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東亞文化之都” | 千年古鎮通三省,海絲史話連四方
來源:梅州文廣旅遊微信公眾號  時間:2022-03-14 15:08:14  瀏覽:-
字號:

  梅州梅縣區鬆口鎮自古有“鬆口不認州”的說法,明清時期是嘉應州(今梅州)最繁華的鄉鎮之一

  梅江水悠悠,客家情綿綿。

  行走在“中國曆史文化名街”鬆口古街區,南洋風格的灰塑騎樓裏時不時傳出客家山歌對唱,引人駐足。從悠揚歌聲出發,追溯的是鬆口古鎮的千年人文印象。

  鬆口鎮,建置於南漢乾和三年(公元945年),建製早於梅州,距今已逾千年。作為嶺南地區四大古鎮之一,鬆口鎮人文資源豐富,文物古跡天然風景比比皆是,有甘露亭、五顯宮、王明宮等15個古老宮廟,還有建造400餘年保存完好的元魁塔等。

  曆史上,鬆口繁華蓋過州城,以致有“自古鬆口不認(嘉應)州”的說法。因其地處閩粵要衝,水上交通發達,從古至今商貿物流活躍,鬆口在曆史長河中,是客家先民南遷的始居地之一,明末清初時期粵閩贛地區客家人下南洋的第一站,也是孫中山發動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之一。

  今日的鬆口鎮,擁有眾多美譽:“文化之鄉”“華僑之鄉”“山歌之鄉”“中國曆史文化名鎮”“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廣東十大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地理坐標”……

鬆口鎮火船碼頭,明末清初客家人下南洋的第一站。

崇文重教

客家先民南遷的始居地之一

  “椿高樓棚好嬲涼,捉起鑼鼓齊咚喳。”這是一句流傳在鬆口當地的順口溜。據當地居民介紹,該順口溜其實說的是鬆口姓氏,可譯為:“鍾(椿)、高、劉(樓)、彭(棚)、何(好)、廖(嬲)、梁(涼),卓(捉)、許(起)、羅(鑼)、古(鼓)、徐(齊)、董(咚)、程(喳)。”

雕刻在牆上的“鬆口賦”。

  事實上,鬆口的姓氏遠遠不止順口溜所提到的。據1985年的戶籍冊統計,全鎮人口(不包括農村人口)13241人,有梁、李、陳等120多姓,因此鬆口也被喻為“姓氏博物館”,大多數梅州客家姓氏都能在鬆口找到足跡。

  百家姓背後,是客家先民南遷始居地鬆口的佐證之一。翻閱1995年梅縣地方誌辦公室編寫的《梅縣客家姓氏源流》,其中記載著鬆口各姓氏遷居到鬆口的時間。宋末元初,來自福建汀州府各縣的漢人大量遷入鬆口,使得鬆口鎮人口劇增,姓氏也變得多了起來。明末、清初有小部分居民遷入。

  今日的鬆口鎮,仍留存不少客家文化曆史印記,其中建築便是其一。位於鬆口鎮銅琶村下店的“世德堂”,傳說是明末最後的行宮。相關史料記載,明朝滅亡後,明崇禎皇帝的東宮太子朱慈烺的侍讀李士淳(號二何)便攜太子回鄉,即鬆口鎮,以圖東山再起,恢複大明江山。

  1645年,李二何便把侄子李直簡所建之“世德堂”進行改造,規模巨大。和仁壽樓、源遠樓、登岸樓、鄉賢第、石柱堂、詒燕樓、寶德樓、花園樓、掬水樓、花萼樓等共11座主體建築組成建築群,各座主體建築按皇家的規製被賦予不同的功能。

  世德堂隻不過是鬆口古建築的一個縮影,元魁塔、張榕軒紀念館、崇慶第、愛春樓、仁壽莊等建築都是研究客家建築的生動標本。業內人士表示,鬆口的古民居、古建築蘊藏著豐富的客家人文資源,是研究客家建築文化的活教材,具有較高的曆史、科學、藝術研究價值。

  鬆口人聚族而居,信守客家祖先崇拜,存留中原文明基因,保留著耕讀傳家的風尚和崇文重教的傳統。早在南宋,鬆口即開辦私塾。

  走進鬆口鎮南下村,村中幾乎每個大姓氏都有自己的學校,賴姓“聽濤學校”,伍姓“宏育學校”、張姓“三儒齋私塾”……其中由國內外鄉賢創辦的溪南學校,規模和設施為當時全縣之最。據不完全統計,科舉時代,鬆口有進士22人,其中翰林4人,其數量之多在梅州各鎮中名列前茅。

  “自古山歌鬆(從)口出”。鬆口聲是“下水聲”的代表,和梅城話存在明顯差別,有“鬆口聲,軟過糯米羹”的說法。鬆口人民所唱山歌作為勞動人民的一種口頭文學,內容豐富多彩,語言質樸淺白,意境含蓄優美,唱腔多種多樣,具有濃鬱的客家文化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為海內外客家人所喜歡,是極為寶貴的民間文化藝術遺產。

  此外,鬆口鎮保留著客家祖先南遷時帶來的飲食文化,企爐餅便是典型的代表。企爐餅的口味、外形大致與北方大餅相似,是客家祖先南遷時帶來的手藝,整個餅從原材料到製作保存全是天然,手工完成,但不損其耐保存的特性。“企爐餅是上個世紀客家祖先們下南洋時必帶的食品之一,到現在仍然是鬆口人民喜愛的食品。”在鬆口古街經營特產店的魏叔說。

鬆口鎮古街區上騎樓古香古色,印著“企爐餅”等字樣的彩旗迎風招展。

商業發達

明末以後客家人出南洋的第一站

  鬆口古街區繁榮路旁,一座中西合璧式五層建築,即使在今天也顯得恢弘氣派,這也是鬆口商業發達的曆史見證。

  “這是由華僑廖子君先生出資於民國21年建成的‘鬆江大酒店’,當年曾經是閩粵贛最有名的酒店之一……”一旁的導遊正在講解酒店的曆史。

鬆口鎮位於梅江下遊。圖為與梅江相鄰的鬆口鎮移民廣場與鬆口古鎮。

  昔日,梅州地區的華僑出洋謀生或歸國返鄉多在鬆江大酒店投宿,因此它成了華僑漂洋過海的驛站,時至今日酒店仍留有“HOTEL TSUNGKIANG”英文字樣。

  從地理位置上看,鬆口鎮地理位置優越,地處閩粵贛三省交會處,水陸交通方便,過去的交通主要是水運,鬆口東北連接閩西,東南直通潮汕,梅坎鐵路、省道S223線、S332線及梅縣白渡至三河公路貫穿其中,是周邊鄉鎮商貿的集散地。

  作為商貿重鎮,鬆口鎮不僅水路交通發達,陸路交通也極為便利。來自潮汕地區的海鹽、海產、幹貨等經鬆口向梅城、福建永定、蕉嶺等地擴散,而來自各地的木柴、木炭、水車瓷等山貨則經鬆口向潮汕地區、南洋等地擴散。“日觀千帆過,夜看萬盞燈”是當時繁華場景的真實描寫。

  曆史記載,在商業鼎盛時期,鬆口有1000多家商鋪林立,而碼頭最繁華的時候有300多條船隻在這裏停泊,6000多名旅客從這裏出發。

  明末清初,鬆口不少人遷移外地謀生,其中有部分外出南洋群島,他們首先要經過的便是鬆口港,故而鬆口港成為客家人海外遷徙的第一站,也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出發地之一。

  與鬆江大酒店相隔不遠的中國(梅州)移民紀念廣場,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吸引人眼球的是,在廣場上有一路標,路標上四個方向的箭頭分別標注著鬆口距離世界各地的距離:利馬18091公裏、多倫多12309公裏、舊金山10811公裏、阿姆斯特丹9224公裏、倫敦9565公裏、悉尼7463公裏、吉隆坡2818公裏……

  “鬆口是客家人‘印度洋之路的第一港’,這一曆史地位放在國家推進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背景下,意義尤為重大。”廣東省“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開發項目組組長、中山大學教授黃偉宗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彰顯文風的元魁塔,客家人的精神家園。

  至今,坐落在鬆口鎮境內的古道大部分保存完好,其中,起於小黃渡口,經大黃渡,至橫東村的大黃村清代古驛道是昔日鬆口鎮境內最主要的陸路通道。經過修繕,千年古驛道散發出新的活力,成為鬆口鎮大黃村的一個景觀,每年吸引不少遊客前來。“尤其是在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慶祝活動過後,鬆口鎮成為旅遊熱點,我們把傳統的種植與旅遊業結合起來,群眾收入不斷提高。”鬆口鎮大黃村黨委書記廖建明說,鬆口鎮大黃村已經成為梅州柚重要的產銷地,柚果遠銷海外。

家國天下

孫中山發動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之一

  一條江水向東流,送郎送到火船頭,哪有利刀能割水,哪有利刀能割愁……每天清晨,鬆口鎮中山公園裏,熱鬧非凡。

  與大多數鎮級公園不同,鬆口鎮中山公園建於1933年,是為紀念1918年孫中山先生視察鬆口而興建的,它不僅是梅州境內的第一座公園,而且是全國最早的一座鄉鎮級“中山公園”。

鬆口鎮中山公園一角。

  作為孫中山的親密戰友,清未民初的旅印尼愛國僑胞梁密庵便是鬆口人。當年梁密庵任中國同盟會雅加達分會會長,曾鼎力資助民主革命,他在印尼募集的革命經費幾乎占革命總經費的40%。在1911年,3·29廣州起義前夕,他毅然捐出家中所有存款作起義用資。孫中山在辛亥革命成功後的1912年三月初一日特頒《旌義狀》給梁密庵,以嘉獎他為革命所作的貢獻。鬆口人民為了紀念他而建了“密庵亭”,把《旌義狀》和所有的題詞碑刻都鑲嵌在亭內,以供後人瞻仰。

  孫中山在鬆口留下的足跡甚多。1918年5月,孫中山由廣州經汕頭到大埔三河壩視察援閩粵軍時,專程到鬆口探望謝氏兄弟,駐足於謝氏“愛春樓”盤桓3日,親書門樓兩聯以贈,其一曰:“博愛從吾好;宜春有此家。”其二日:“愛國愛民,玉樹芝蘭佳子弟;春風春雨,朱樓畫棟好家居。”兩聯均嵌入“愛春”兩字,可見孫中山對謝家感情之深摯。“我們小時候都經常聽老人家說起孫中山在鬆口的故事。”銅琶村黨支部書記李發東說。

鬆口鎮中山公園內的孫中山雕像。

  要說鬆口人民對國家是忠,那對家鄉便是情的表現。鬆口境內梅江河上的第一座橋梁梅東橋,就建築技術而言已達到當時國內的先進水平。

  橋梁的建設離不開華僑的支持。為了改變遇上洪水季節時無法出行這種單一落後的交通狀況,上個世紀30年代初期,鬆口熱心人士張作新等人遠赴南洋向海外僑胞募資建橋,愛國僑胞們紛紛熱烈響應。1937年,大橋開始動工興建,但開工不久後抗戰爆發,動蕩不安的局勢使海外捐款無法彙回國內,工程因此不得不停工,直到1946年才複工,於1950年竣工落成。

  梅東橋是鬆口僑胞們熱心鄉梓建設的曆史見證。據不完全統計,鬆口鎮目前旅居海外華人華僑有8萬多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菲律賓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廣大旅居海外華人華僑在有所成就後,紛紛捐資在家鄉鬆口鋪路修橋,助力家鄉建設。

  僑批是鬆口僑鄉的一大特色,每一封僑批都記錄了鬆口華僑與家人間的感人故事。僑批,通俗的叫法是“番批”,是一種“銀信合封”的傳遞物,即彙款憑證。1949年前梅州市正式掛牌的僑批局59家。鬆口私辦的錢莊有泗源莊、泰生、廣隆、昌源、均和、廣通等商號,辦理國內外的彙兌業務。原梅縣區博物館館長、副研究館員朱迪光介紹說,鬆口人對海外通郵、通航、通商不需經過當時的嘉應州城,海外信件的信封上隻要寫明“中國汕頭鬆口轉某村某人”,便可經汕頭港直轉鬆口,自然就有了“鬆口不認州”的說法。

  ■相關

  ▷▷小鎮名片

  鬆口鎮享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山歌之鄉”美譽,被評為“全國重點鎮”“中國曆史文化名鎮”“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鬆口古街區被評為“中國曆史文化名街”。中國移民紀念廣場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的中國唯一的移民紀念項目。銅琶、大黃、南下、梅教、小黃村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鬆口也被評為“廣東省金柚技術創新專業鎮”。

  ▷▷鬆口鎮特色民居精選

  喆廬

  位於鬆口鎮大黃村,始建於1925年,為丘哲先生的故居。曾是中國農工民主黨和中國民主同盟在梅州的聯絡點和活動基地。該建築為中西結合的三層洋樓。建築麵積約3000平方米,布局合理功能齊全,走廊、門坪比較寬闊,門前池塘麵積約800平方米,門坪與門前池塘落差比較大。依山麵水的選址是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但布局、用材和工藝則彰顯著現代文明氣息。建築材料如門前玻璃、山泥、部分木料等都是從國外進口的,有整體園林綠化設計,連配套的綠化花木如白玉蘭、羅漢鬆、美國杉、棕櫚樹等都是進口而來。受當時國內政治背景影響,建築的政治色彩濃厚,雄偉的主樓宛然是政府機關辦公樓,門樓的琉璃瓦、天花板、窗戶裝飾都以藍色為主調。

  世德堂

  1645年,李二何便把侄子李直簡所建之世德堂進行改造,規模巨大。和仁壽樓、源遠樓、登岸樓、鄉賢第、石柱堂、詒燕樓、寶德樓、花園樓、掬水樓、花萼樓等共11座主體建築組成建築群,各座主體建築按皇家的規製被賦予不同的功能。世德堂建於1645年,坐東北向西南,為“三堂二橫三圍屋”的半似圍龍半行宮建築。世德堂總麵寬102.5米,進深97.5米,占地麵積約1萬平方米,共有72天井、36廳、24個門樓、299間房、2口水井。單簷式外門樓設有七級台階,建築由堂屋、橫屋三圍屋、上中下三堂、天井、化胎、門坪、門樓、炮樓組成。

  張榕軒紀念館

  幹蔭堂始建於清末,建成於清宣統庚戌年(1910年),是一座三堂五橫一圍龍的客家圍龍屋,內有84個房間,21個客廳,10個天井,建築麵積4320平方米,花園600平方米,門坪1050平方米,總麵積達5970平方米。幹蔭堂采用了大量的石灣陶、雕刻、灰塑等建築藝術元素,尤其以采用大量的繪畫裝飾而炫彩奪目。其中,中廳桁梁上90幅百餘年曆史的書畫作品保存完好,牆壁上有彩色壁畫150幅,大部分在近年得到修補或重繪,其中書卷、簷畫以及大門內左右牆古畫4幅等依然保存了原來的風貌。2018年3月,張榕軒紀念館建成開放,也為鬆口打造海絲文化特色小城鎮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