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預期目標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4.5%,進出口總額增長3%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
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2%
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努力在五個方麵謀求新突破
在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上更有動力
深化營商環境綜合改革。實施項目投資和建設便利度等改革,提升“數字政府”效能。
推動市縣國資國企聯動發展。出台支持市縣國資國企聯動發展總體方案和配套政策,新培育一批國有控股、 參股或業務合作“四上”企業。
深入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深化農村“三塊地”集成改革,完成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國家試點。
加快要素市場改革。運營好廣州數據交易所(梅州)服務基地,推出一批特色數據產品。落實“長錢長投”政策措施,培育發展長期資本、耐心資本。
在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上更有成效
推動典型培育擴麵提質。加力推進典型縣鎮村建設,力爭走在全省前列。集中資源力量持續打造示範路段,力爭取得更多新的標誌性成果。
推動縣域經濟發展。打造一批富民強縣的特色產業集群,淨增“四上”企業200家。推進擴權強縣和強縣擴權改革,增強縣域發展自主權和鎮街履職能力。
提升城鎮建設能級。推進蕉嶺省級新型城鎮化試點,實施城鎮化水平提升行動。抓好佘江、華城等城鄉融合發展省級試點,加快鬆口古鎮、黃槐軍旅特色鎮等建設,推動建成廣東省全民國防教育基地一期項目。
推進鄉村全麵振興。做好“土特產”文章,發展“產業社區”“產業村長”,強化農村集體“三資”監管,推進省級“社村”合作試點,促進村集體經濟增長和農民增收。以“田長製”為抓手,全麵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製。
在蘇區融灣先行區建設上更有作為
探索“灣區產業資源+梅州平台引進”,將梅州的優勢產業納入廣州國企產業鏈。
及時兌現融灣專項補助政策,吸引更多優質企業和人才進駐。
爭取推動梅漳高鐵、蕉嶺貨運鐵路、大潮疏港鐵路、大埔青溪抽水蓄能電站等重大項目納規入庫。
在實體經濟發展上更有質量
推進工業強市。選擇先發優勢強、科技含量高、發展基礎好的產業鏈賽道,加快新型工業化步伐。
大抓產業平台。力爭主平台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突破340億元。加快融灣園申報國家級高新區步伐,爭取梅州經開區升格為國家級。
促進產業和科技互促雙強。支持開展創新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增加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建設蘇區融灣特色型知識產權強市。
廣聚天下英才。落實省“百萬英才彙南粵行動計劃”,用好“1+N”人才政策。
在守護安全穩定上更有保障
強化安全生產和防災減災。堅決防範道路交通、城鎮燃氣、建築施工、消防等重點行業領域風險,實施自然災害危險區域建房戶避險搬遷工程。
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持續做好保交房工作,推動“白名單”項目擴圍增效。
維護社會大局平安穩定。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嚴厲打擊電信網絡詐騙、黃賭毒等違法犯罪行為。
聚力抓好七項工作
1、聚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進一步建設現代化產業體係
●堅持發展傳統產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完成工業企業技術改造100家以上、技改投資40億元以上。推動90家以上企業實施數字化轉型。加快推進10個銅箔-印製電路板項目建設,抓好龍宇電子、眾呈矽能等一批投資超10億元的新落地工業項目。規劃布局人工智能、機器人等產業, 探索應急救援、物流運輸、文旅消費等低空經濟應用場景。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研發、設計、谘詢、法律等現代服務業,培育發展物聯網新興服務業,探索發展基金產業。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深入開展農業生產“三品一標”提升行動,推進柚果、茶葉等一批農產品標準化認定。加快發展預製菜等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擦亮梅州金柚、梅州蜜柚、客家炒綠、梅州絲苗米、興寧鴿等“梅字號”農業品牌。
2、聚力項目謀劃儲備實施,
進一步擴大有效益的投資
●攻堅一批重大項目。抓好武梅高鐵、瑞梅鐵路、汕梅高速改擴建等在建項目,新開工平武高速,新改建一批國省道、“四好農村路”。推動梅蓄二期、 大埔電廠二期等項目建成投產。建成大埔茶陽防洪工程,開工建設長潭水庫擴建工程,加快推進大埔高陂防洪工程、梅縣鬆口防洪工程等項目前期工作。謀劃實施136個城鎮老舊小區和4個城中村改造項目。持續推進嘉應古城片區保護提升項目。
●加強項目謀劃調度。圍繞“兩重”“兩新”謀劃儲備一批打基礎、利長遠項目。高質量抓好“十五五”規劃編製。
●優化資源要素配置。堅持要素跟著項目走,統籌資金、土地等要素資源向質量高、落地快、貢獻大的項目傾斜。深化企業投資項目落地便利化改革。深化投融資體製機製改革。持續激發金融和民間投資活力。
3、聚力提升招商效能,
進一步賦能經濟發展
●強化招商統籌。實施招商引資“一把手”工程。
●加強項目招引。持續開展“千名鄉賢投資興業共建家鄉行動”。辦好智能製造、新材料、食品加工等“梅商薈”招商推介活動。
●鼓勵增資擴產。新推動70家工業企業“小升規”,培育更多優質小微企業。
4、聚力擴大內外需,
進一步暢通經濟良性循環
●力促消費增長。持續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繼續辦好汽車、家電、家居等“梅品惠”促消費活動。繼續策劃舉辦米香酒、啤酒等主題係列活動,鼓勵各縣(市、區) 每月舉辦圩日、展銷等活動。支持梅江區打造縣域商業樞紐。
●促進文旅高質量發展。發揮梅龍高鐵帶動作用,推出並運營好一批旅遊精品線路。抓好梅縣丙雁鬆片區建設,發展鄉村旅遊、長壽康養等業態。
●擴大對外開放。精心籌辦第七屆世界客商大會,組織企業參加廣交會、“粵貿全球”計劃等重點展會。致力打造全球客家文化傳播推廣中心,深化“東亞文化之都”文化交流和青年交流。推動客家春晚和客家山歌、廣東漢劇等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5、聚力綠美生態建設,
進一步厚植綠色發展底色
●推進擴綠興綠護綠。深入推進綠美梅州生態建設“八大工程”,促進全域綠化美化提質增效。建設一批森林公園、濕地公園、郊野公園、口袋公園,打造四望嶂等一批綠美精品示範點、示範帶。
●提升生態環境品質。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係統治理,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讓梅州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常態化開展建築垃圾治理行動,提升固體廢物綜合治理能力。
●加快綠色低碳發展。推動企業、 工業園區綠色低碳轉型升級。深入開展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綜合改革三年試點。
6、聚力優存量擴增量,
進一步提升財稅治理能力和水平
●深化財稅改革。推動零基預算改革,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完善數字財政、智慧稅務建設。
●努力開源增收。強化多部門稅收協同共治機製,細化落實財源培植鞏固措施。 充分挖掘國有資源資產,增加非稅收入。
●更好節用裕民。強化預算硬約束,嚴控一般性支出和新增支出。把寶貴的財政資金用在發展緊要處、民生急需上。
7、聚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進一步共享高質量發展成果
●強化基本民生保障。突出就業優先,力爭新增城鎮就業1.8萬人。穩妥有序推進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實施個人養老金製度,穩步提升社保待遇水平。深入推進公辦養老機構優化整合,增加居家社區、醫養結合等養老服務供給,積極發展銀發經濟。
●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確保平遠縣、蕉嶺縣成功創建省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實驗區。爭取2所中職學校通過省級創建驗收。
●建設更高水平的健康梅州。推動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和高水平醫院聯動建設。加強縣鎮公立醫院運營管理。持續推動醫保服務下沉基層,實現鎮村全覆蓋。
●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持續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深化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區建設管理。實施文藝“雙精”工程、文化惠民工程,爭創第二批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高質量建設全國足球發展重點城市、西部地區體教融合足球青訓體係建設試點城市 。
全麵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切實築牢政治忠誠 深入推進依法行政 激發幹事創業精氣神 深化黨風廉政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