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專題專欄 > 熱點專題
梅縣區加力提速建好全省“百千萬工程”典型區
堅定信心謀發展 實幹爭先開新局
來源:梅縣新聞  時間:2025-01-21 17:36:46  瀏覽:-
字號:

梅縣區鬆口圩鎮麵貌煥然一新。(吳騰江 攝)


建設中的梅縣產業園區標準化廠房項目現場。


梅縣區堅持樹牢用戶思維,打造“速辦·能辦”亚博网址链接 品牌。


梅縣區西部快線即將全線貫通。


  日前,中共梅州市梅縣區委二屆七次全會暨區委經濟工作會議召開,總結2024年工作,分析研判形勢,部署2025年工作,動員全區上下堅定信心、實幹爭先,加力提速建好全省“百千萬工程”典型區,不斷開創梅縣現代化建設新局麵。

  堅持協調發展 城鄉麵貌增顏提質

  注重規劃先行,提升區鎮村規劃建設水平;注重典型帶動,集中攻堅鬆口古鎮保護開發;精心選樹3個鎮和26個村作為全省第二批典型鎮村進行培育,帶動各鎮各展所長、各美其美;注重縣城提質擴容,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一老一小”服務設施不斷完善;注重鄉鎮提能,美麗圩鎮“七個一”建設深入推進;注重鄉村增效,美麗宜居村達92%……過去一年,梅縣區係統推進強區促鎮帶村,持續激活城鄉發展活力動力,城鄉麵貌增顏提質。

  以“百千萬工程”為筆,梅縣區繪就了城鄉融合新畫卷,新的一年將在實施“百千萬工程”上持續加力。2025年,圍繞“三年初見成效”目標要求,梅縣區聚焦重點任務,推動興業、強區、富民一體發展,主要是提升縣城聚人聚商聚產功能,堅持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以“經營”思維、“繡花”功夫管理城市,大力發展城市經濟;強化鄉鎮聯城帶村節點功能,深入實施美麗圩鎮“七個一”建設,堅持典型帶動、量質並重;建設宜居宜業宜遊和美鄉村,統籌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因地製宜發展鄉村產業。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梅縣區堅持生態優先,綠美底色不斷厚植。過去一年,梅縣區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全力打造綠美廣東梅縣樣板,深入開展區鎮村綠化,創新推行“雙聯雙建”助力綠美梅縣生態建設行動,籌集資金4800多萬元,種植各類主題林150多片、樹木26.45萬株,優化林分7.5萬畝,建成“最美鄉村”18個,“開門見綠、推窗見景,城在林中、村在景中”的強富綠美新城鄉正照進現實。

  奮進新征程,梅縣區將在綠美生態建設上持續加力,用“綠色”描繪發展底色。2025年,梅縣區堅持“一河一路一樹一花一景一廊道”理念,深入實施“十大工程”,抓好“擴綠”“護綠”“興綠”,打造綠美廣東梅縣樣板。

  堅持產業為要 實體經濟不斷壯大

  堅定不移發展“2+1”主導產業,全年產值占全區規上工業總產值的51.21%;注重築巢引鳳,梅縣產業園納入省產業園管理,6家企業入駐荔灣-梅縣“反向飛地”,梅縣(荔灣)產業發展交流中心掛牌成立,梅州綜保區實現全域封關運營,梅州國際陸港開通7條“海鐵聯運”通道,融灣入海步伐加快;堅持“一把手”招商,全年新簽項目計劃投資92.92億元;大力培育“四上”企業,新增“四上”企業41家……過去一年,梅縣區突出興產業、建平台、強招商、優服務,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做大縣域經濟總量。

  實體經濟是高質量發展的根基和引擎,2025年梅縣區將在發展實體經濟上持續加力,堅持實體經濟為本、製造業當家,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新的一年,梅縣區一是育產業聚集群,堅持“一把手”抓製造業,堅定不移發展壯大“2+1”主導產業,提速改造電力、建材等傳統產業,加快布局新產業新賽道;二是築平台積後勁,深入實施產值倍增計劃,打造百億產值園區,啟動擴園計劃,更好支撐工業項目落地;三是大招商促落地,堅持“一把手”招商,進一步延鏈補鏈強鏈,發揮好“促項目落地工作專班”作用,集聚全區要素硬指標保障“打糧食”項目建設。

  在蘇區融灣先行區建設上,梅縣區也將持續加力,認真落實《梅州方案》和省《若幹措施》,推動“蘇區+灣區”經濟融合、發展聯動、成果共享:加強互聯互通,深化規則機製“軟聯通”,加強基礎設施“硬聯通”;擴大對外開放,堅持“五外聯動”,高標準建設運營好梅州綜保區、國際陸港,豐富“保稅+”新業態,同步開通更多“海鐵聯運”班列;用好幫扶力量,依托荔灣-梅縣對口幫扶協作,進一步探索“反向飛地”建設、運營和利益共享機製,借力省直縱向幫扶團隊,謀劃一批合作項目;狠抓項目建設,深挖“蘇區+灣區”政策潛能,圍繞實施“百千萬工程”、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兩重”建設等領域,認真謀劃一批項目,同步抓好132項重點項目建設。

  堅持改革創新 內生動力有效激活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設置“企業開辦專區”“視頻辦”服務專區;探索基層治理機構人員編製管理改革入選省基層推進“百千萬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雁洋陰那村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和梅縣深圳小鎮安居工程項目入選省建築業企業投身“百千萬工程”項目範例;大力發展美麗光伏;打好“三線”整治組合拳,持續美化“天際線”……過去一年,梅縣區注重以改革破冰,帶動發展破局,謀深做實“百千萬工程”集成式改革,為高質量發展增添動力。

  深化改革是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法寶,新的一年梅縣區將在全麵深化改革上持續加力。堅持用好改革關鍵一招,明確改革重點,把握優先方向,注重係統協同,以改革破冰、創新破題,帶動發展突圍。

  2025年,梅縣區強化改革賦能,以經濟體製改革為牽引,全力推進388項改革任務,最大限度釋放改革效能,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深化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推動農村居住與生產分離;強化科技創新,堅持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培育更多專精特新、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認真落實“雙百行動”,建設“產學研”一體化平台,推動產業科技互促雙強;強化人才支撐,對接蘇區人才振興發展試點任務,深化落實“1+N”人才政策,紮實推進“啟航計劃”“揚帆計劃”,為建好“百千萬工程”典型區提供人才智力支撐。

  新的一年,梅縣區還將在打造文旅名城上持續加力,不斷增強文化軟實力:加強文化傳承保護,堅持“保護為主、傳承為本”原則,抓好古鎮古村古民居的保護開發,推動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穩步推進同懷別墅、九龍嶂革命根據地舊址群、盧偉良故居等保護利用;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持續淨化網絡空間,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統籌抓好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加強文旅融合發展,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旅產業提檔升級,加大“引客入梅、引客留梅”力度。

  堅持人民至上 民生福祉穩步提升

  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試點創建2個城鄉教育共同體;優質醫療資源更加均衡,省基層衛生健康高質量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單位、粵東醫院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加快建設;“內暢外聯”綜合交通體係加快構建,梅龍高鐵開通,東部快線(鬆源支線)建成通車;基層治理能力持續提升,“1+6+N”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係不斷完善……過去一年,梅縣區始終把改善人民生活、增進民生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提高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4年,一件件民生實事深入人心,一個個民生項目加速實施,一項項惠民政策接連出台,梅縣區持續增進民生福祉,不斷擦亮幸福底色,書寫了幸福溫暖的民生答卷。在新的一年,梅縣區將在增進民生福祉上持續加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辦好民生實事,不斷提高群眾幸福指數。

  悠悠萬事,民生為重。2025年,梅縣區將繼續推進“教育強區”“健康梅縣”和社會保障體係建設,主要是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實施教育高質量發展“八大工程”,統籌辦好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和中職教育,推動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建好省基層衛生健康高質量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單位,持續推進醫聯體建設,促進城鄉醫療資源科學均衡分布;深入實施就業支持政策,發揮就業驛站等平台作用,促進重點群體充分就業,關心關愛特殊困難群體,守住兜牢民生底線。

  與此同時,梅縣區將在抓好平安梅縣、法治梅縣建設上持續加力。新的一年,梅縣區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維護社會穩定,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深化法治建設,積極推進全民普法,擦亮“法現梅好”特色法治品牌;強化基層治理,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實體化運作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持續推進“1+6+N”基層社會治理體係建設;加強應急體係建設,完善應急預警響應機製,提高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記者 吳麗伶  特約記者 馮森達 吳碧芬 王雅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吳麗伶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