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東亞文化之都”,梅州將如何應對此次大考?
來源:南方日報  時間:2021-11-11 09:42:05  瀏覽:-
字號:

  文化梅州即將迎來一場大考。

  今年8月,全國共13個城市被列為2023年“東亞文化之都”候選城市,梅州市是廣東省唯一入選城市,將於12月參加終審。

  廣東梅州,憑借什麼在眾多曆史文化名城中脫穎而出?梅州將如何應對大考?這份榮譽又將為梅州帶來什麼?

  從曆史走到現在,梅州既是文化之鄉、華僑之鄉、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又是世界客都、國家級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旅遊大市,傳統與現代兼容,讓梅州文旅極具標識度。

  從現在走向未來,如何進一步提高文化之鄉的知名度、美譽度,打響梅州IP?創建“東亞文化之都”,對梅州來說,恰逢其時,這既是挑戰,也是時代賦予的良機。

  優勢何在?

  與日韓文化有深厚淵源

  從空中俯瞰,梅州青山如黛,景色如畫;走近探訪,“文化名城”的氣質隨處可見。

  東郊周溪畔,客家公園裏,一座別具西洋風情的磚木結構園林式建築格外引人注目,門楣上印刻著“人境廬”三個字。

  人境廬的主人便是有著“近代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之稱的黃遵憲。在他自己親手建起的書齋人境廬裏,他度過了最後的時光,完成了《日本國誌》手稿,留下了許多著名詩篇。

  《日本國誌》是梅州與日韓之間交流密切的佐證之一。

  “從清朝末年到現代,梅州與日韓之間的客家文化交流基本沒有斷過,為梅州創建‘東亞文化之都’奠定了基礎。”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研究員周雲水表示,晚清首任駐日公使何如璋、首任駐日參讚黃遵憲、日本僑領潘植我等梅州客家人,是促進梅州與日本文化交流的典型人物。

晚清詩人兼外交官黃遵憲故居“人境廬”。  南方+ 何森垚 拍攝

晚清詩人兼外交官黃遵憲故居“人境廬”。 南方+ 何森垚 拍攝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更有大批日韓學者來梅州開展田野調查,從事客家文化研究,推動梅州與日韓之間圍繞客家文化進行交流與合作,以文為媒架起了溝通橋梁。

  可以說,從古至今,梅州與日韓之間有著密切聯係,客家人以及客家文化與日韓之間有著深厚的曆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聯係。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梅州能成為“東亞文化之都”候選城市,離不開這座城市自身的文化自信以及作為文化大市的獨特魅力。

  在梅州這片1.5萬多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從中原遷徙傳承下來的客家文化,在崢嶸歲月裏沉澱下來的紅色文化,滿載鄉愁漂洋過海的華僑文化,齊頭並進,爭吐芬芳,共同構成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色。

  “基於長期的曆史積澱,客家文化具有悠久性、包容性、多元性等特征。”從事客家文化研究近30年的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院長肖文評認為,客家話是客家文化最為重要的特征,客家圍龍屋則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載體。

  客家民係被譽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活化石”“生活中的古典”。想要體驗深厚的客家文化積澱、獨特的客家民俗風情,梅州無疑是最佳選擇之一。

  漫步花萼樓、南華又廬,可以與前人“對話”,感知客家人的樸實、團結和智慧;尋訪百侯鎮、羊岃村,“耕讀傳家”下的人文精神,穿越時空曆久彌新;充滿中州古韻的廣東漢劇、詩詞韻律的客家山歌、提線木偶的傀儡之謎等,更是動人心魄……沉浸其中,可知梅州素有“文物由來第一流”的美譽果真名不虛傳。

結構獨特的南華又廬位於南口鎮僑鄉村,有“十廳九井”之稱。  南方+ 何森垚 拍攝

結構獨特的南華又廬位於南口鎮僑鄉村,有“十廳九井”之稱。 南方+ 何森垚 拍攝

  近年來,梅州市文遺保護高效推進、服務效能高標提升、文藝創作屢攀“高峰”、文旅融合高質發展、特色品牌高揚拓展,具有文化資源豐富、公共文化設施齊全、文化旅遊產業初具規模等優勢,為梅州創建“東亞文化之都”奠定了良好基礎。

  如何創建?

  對標對表全力備戰迎檢

  明末清初,許多客家人為謀生背井離鄉,從鬆口火船碼頭坐船輾轉汕頭,下南洋,闖世界。

  201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鬆口建立中國移民紀念廣場。矗立在廣場的移民紀念碑由名為《家園》的雕塑組成,雕塑上七隻和平鴿代表散布全球的客家民係,基座則以浮雕形式濃縮了客家人遷徙、分布等元素。

  奔流不息的梅江水流入韓江,奔向他鄉異國,祖祖輩輩的客家人從山的這邊走到海的那邊,梅州成為名副其實的華僑之鄉。

  據悉,現有700多萬客家籍華人華僑分布在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斷促進梅州與東亞、東南亞乃至世界的緊密文化交流。

  因此,發揮中國移民紀念廣場的國際文化品牌作用,是梅州推動創建工作的舉措之一。

  謀而後定,行且堅毅。一場聲勢浩大的迎檢備戰,在全市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

  首先,梅州按照創建“東亞文化之都”的要求精心籌劃年度活動,將在當選年舉辦超過100場次以“東亞文化之都”為主題的文旅活動。

  再者,是以創建“東亞文化之都”為抓手推動文化生態產業化,大力推進建設一係列文旅大項目支撐起“東亞文化之都”品牌,全麵詮釋全球客家人精神家園的影響力和感染力。

  其三,著眼於驗收標準推進具體創建工作,創建工作牽涉麵廣、任務重、時間緊,從現在至12月終審隻有不到2個月時間,梅州已按照標準快而有序地開展創建工作,勠力完善各項驗收指標,突出特色和優勢,舉全市之力,力爭高分當選。

  “當選是目標,但不是目的。梅州在創建一開始就用‘兩條腿’走路,一方麵以創建為抓手,完善強項、補齊短板,另一方麵對標考核,有針對性地落實執行。”梅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相關負責人說。

  客家研究學者胡希張今年已91歲高齡,撰寫過20多部關於客家文化研究的著作,他在得知梅州成為“東亞文化之都”候選城市後,對於文化之鄉的名片又一次被眾人熟知感到十分高興。

  “改革開放以來,梅州越來越多山歌、漢樂和曲藝作品走出山門,走進珠三角、港澳台、東南亞等地,在文化交流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胡希張說,梅州創建“東亞文化之都”要和擦亮世界客都金字招牌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提升城市影響力,促進文化交流合作。

  “梅州要把全域文化資源聯動起來,包括內外聯動激發海內外梅州客家人的積極性,市縣聯動發揮文化資源的規模效應和核心展示效應,行業聯動聚集特色,政企聯動發揮各種文化資源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古今聯動不斷創新文化資源,生態聯動則是以生態文明承載充實文化。”周雲水建議。

隱匿於百侯鎮內的古民居獨具古韻,厚重的曆史感撲麵而來。  南方+ 何森垚 拍攝

隱匿於百侯鎮內的古民居獨具古韻,厚重的曆史感撲麵而來。 南方+ 何森垚 拍攝

  有何意義?

  助推廣東打造文化強省

  隨著“東亞文化之都”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許多城市意識到,這是加入東亞文化朋友圈,樹立城市文化品牌,打造文化強市的重要契機。

  這也是梅州積極申創“東亞文化之都”的初衷。

  對於當選城市而言,最明顯的好處就是可以成為東亞文化建設高地。比如紹興獲選2021年“東亞文化之都”後,政府設立了超100億元的古城專項基金,按照世界遺產的標準來保護古城。

  此外,獲選的城市還會獲得一定的資源傾斜。比如2020年就是東亞文化之都係列活動的“揚州年”,當年舉辦的中日韓文化交流活動便融入揚州元素,有力擴展了揚州的城市知名度。

  肖文評表示,梅州的客家文化地方特色鮮明,社會影響力較高,創建“東亞文化之都”是梅州提升曆史文化名城影響力的良機。

  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

廣東漢劇成為凸顯客家特色的非遺符號。圖為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獲得者李仙花表演《白門柳》選段。 南方+ 何森垚 拍攝

廣東漢劇成為凸顯客家特色的非遺符號。圖為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獲得者李仙花表演《白門柳》選段。 南方+ 何森垚 拍攝

  創建“東亞文化之都”是中日韓三國共同舉辦的國家級國際文化交流活動的重要內容,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更是前所未有的背景和機遇,有助於國際社會重新認識梅州、感知梅州,是提升梅州城市文化國際認知度的重要路徑。

  業內專家表示,梅州如當選“東亞文化之都”,不僅將作為東亞文化建設高地舉辦各類主題文化和旅遊活動,還將打通梅州與日韓的交流渠道、增進彼此文化交流,進一步提高文化之鄉的知名度、美譽度,打響梅州IP,助推廣東打造文化強省。

  除此之外,在創建過程中,梅州也可以進一步挖掘客家文化深厚內涵,推動梅州城市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進一步提升。同時借助競選重新梳理城市文脈、盤活城市文化資源、完善文化發展體係和機製。

  創建“東亞文化之都”,對於有著千年文脈的梅州來說,正當其時。

  當前,進入新發展階段,廣東將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奮力將文化和旅遊業打造成為全省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柱,努力塑造與經濟實力相匹配的文化優勢。

  客家文化是廣東嶺南三大主要地域文化之一,梅州作為廣東省唯一的2023年“東亞文化之都”候選城市,已然肩負著助推廣東打造文化強省的重要使命。

  上下同欲者勝。梅州深刻意識到,這不僅僅是一次評選,也是向世界展現客家文化、嶺南文化,乃至中華文化價值的重要舞台。梅州全市上下同心協力、主動作為、齊抓共建,力爭高分當選2023年“東亞文化之都”。

  名詞解釋

  東亞文化之都

  中日韓三國共同創立的國際城市文化名片,也是我國文化領域含金量最高的國際品牌之一,指具備豐富的地方文化資源和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同時具備一定的東亞文化資源、東亞文化氣質並反映東亞文化精神,對促進東亞文化交流與互學互鑒具有引領與示範作用,並經過一定程序認定的城市。

  目前,中日韓三個國家已有25座城市被認定為“東亞文化之都”。其中,中國有泉州、青島、寧波、長沙、哈爾濱、西安、揚州、紹興、敦煌9座城市當選。

  2023年“東亞文化之都”中國候選城市共有13個,分別是沈陽、鎮江、湖州、洛陽、開封、景德鎮、濰坊、武漢、梅州、成都、大理、延安、喀什。

  聲音

  廣東省文旅廳黨組書記、廳長汪一洋:

  打通梅州與亞洲文明對話的通道

  客家文化是嶺南三大主要地域文化之一,隨著近代以來客家人向海外的廣泛播遷,客家文化成為包括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在內的全世界人們共享的一種特色文化。

  作為粵北文化和旅遊大市,梅州擁有非常豐富的人文曆史、革命文物、生態旅遊資源。希望梅州以創建“東亞文化之都”為重要契機,進一步挖掘客家文化深厚內涵,推動梅州城市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進一步提升,加強與日韓之間的文化交流與旅遊合作,講好梅州故事,用國際化的視野、客家文化的特色,打通梅州與亞洲文明對話的通道。

  梅州市委副書記、代市長王暉:

  致力打造全球客家文化高地

  創建“東亞文化之都”是落實促進亞洲文明交流互鑒倡議的重要舉措,梅州倍加珍惜此次機會,通過創建活動進一步挖掘並用好客家文化資源,進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進一步擴大客家文化影響力,致力打造全球客家文化高地,向世界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同時,全市各級各有關部門將認真學習借鑒國內成功創建的經驗,對照評分標準,進一步查漏補缺、鞏固提升,以最好狀態、最優成績迎接今年12月的終審。

  梅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局長謝欽文:

  以創建為抓手 推動文化生態產業化

  梅州以創建“東亞文化之都”為抓手推動文化生態產業化,大力推進建設一係列文旅大項目支撐起“東亞文化之都”品牌,全麵詮釋全球客家人精神家園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其中包括做好客家文章,發揮品牌作用,提升名人效應,以及深挖文化內涵,全力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還有建設梅江韓江綠色健康文化旅遊產業帶聚集區,打造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

  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研究員周雲水:

  以文化促開放 拓展日韓市場

  建設“東亞文化之都”是帶動區域發展重要的動力源和助推器,更是以文化促開放的曆史契機。

  梅州一方麵要通過“走出去”實現“銷出去”,探討在韓、日設立品牌展示中心等平台載體,將梅州優勢商品銷售到當地市場的路徑。另一方麵要積極“搭平台”帶動“引進來”,因為旅遊業是“東亞文化之都”文化經貿交流合作的重要引擎,梅州可以通過網絡推介滿足各類需求的精品旅遊線路以及住宿、交通、美食、購物等信息,拓展日韓市場。(記者 汪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