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東亞文化之都” | 冠以鎮名的美食,美味好記的非遺(二)
來源:梅州文廣旅遊微信公眾號  時間:2022-01-28 14:00:35  瀏覽:-
字號:

  梅州的傳統美食,和梅州的傳統文化是分不開的,而梅州各市、縣、區的傳統文化又有各自的特色,產生了不同口味和形態的美食。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帶來,“冠以鎮名的美食,美味好記的非遺”第二期,看看哪個是你的心頭好。

  佘江菊花糕

图片

(新梅互聯 攝)

  佘江菊花糕是梅縣區佘江鎮的特產,糕如菊花,比一般的糕點多了菊花的“冷香”,而且外形美觀,質地軟韌,香甜可口,吃完齒頰生香,因此格外受人喜歡。

图片

(新梅互聯 攝)

  佘江菊花糕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問市,曆史悠久,至今盛產不衰。據張姓弘德堂世係族譜記載,1882年(清光緒年間)二十五世祖其祥公由豐順湯坑中福社(現改名石碑街)遷至梅縣佘坑文祠街開創“張義興店”,自產自銷糖、糕、餅,其中菊花糕是名牌產品之一。

图片

(新梅互聯 攝)

  2011年,佘江菊花糕傳統技藝被列入梅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名錄。

图片

(新梅互聯 攝)

  佘江菊花糕名聲遠揚,產品環保健康,它用糯米為原料,加上麥芽、白糖、榛糖、生油等,搓成糕坯,成形蒸熟,冷卻後即成。

  湯南麵線

图片

(新梅互聯 攝)

  在豐順縣湯南鎮,每逢嫁娶、生日、彌月、喬遷等喜慶宴會,都少不了一道炒麵線。這種麵食,便是當地的特產——湯南麵線。長期以來,湯南麵線以精湛的製作工藝、獨特的口味和深長的寓意,深為當地及周邊地區群眾所喜愛。

图片

(圖片來源:掌上梅州)

  麵線於清朝年間傳到湯南,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曆史。湯南地勢平坦,氣候溫和,土質肥沃,曆史上曾是小麥高產區,出產的小麥蛋白質含量高,有“烏金麥”之稱,是製作手工麵線的理想原料。這是手工麵線在湯南得以流傳和發展的基礎。

  2012年,湯南麵線傳統技藝被列入梅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名錄。

图片

(新梅互聯 攝)

  湯南麵線製作流程繁複,每個程序都要依靠手工完成,麵線細而長,寓意“長命百歲”“長長久久”等,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湯南麵線,可煮可炒可溜,食法多樣,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百侯牛肉幹

图片

(來源: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百侯牛肉幹的生產曆史悠久,迄今已有300多年。清朝初年,百侯圩為周邊地區的中心集鎮。每逢圩日,商賈雲集,屠戶必宰牛供應客商,但賣不完的牛肉經常隻好自己吃,為此屠戶很傷腦筋。有一次,姓楊的屠戶靈機一動,將賣剩的牛肉放在炭火上燒烤,發現其味特香,試著加進各種佐料,其味更佳。於是,楊屠戶以後就把賣剩的牛肉加工成牛肉幹,結果,牛肉幹供不應求,漸漸百侯牛肉幹聲名遠播。

图片

(來源:梅州電視民生820)

  通過係列嚴格工序製作出的百侯牛肉幹,保持了牛肉耐咀嚼的風味,還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和礦物質,常食用能起到補中益氣、滋養脾胃、強健筋骨之功效。

图片

(來源:梅州電視民生820)

  2014年,百侯牛肉幹傳統技藝被列入梅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名錄。

图片

(來源: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傳統手工製作的百侯牛肉幹味美清香,鹹甜適中,入口消融,營養豐富,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同時也是海內外華僑回鄉必備和饋贈親友的上乘佳品。

  百侯薄餅

图片

(來源:梅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

  一條似手帕包裹、卷成筒狀的薄餅,看上去普普通通,聞之卻濃香撲鼻,細細品嚐,滑嫩爽口,其味鮮美,耐人尋味。這便是百侯鎮家喻戶曉的一道傳統特色小吃——百侯薄餅。

图片

(新梅互聯 攝)

  麵粉製作成餅皮,即和麵,師傅開麵後,要不停地順著一個方向將之攪拌,使之成為漿狀麵筋。拌好的漿狀麵筋,用手抓起一團,用力拋在平底鑊上,便可煎出薄如蟬翼的麵皮。麵皮煎好後,還要包入豆芽、肉末、香菇絲、豆腐幹、魷魚絲、蝦仁等餡料卷成長筒形,便成大名鼎鼎的百侯薄餅。

图片

(新梅互聯 攝)

  2014年,百侯薄餅傳統技藝被列入梅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名錄。

图片

(來源:梅州電視民生820)

  現在百侯薄餅的名氣越來越響亮,很多人來大埔旅遊會專門品嚐這道特色的客家小吃,街上製作百侯薄餅的小吃店鋪也越來越多,受到大家追捧和青睞。

  南口黃皮豆幹

图片

(新梅互聯 攝)

  梅縣區南口鎮臨近國道,國道兩旁不少攤檔都在出售南口黃皮豆幹,引來許多遊客光顧。錦雞村、雙橋村是該鎮兩大黃皮豆幹主產地,而錦雞村以前的名字叫小沙,所以這種豆幹以前也叫做小沙黃皮豆幹。

图片

(新梅互聯 攝)

  剛做好的南口黃皮豆幹色澤金黃,還有很香的豆香味,咬下去豆腐很嫩,好像雞絲一樣,很香的豆腐的清香。南口黃皮豆幹可蒸、煎、煮,客家人很喜歡搭配蒜苗一起炒。

  2006年,南口黃皮豆幹傳統技藝被列入梅縣區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名錄。

图片

(來源:梅州電視服務900)

  如今,南口黃皮豆幹已名聲在外,成為客家人傳統食品之一。由於它顏色靚,口感好,有濃鬱的豆香味,購買的人特別多。不僅可以做菜,也可以當零食,隨買隨吃,成了不少南口人心心念念的家鄉美味。

  這些冠以鎮名的非遺美食是熟悉的客鄉味道,夾雜著客家人曆久彌新的回憶,從味蕾到技藝被完好保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