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梅江區高校畢業生現場招聘會上,企業招聘專員與求職者麵對麵交流。(江嬋 攝)
就業是民生之本,近年來,梅江區不斷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係,下好培訓就業服務“一盤棋”,引導勞動者端牢“技能碗”,打通就業供需“最後一公裏”,多維度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今年以來,該區城鎮新增就業2640人、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501人,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和“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技能培訓2000多人次。
做優公共就業服務 促進就地就近就業
8月29日晚,“高新鵲橋會·職為您而來”2025年廣東梅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七夕專場招聘會在梅城客都彙商業文化廣場舉行。活動采用“線下招聘+線上直播”的模式開展,招聘會現場,15家企業提供就業崗位478個,涵蓋汽車零部件製造、電子電器、大健康與生物醫藥及現代服務業等多個產業,吸引求職者前來尋覓心儀崗位;在直播間,直播團隊在線介紹招聘企業概況、崗位情況等信息,通過“雲端”搭建供需對接平台,實現就業服務“零距離”。
8月中旬,“築夢青春 就業啟航”2025年梅江區高校畢業生現場招聘會在梅州市世界客商中心(梅州市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舉行,現場分為電子信息產業企業招聘專區、“廣東技工”招聘專區、“粵菜師傅”招聘專區、“南粵家政”招聘專區、政策宣傳區、職業指導區等多個區域,100多家企業提供約2000個就業崗位。求職者們手持簡曆,穿梭於各企業展位之間,詳細了解崗位要求、薪資待遇、發展前景,以及“免費梅州”“青梅計劃”、就業創業扶持等政策。
“公司帶來的崗位有普工(操作工)、儲備幹部、設備工程師等,工資待遇可觀,其中普工平均工資月薪有7500元,除了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食宿環境,公司還定期舉辦文娛體活動,員工享有‘五險一金’等福利,為求職者提供較好的發展平台。”梅州市量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人資行政負責人陳柯說。廣東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招聘專員鄭女士表示,該企業目前用工需求較大,計劃招聘100名普工(操作員)以及多名質量工程師、體係工程師,提供具有競爭力的薪酬福利,企業還將協助符合條件的員工申請“青梅計劃”人才落戶獎、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就業補貼等。
供需雙方積極互動,招聘現場氣氛熱烈,這是梅江區強化公共就業服務的縮影。記者從梅江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獲悉,今年以來,梅江區開展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十大行動”,落實領導班子掛鉤重點企業、就業專員服務等機製,摸查371家“四上”企業用工需求情況,在主要媒體發布招聘簡報46期,舉辦各類線上線下招聘會共20場次,累計提供崗位12127個、求職8419人,為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保障重點企業用工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撐。
此外,梅江區聚焦重點人群,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行動,開展高校畢業生專場招聘會2場,提供崗位1095個,求職973人次;開展公共就業服務進校園活動12場;落實就業見習質量提升行動,以44家見習單位依托,提供377個見習崗位,有效助力“職場萌新”順利就業、更好擇業。
構建零工就業生態 數字架起供需橋梁
“我是一名大學生,想找一份周末兼職。”
“您好,我是數字招聘顧問小梅,很高興為您服務。我這裏有幾個問題想了解一下,這樣能幫您找到更合適的崗位。您平時方便的工作時間是什麼時候呢?比如周末、晚上或者白天都可以?您比較擅長或者想從事哪方麵的工作呢?比如銷售、客服、派單、包裝等。”……
在梅州市世界客商中心(梅州市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一處名為“梅江區零工市場”的平台尤其引人注意,市場內的數字大屏整合了梅州範圍內的崗位需求、人力存量等實時信息;在“飛越AI”平台前,求職者隻需用指尖觸摸屏幕,陳述自己的求職意向,“數字人”小梅就會為其推薦就業崗位,實現人崗精準匹配。除了線下數字化平台,求職者還可以通過“梅好職達”線上小程序,找到全職工作、零工兼職、培訓學習,切換“地圖尋職”功能查看周邊崗位分布情況,並獲取最新的人才就業創業政策信息。
據了解,梅江區零工市場於今年7月底啟用,通過搭建“線上+線下”一體化平台,實現用工需求與求職意向的高效對接,涵蓋招工發布、候工休息等基礎服務。同時整合職業指導、技能提升等精準賦能內容,提供政策谘詢支持,並在權益維護、零工保障上發力,築牢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權益防線。此外,市場積極整合資源,組織開展線上線下招聘活動、政策宣講活動、麵試技能培訓等,結合“15分鍾就業圈”建設,讓服務更貼實際、更接地氣。
“為了適應新就業形態發展趨勢,滿足群眾靈活就業需求,我們以梅江區為試點,構建‘1+5’零工市場服務網絡。”梅好職達(梅州)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鴻飛介紹,“1”是梅江區零工市場,相當於轄區就業信息集散地;“5”是計劃在鎮(街道)、村(社區)、客都彙商業文化廣場等不同場景布設5個就業驛站,提供崗位推薦、職業指導、政策谘詢等“一站式”服務,求職者在小程序找到心儀崗位後進行求職登記,2個工作日內就有驛站站長與其聯係,讓求職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就業服務。
“項目計劃分三個階段開展,一是做好‘1+5’基礎設施建設,形成標準化的服務流程、體係化的服務網絡;二是通過深入走訪企業,搭建崗位庫與人才庫,借助大數據形成就業市場熱力圖;三是以梅江區為中心,將服務延伸至梅州周邊城市,吸引更多外出青年返鄉發展。”陳鴻飛表示,在數字化賦能下,就業市場供需匹配正朝著更加精準高效的方向穩步邁進,作為招商引資企業,該公司將繼續依托數字化技術,助力梅江區公共就業服務體係標準化、智慧化建設水平不斷邁上新台階。
推動重點工程建設 強化技能人才培訓
加強技能培訓,助力人才掌握一技之長,能夠有效化解技能人才供給需求矛盾。近年來,梅江區加快推動重點工程建設,爭取上級各類資金7000多萬元,建設梅江區客家菜博物館和梅江區公共實訓基地,為轄區技能人才培養注入動能。
穿過嘉應古城,記者來到位於民主路的梅江區客家菜博物館,臨近飯點,位於一樓的客家美食體驗廳(“粵菜師傅”實訓基地)內,師傅們正忙碌地備菜,準備為食客呈獻佳肴。記者了解到,客家菜博物館是在原嘉應酒樓基礎上改造而成,是梅江區“客都美食街區”核心項目及“粵菜師傅”工程重要載體,該館以客家菜文化展示為核心,集成教育、研學、服務功能及品嚐區,係統呈現了客家菜曆史源流、烹飪技藝和飲食文化內涵。
梅江區客家菜博物館館長李海燕介紹說,該館是全國首家以客家菜為主題的博物館,還是一座“能看能吃”的博物館,該館設置五層功能區,其中一層和五層為客家美食體驗區域,二至四層依次為客家食源記憶展廳、客家茶酒禮俗展廳、客家茶食非遺廳。該博物館定期開展客家飲食文化活動,並與高校等單位結對共建,為專業技能人才提供實訓場所、為烹飪愛好者提供學習製作客家美食的陣地,助力客家菜烹飪人才培養。
“我們希望將梅江區客家菜博物館打造成為梅州文旅新地標,讓遊客在嘉應古城就能體驗到梅州各縣(市、區)具有代表性的客家美食,‘沉浸式’感受客家文化。”李海燕表示,客家菜博物館於今年5月投入使用,在“五一”假期期間便迎來客流高峰,截至目前,該館已累計接納參觀人員8000多人次,學習客家非遺技藝、美食手作體驗人員達800多人次。
與此同時,位於梅州城西職業技術學校的公共實訓基地項目如火如荼建設,整體進度已完成95%,項目建成後將有效緩解梅江區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缺失問題,全麵提升梅江區職業技能培訓水平。
在三孩政策與人口老齡化疊加背景下,母嬰護理、養老護理等服務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對此,不少職業培訓學校聚焦社會急需的熱門職業領域,開設相應的培訓課程,為社會輸送技能型專業人才。為迎接新一輪培訓,梅州市梅江區啟航職業培訓學校教務處主任郭偉瑜正忙碌地排課,“緊扣市場及民生需求,學校在近幾年開設了保育師、家政服務員(母嬰護理員)、養老護理員、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員等初中高級職業技能培訓,以及婦嬰護理、網商運營等專項職業能力培訓,課程側重實踐操作能力培養,通過模擬實際工作場景,為學員帶來全方位的職業技能提升。”郭偉瑜介紹,除按照剛需設課,該校還承接政府委托項目,為不同就業群體、特殊群體“送訓上門”,如開展殘疾人士園藝盆景種植培訓等,拓寬他們的就業渠道。
郭偉瑜表示,通過對接政府和企業資源,學校構建了“培訓-能力提升-就業實用技能應用”的閉環平台,助力技能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有效銜接。他說:“目前,學校年均培訓技能人才約800名,今後將繼續緊跟時代步伐,為社會培養和輸送更多理論紮實、技能過關的專業技能人才。”(記者 江嬋 特約記者 鍾戈 陳綺冰 陳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