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東亞文化之都”,向世界展現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嶄新麵貌,對推動國內城市文化建設、亞洲區域文化交流合作具有積極意義。
   首先,它對於我們深化城市發展理念並在城市空間生產中嵌入文化邏輯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這些理念可能包括以人為本的理念,也可能包括對城市傳統的文化資源進行挖掘和利用的理念,還可能包括在全球化背景下實現城市本土化、鄉土化的理念等。
  其次,它對於加強民眾之間的人心溝通,提高民眾的文化涵養,促進整個社會的創意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再次,它對於建構東亞意識,形成東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價值。東亞意識是東亞政治聯係的軟支撐,需要不斷建構。東亞文化之都創建活動可以為建構東亞意識、再造文化意義上的“我們”提供一個突破口。

每年三個國家新入選“東亞文化之都”的城市,圍繞“東亞意識、文化交融、彼此欣賞”主題,深入探討協商簽訂文化交流協議,充分運用互訪平台,在文化產業發展、非遺保護與傳承、公共文化服務等方麵,交流與分享經驗。同時,以文為媒,深度拓展交流合作空間,在經濟、社會、城市等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以實現“文都”效應的最大化。為鞏固活動年間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成果,新入選“東亞文化之都”的城市簽署“友好合作城市協議”,旨在加深三地在文化、藝術、學術、青少年交流、旅遊、經貿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創建“東亞文化之都”的活動對於梅州的發展,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從微觀層麵來看,東亞文化之都的實踐活動較為成功地將文化創意與城市建設,特別是舊城區改造結合起來,比如日本的橫濱和新瀉縣的經驗,從而實現了利用文化藝術的力量推動城市發展的目的。從中觀層麵來看,東亞文化之都的實踐活動拓展了東亞各國交流的路徑。友好城市之間共同舉辦文化活動,有利於激發和拓展東亞各國相互學習和借鑒的領域和方向,比如,公共文化設施的管理經驗、文化藝術的開展經驗、擴大公眾文化參與的經驗等。從宏觀層麵來看,東亞文化之都的實踐可能為實現文明互鑒提供一個突破口,達到“互知互信”“互聯互通”“互見互補”和“互利互融”等目標。

廣東漢劇
“東亞文化之都”是中日韓三國文化交流在形式上、內容上、模式上的創新與突破,這種交流與合作的框架要求不斷創新交流平台,提升三地務實合作的內涵和水平,不斷拓展合作區域。依托東亞文化之都這個凸出的“點”,可以帶動區域、國家乃至地區更好的發展。東亞文化之都的建設,既能夠充分實現每個城市的個性,又能夠逐漸推進東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建設東亞文化之都是帶動區域發展重要的動力源和助推器,更是以文化促開放的曆史契機。發揮好對外文化交流的主渠道作用,以文化交流為紐帶推進對外經貿合作,主動對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已然成為梅州肩負的重要使命。中日韓在“儒家文化”圈內的彼此認同,使得“東亞文化之都”間的文化經貿交流合作有了牢固的精神紐帶和感情基礎。
一方麵,通過“走出去”實現“銷出去”。積極探討在韓、日設立品牌展示中心等平台載體,通過直接的渠道建設將梅州的優勢商品銷售到當地市場的路徑;另一方麵,積極“搭平台”帶動“引進來”。旅遊業是“東亞文化之都”文化經貿交流合作的重要引擎。通過網絡推介滿足各類需求的精品旅遊線路以及住宿、交通、美食、購物等信息,更好地拓展日韓市場。在策略上,應以樹立“東亞文化之都”新品牌為目標,以梅州優秀曆史文化傳承與綜合創新為內涵,統籌整合、提升全域的傳統文化資源、文化要素資源和海內外市場資源。

梅縣區雁南飛茶田景區(王浩 攝)
  一是開拓視野,內外聯動。放眼全球,挖掘和激發海內外900多萬梅州客家人的積極性,集聚域內外有益文化資源。
二是突出重點,市縣聯動。立足長遠,在兼顧各縣(市、區)文化資源的協調開發利用和建設的同時,盡量把域內文化資源往市中心區集中,發揮文化資源的規模效應和核心展示效應。
三是彰顯特色,行業聯動。把市域內各行業的文化特色進行有效整合,聚集特色。
四是注重效益,政企聯動。既發揮政策的積極引導、推動作用,又充分激發市場主體(企業)的內在動力作用,共同發揮全域各種文化資源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五是關注創新,古今聯動。在繼承傳統文化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努力麵向未來不斷創新文化資源。
六是天人和諧,生態聯動。妥善處理人文與自然的關係,以文化培育生態文明,強化生態理念,養成生態行為,以生態文明承載充實文化。

中國(梅州)移民紀念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