人們生活的場所,是討論宗族大事的地方。從前,磐安圍的男子各個習武保家,每逢春節就會在這裏展示身手接受長輩考核。
再往後即是整個家最神聖的中心點,客家人祭祖用的上堂。把宗祠建在家裏是客家人敬奉祖先的特點,磐安圍內供奉的是劉家十七世的劉乾昌和夫人刁氏,即磐安圍的建設者。

磐安,取意“堅如磐石,安居樂業”,初代屋主為人仁厚、樂善好施,光緒年間曾獲清廷賜匾,至今猶存。後代族人代代秉持祖訓家風,繁衍生息。
改革開放後村民收入上升,經濟條件得以改善,其他河西村的村民紛紛在自家圍龍屋旁修建起樓房,在河西村的三十多座圍龍屋中,唯獨磐安圍周圍沒有修建新樓房。

劉氏建立磐安圍的初衷在於,將整個家族聚集在一起共同抵抗外敵。化胎正中下方嵌有五塊不同規格的石塊代表“五方龍神”,是宗族保佑的希望所在。
借用《易經》中的智慧,磐安圍屋前半圓的水塘和屋後半圓的圍屋遙相呼應,與中間的圍屋共同形成天圓地方的結構,象征陰陽平衡,也象征住所與自然合一。
禾坪外的月形池塘,讓這座民居更好地適應山區生態環境,有機地生長,兼具深厚的文化基礎。水塘裏的水可以用來灌溉、防火,還可以做小範圍的氣候調節,讓圍內氣溫清涼。
每年,劉家一百多後裔都會在同一時間一起返回磐安圍聚會,在磐安圍這個有形的空間,維係著代代相傳的無形的家的觀念。

磐安圍,一座橫跨三個世紀的老屋,經曆山河變遷,歲月荏苒,人與建築依舊。它是堡壘,更是棲息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