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協委員閆恩虎代表市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發言:搞好農村老民居開發利用 推進聯城帶村強縣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3-02-08 15:01:04  瀏覽:-
字號:

  2月7日上午,市政協八屆二次會議在市委禮堂舉行大會登台發言。市政協委員閆恩虎代表市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作題為《搞好農村老民居開發利用  推進聯城帶村強縣》的發言。

市政協委員閆恩虎代表市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發言。(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林翔 攝)

  2022年12月,省委書記黃坤明來梅調研,提出梅州要大力推進強縣促鎮帶村,抓住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重大機遇,持續壯大縣域經濟,強化鄉鎮聯城帶村功能,建設富有特色的和美鄉村,在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上取得新成果、見到新實效,努力在生態建設上走在前列。

  鄉村振興是持續壯大縣域經濟的根本,鄉村經濟的綠色發展是整個生態建設的基礎。盤活鄉村資源,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是鄉村振興的核心。梅州作為廣東的“生態屏障”和主要農業區域,鄉村生態建設的意義更加重大。

  目前梅州市內有2萬多座老民居,主要是圍龍屋,遍布城鄉,有一部分是文保單位。這些老民居占地麵積大,絕大多數年久失修,或已荒廢,或成危房,少數僅有個別老人居住。有些屋內散養雞鴨、放置柴草雜物,已成環境死角,對生態環境和鄉村土地整體開發利用構成重大障礙。市縣政府應該盡快規劃指導,搞好農村老民居的治理,以開發利用為重點,在“擴大綠量、提高綠質、增強綠效”和強化聯城帶村的原則下,盤活傳統資源,促進鄉村振興和縣域經濟綠色崛起。

  以下開發思路供各級政府參考:

  (一)以“保護傳統鄉村資源,活化利用客家古民居”的專項行動申請中央、省專項財政資金支持。農村是中國傳統文化之根,承載著鄉愁和曆史記憶,是文旅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鄉村是草木情愫,土木建築是中國傳統文明的傑出成就之一,在世界建築史別具一格。圍龍屋是客家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國土木建築的獨特代表,也是梅州縣域經濟發展可資利用的重要傳統資源。對於保護相對較好的或已是文保單位的,專項資金用於現代生活方麵改造,比如加裝衛生間、梳理排水設施和提升人居環境等,鼓勵原住戶回屋居住,既保護老屋又帶旺農村人氣,還可以減少農村土地硬化麵積;臨山麵水的,開發為鄉村客棧,歸入文旅管理;城區或臨城比較近的,可以作為無汙染食品產業或傳統手工業廠房使用;有文化資源背景的,可以作為博物館開發。

  (二)利用大型圍龍屋或屋群,進行“畫家村”“作家村”“詩詞村”“山歌村”等主題建設。招引全國甚至海外藝術家來梅州山區圍龍屋居住創作,既可以高品位宣傳客家文化,又可以帶旺鄉村經濟,推動形成山區社會生活的“迎進來、走出去、融起來”的開放格局。

  (三)利用“融灣”發展的機遇,聯係粵港澳大灣區大型機構將梅州鄉村圍龍屋作為培訓基地、休養康健基地、文化教育基地和會議中心建設

  (四)鼓勵文化保護性的拆除異地重建

  (五)宣傳鼓勵城市退休人員尤其是高學曆高素質的知識分子回鄉回老屋居住,並給予相應的生活配套設施安排,讓他們成為鄉村振興的積極推動者。

  (六)借鑒意大利、荷蘭等歐洲先行工業化國家鄉村工業化的成功經驗。將偏遠農村圍龍屋規劃為鄉村產業融合發展中心或倉儲營銷中心,進行工業體係基礎建設,以聯城帶村促進城鄉融合。

  (七)鼓勵市直機構進行開發利用,在梅的國家、省直機構若進行老民居的投資開發,市縣予以政策和財政支持。(記者劉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