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興寧的新年傳統民俗裏,賞燈是一項重要的活動,而花燈正是這項活動的“主角”。目前,興寧的花燈製作都已進入高峰期,記者日前走訪部分花燈師傅,了解花燈製作的精湛工藝和文化內涵。
年味正濃
各家燈匠製作忙
走進吳遠新的花燈店鋪,隻見他與妻子正一邊聊天,一邊製作花燈。今年50歲的吳遠新從十幾歲開始就跟父親學習製作花燈,堅持手工編織傳統花燈已有30多年。他與妻子譚全珍相識20年,“夫妻檔”合作無間。
“雖然興寧的‘賞燈’民俗是在農曆正月,但因為訂單量大,加上花燈製作工序多,所以我們一年四季都在製作花燈,隻是年底會更忙碌。”吳遠新說,今年他接了上百個訂單,一個花燈的製作需要半個月以上。“做花燈看著簡單,但要做得好看需要花很多心思和時間,要經過裁料、火熏、紮架、糊紙等許多道工序。”吳遠新表示,其中最費工、最麻煩的一道工序就是開竹,即把竹子劈成各種尺寸不等的細條竹篾,然後反複曬幹備用。
“我的父親繼承了曾祖父和祖父的手藝,他對花燈有著特殊感情,一輩子都在研究花燈製作技藝。”今年51歲的吳鏡彬已有30多年的花燈製作經驗,十幾歲時,他在祖父與父親的熏陶下,開始學做花燈。
吳遠新與譚全珍的花燈製作“夫妻檔”在年底特別忙碌。(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陳思傑 攝)
記者采訪時,他正小心翼翼地把一朵紙花糊在半成品的花燈上,旁邊還擺放著許多已經製作好的花燈。“從農曆十二月開始是最忙的時候。”吳鏡彬說,舊時製作花燈是一項很吃香的手藝,然而20世紀70年代,祖傳的花燈生意曾中斷過一段時期,直到改革開放後,花燈和興寧賞燈民俗再次受到人們關注,其父才重新開始製作花燈。他表示,若不是父親的堅持,或許這門祖傳技藝到他這輩就傳不下去了。所以即便做花燈很辛苦,但他願意為傳承傳統文化貢獻一份力量。
記者了解到,興寧花燈綜合了多種傳統藝術形式,主要體現在編織、印花、剪、刻、裱、裝飾等一係列製作工藝上,是融神話、傳說、詩詞、對聯、書法、繪畫、剪紙、竹藝於一體的工藝美術品。傳統的興寧花燈完全由手工製作,設計獨特,造型美觀精致。現流傳於興寧的花燈形式多樣,有圓形的花燈,以及觀音燈和寶蓋花燈等。目前興寧市掌握花燈製作技藝的超過千人,分布在興寧市各鎮(街),至今有20多戶人家專業從事傳統花燈製作。
源遠流長
有深厚文化內涵
花燈是我國傳統農耕時代的文化遺產,起源於東漢,盛於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間。興寧花燈傳承了我國元宵節花燈文化元素,是從元宵佳節花燈演變而來的。據《祝枝山手寫正德興寧誌》記載,自明代起,興寧即有在元宵節賞燈的習俗。據考證,興寧花燈起於明代,盛行於清代、民國,曆經600多年傳承至今。2012年,興寧市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花燈之鄉”。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製作的花燈越來越漂亮,且不斷被賦予人丁興旺、風調雨順、四季平安、五穀豐登、家業興旺、美滿幸福等美好願景。今年71歲的吳桂連自幼跟父親學做花燈,但與其他人不同的是,他的家族內還保留傳承著“煙火”的製作技藝。“這種‘煙火’也叫企盆,有著花燈的外形,裏麵有很多層,點燃以後每一層會自動脫落,展示出不同的吉祥人物故事和動作變化等。”吳桂連說,“燒煙火”是一項喜慶活動,寄托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祝願。
“客家話‘丁’與‘燈’同音,因此賞燈不僅有觀賞燈色的意思,還能表示慶祝添丁。”廣東省非遺項目“賞燈”(上燈)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羅誌平告訴記者,興寧人家中添了新丁,就會在新春期間隆重慶祝,被稱為“賞燈”(上燈)。“上”是把寓意“丁”的“燈”(花燈)掛到祠堂上,以此告慰祖先,且含傳承血脈之意。
“興寧的賞燈從正月初八到十九,甚至二十,都有不同姓氏、不同村落的人過賞燈節,所以在興寧素有‘賞燈’大過年的說法。”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黃紅亮表示,花燈在興寧不斷演變與傳承,從文化內涵上來看,它傳承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文化,寄寓著百姓的美好願望和祈盼,承載著眾多的社會信息和記憶,是客家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記者 陳思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