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的傳統美食,和梅州的傳統文化是分不開的,而梅州各地的傳統文化又有各自的特色,產生了不同口味和形態的美食。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帶來,“冠以鎮名的美食,美味好記的非遺”第四期,看看哪個是你的心頭好。
湯坑牛肉丸
湯坑牛肉丸是豐順有名的地方小食之一,外形呈圓球狀如荔枝果大小,“圓”與“緣”同音,送“肉圓”有結緣之意,成為湯坑今天的地方習俗。

(來源:豐順縣文化館)
湯坑許多家庭都有製作牛肉丸的習慣,曆經歲月洗禮,仍有不少製作戶是以家族產業的方式繼承牛肉丸製作工藝,深耕不輟沿襲至今,逐漸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地方特色文化。

(來源:豐順縣文化館)
湯坑牛肉丸是湯坑鎮有幾百年曆史的傳統美食,新鮮牛肉經過手工製作,其富有彈性,味道鮮美且營養豐富,肉質柔軟、爽口,風味獨特。

(新梅互聯 攝)
2013年湯坑牛肉丸被列入梅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名錄。
白渡牛肉幹
在客家人的味蕾記憶中,白渡牛肉幹的味道,便是家鄉的味道。在過去,許多客家人為了謀生下南洋、闖世界,臨行之前,他們往往會帶上少許家鄉的食物,既能充饑,又能一解鄉愁,白渡牛肉幹成了許多客家遊子的首選。

(來源:南方+)
從那時開始,遊子的腳步走到哪裏,白渡牛肉幹就被帶到哪裏,白渡牛肉幹美名漸漸遠揚海外。

(來源:南方+)
清朝嘉慶年間,由白渡堡鄉民宋宜欽始創“生利”牌白渡牛肉幹,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曆史,在堅持傳統生產工藝的基礎上,采用了科學配料的新工藝,使產品增添了爽脆感和光澤度,成為南派牛肉幹的知名品牌。

(來源:南方+)
2020年梅縣白渡牛肉幹製作技藝被列入梅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新陂樂仙腐竹
腐竹又稱腐皮,是一種客家人的傳統豆製食品。它的製作工藝頗有講究:將豆漿加熱煮沸後,經過一段時間靜置,表麵形成一層薄膜,挑出後下垂成枝條狀,再經幹燥而成。因其形似竹枝狀,故稱為腐竹。腐竹是由大豆蛋白膜和脂肪組完美結合的產物,因其營養價值高、易於保存、食用方便等特點,深受消費者的青睞,同時也是客家豆腐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來源:網絡)
在客家地區,腐竹的製作技藝傳承很廣,腐竹作坊在客家很多地方都有。興寧市新陂鎮樂仙村的腐竹,是眾多客家腐竹產品中的一員。樂仙腐竹色澤金黃帶透明,煮時易熟,食味清甜,豆香味濃,湯色白而不濁,是當地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也是興寧市傳統手信之一。

(來源:網絡)
腐竹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而方便保存,是客家人家裏常備的食材,可葷、可素、可燒、可炒、可涼拌、可煮湯,一粒黃豆的華麗轉身,是客家人智慧結晶的集中體現。

(來源:興寧市樂仙腐竹廠)
2014年新陂樂仙腐竹製作技藝被列入梅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名錄。
湯坑炒粄
湯坑炒粄其曆史悠久,粄的原料是大米,用傳統手工製作,將米洗淨後磨成粉,加水調製成糊狀,上籠蒸製成片狀,冷卻後劃成條狀即成。

(來源:夢裏客都)
它的顯著特點是色澤潔白、柔軟滑爽、柔韌、富有彈性、清香可口、老少皆宜,而湯坑炒粄就是用成條狀的粄條搭配獨特的配料加以幹炒。

(來源:夢裏客都)
湯坑炒粄以其獨特的風味和風格遠近聞名,成為湯坑小吃之一,成為客家美食的一大特產。湯坑炒粄吃過之後,餘味生津,耐人回味,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在當地,無論是清晨、深夜,還是當地人擺宴席、招待客人,都少不了湯坑炒粄。

(來源:夢裏客都)
2007年湯坑炒粄被列入梅州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名錄。
這些冠以鎮名的非遺美食,是熟悉的客鄉味道,夾雜著客家人曆久彌新的回憶,從味蕾到技藝被完好保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