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資是經濟發展的“源頭活水”,高質量的招商引資將為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在今年市“兩會”期間,參會的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圍繞精耕“以商招商”、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麵展開了熱烈討論,為梅州招商引資工作積極建言獻策。
精耕“以商招商”
助力產業鏈完善
“近年來,我市持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充分展示隻爭朝夕、時不我待的精神和幹勁,也體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韌性和活力。”市“兩會”期間,市人大代表、廣東嘉和微特電機股份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羅清玲說。
羅清玲認為,做好招商引資工作,一方麵要精耕“以商招商”,深度挖掘本地產業鏈龍頭的關聯企業、上下遊配套企業,用好本地企業家、外埠商會、行業協會等資源,廣彙招商線索,引進產業鏈優質項目;另一方麵要推進“客商回歸”“鄉賢回歸”,加強與異地商(協)會、國內外梅州籍企業家、知名人士的聯絡溝通,建立常態化對接交流機製,借助世界客商大會、招商推介會等重大活動和鄉賢座談會等,搭建梅州籍企業家、高層次專家學者溝通交流平台,組建梅州客家商會聯盟,吸引梅州籍企業家、專家學者和各界知名人士回鄉創辦或領辦項目,實現“鄉賢回歸”引領“產業回歸”。
“在招商引資方麵,我認為梅州要以‘銅箔-覆銅板-線路板’等製造業為中心,或以各縣(市、區)園區特色產業為中心,進一步完善上下遊的‘產業鏈招商’。此外,建議不斷完善相關產業配套的鼓勵幫扶政策,助力企業引進高端產業人才、配套建設重大項目工程研發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台,從而不斷提升梅州招商的吸引力。”市人大代表、廣東盈華電子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吳茂彬表示,今後他將積極當好梅州招商引資宣傳員、優化營商環境監督員的同時,充分利用盈華材料優質的上下遊產業鏈企業資源、人脈資源,努力為梅州的招商引資牽線搭橋、穿針引線。
改善營商環境
提升發展軟實力
“‘十四五’開局以來,梅州營商環境的優化舉措不停步、不鬆勁,聚焦於‘新’、聚焦於‘細’,以‘人一之、我十之’的努力,不斷實現營商環境的‘優’。”市政協委員、農工黨梅州市委會專職副主委李瑋梅告訴記者,優化營商環境是永不竣工的工程,今年農工黨梅州市委會也提交了集體提案《關於不斷完善我市營商環境的建議》。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李瑋梅建議,執法部門要做市場公平競爭的維護者,依法依規執法,全力打造公平正義的市場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企業家權益,不要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和投資者的信心。同時,要加強誠信、公信力和信用建設,加強政務誠信建設,帶動全社會各領域、各行業的誠信建設,營造誠信的社會氛圍。
“營商環境好不好,企業最有發言權。”李瑋梅認為,因此,她建議要切實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破除製約民營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製度障礙,從製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實下來,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完善公平競爭製度,反對地方保護和行政壟斷,為民營企業開辟更多空間。
李瑋梅建議,在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同時,要繼續營造招商引資濃厚氛圍,讓“人人都是營商環境、人人都是服務員”的理念深入人心,並提高招商引資水平,圍繞區位和產業特色精準招商,重點引進符合我市產業發展特點的四上企業。
發揮僑鄉優勢
招商引資有“磁力”
“作為‘華僑之鄉’,豐富的僑鄉資源一直是梅州砥礪前行最為獨特的資源優勢所在,我市完全可以積極探索適合發揮僑鄉資源優勢服務招商引資工作大局的策略和方法,賦能高質量發展。”市政協委員、梅縣區殘聯理事長趙嚴君認為。
今年市“兩會”,趙嚴君在提交的《關於發揮僑鄉資源優勢,服務全市招商引資工作大局》的提案中建議,可以充分借鑒汕頭、浙江嵊州、福建福清經驗,積極聯係對接僑領、僑屬,發揮我市僑鄉資源優勢招商引商。一是要從依靠“捐贈型”投資向引資引技引智有機結合轉變。發動廣泛的華人華僑積極引資引技引智,從資金量較小、附加值、技術含量較低的行業,逐步發展到資金量較大、附加值、技術含量較高的產業。二是要突出良好服務,不斷優化營商環境。要在招商服務、惠企政策等方麵持續提升,讓越來越多的市場主體看好梅州、投資梅州、紮根梅州。此外,還可以借鑒嵊州工程建設項目“施工預許可+承諾製”容缺受理改革,提升項目施工落地進度。三是要積極發揮僑領作用。在充分調研“畫”好僑情圖、講好“僑”故事的基礎上,繼續通過邀請僑領來梅交流考察、走訪僑企、參與僑商投資大會等方式,讓僑領全麵了解我市的精神風貌、城市建設,以便更好地以“僑”搭“橋”,為招商引資穿針引線。(記者 吳麗伶 賴鋒 張瑩娜 李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