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
地區生產總值力爭增長6%;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進出口總額增長3%;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與經濟增速基本同步。
重點抓好十方麵工作
1 舉全市之力推進先行區建設
●全力推動政策落地落實。推動在全省形成“雙區”、三大平台、一個方案一體推進的發展格局。爭取省直相關部門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形成“1+N”政策體係。推動省製定年度工作要點,積極爭取下放或委托省級管理權限。抓緊出台市實施方案,強化重點工作謀劃。
●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現代產業體係。積極承接大灣區產業轉移。著力引進建設一批延鏈補鏈強鏈的重大戰略性產業項目。建設新型電子元器件和電子材料產業集聚區。布局建設一批省級產銷冷鏈集配中心、梅州城區綜合物流園區。謀劃推進“一區五中心”建設,創建2個省級以上創新創業孵化平台。
●高水平建設融灣合作產業平台。爭取將梅州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台納入首批省重點支持建設的主平台。依托廣梅園等申報設立省級經濟特別合作區。
●推進現代基礎設施體係建設。積極創建交通強省試點城市,加快推進梅龍高鐵、瑞梅鐵路和汕梅(汕昆)高速改擴建項目建設,爭取動工建設梅武高鐵、大豐高速等項目。加快推進大埔電廠二期建設。加快建設光伏、風電等項目。抓好5G基站等新基建建設。
2 著力打好實體經濟倍增主動戰
●堅持實體經濟為本、製造業當家。實施延鏈補鏈強鏈工程,做強做大新一代電子信息、汽車零部件、生物醫藥與健康、新能源、新材料、數字經濟等產業集群,打造百億級企業、千億級產業。加快一批重點銅箔-高端印製電路板項目建設。新上一批投資超億元工業項目。新增上規企業100家以上,力爭年產值10億元以上企業有新突破。
●堅持招大引強。瞄準珠三角等重點區域,開展靶向招商、精準招商、產業鏈招商、飛地招商。以商引商引進一批鏈主企業、核心配套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力爭全年引進60個億元以上工業項目、實際投入110億元以上,各縣(市、區)分別引進1個投資超10億元的工業項目,全市爭取引進2個投資超50億元的大項目。
●穩定和擴大消費。拓展梅州小吃、手信等品牌市場,在江北老城區連片打造“老字號一條街”“非遺一條街”,全市創建1至2個省級以上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打造一批體育旅遊精品線路,舉辦係列高水平運動賽事。
●強化要素保障。推行“標準地、帶項目”供應、“交地即開工”,高效配置新增工業用地。加大土地一級市場開發力度,各縣(市、區)常年保持300至500畝連片熟地儲備。深化存量用地盤活,年內墾造水田6000畝,處置低效工業用地2900畝。
3著力提升區域創新能力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新培育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5家左右、科技型中小企業150家以上。支持企業技術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等研發創新平台建設。引導金融機構將更多信貸資金投向科技型企業。
●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步伐。引進和培育專業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構。建設市知識產權協同運營中心。推動市農林科學院創建“嘉應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省級柑橘種質資源圃等科研創新平台。推動梅州產業技術研究院孵化科技型企業6家以上。
●建設創新人才集聚地。落實“1+N”人才政策體係,實施五大人才計劃。推進人才驛站賦能提質。開展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推進戶籍製度改革。
4 著力全麵深化改革開放
●持續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深入推進數字政府改革建設。深化投融資體製、財稅金融、司法體製綜合配套、國資國企等改革。
●優化營商環境。統籌推進“證照分離”和“一照通行”改革。實施12345亚博网址链接 便民熱線市場主體訴求智能分辦項目。落實市場準入負麵清單管理製度。
●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全方位對接融入“雙區”和三大平台建設。探索建設粵贛、粵閩合作園區,推進蕉嶺蘇區融灣先行區綜合示範窗口建設。籌辦好第六屆世界客商大會。
●做大外貿外資。加快培育保稅物流、海外倉等新業態新模式。穩定重點企業、重點產品進出口。培育壯大一批加工貿易企業。高水平運營梅州綜保區一期,推動綜保區二期年底封關驗收。謀劃開通鐵海聯運“三同”班列和中歐班列,建設運營好國際無水港。
5 著力推進鄉村全麵振興
●狠抓鄉村產業振興。推動10個鄉村產業社區試點建設見到成效。做好“土特產”文章,抓住“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布局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培育一批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鄉土專家,新認定省級農民合作社示範社3家以上、家庭農場8家以上。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力爭新增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個、省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5家以上。打造客家預製菜產業集聚區。把“廣東梅州柚”打造成為全國知名品牌,培育壯大“梅字號”農業品牌。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優質農產品供給地,新認定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2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12個。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9.6萬畝。加快農產品冷鏈集散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建成8個農產品直供配送平台。
●深化鄉村建設行動。高質量抓好鄉村振興示範帶建設,加大雁洋片區風貌整治力度。持續推進“四好農村路”提檔升級和危舊橋梁改造。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推進梅江西陽藝術村落和筀竹民宿群、豐順古村落等開發建設,積極創建一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鎮(村)。
●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積極創建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規範化建設試點。抓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探索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紮實推進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
6 著力推進城市提質擴容
●打造城產融合示範區。牢固樹立“經營城市”理念,做大做強中心城區。推進廣東省城產融合發展示範區中心區建設。加快建設劍英公園大道延長線。盤活江南新城、芹洋半島等閑置樓宇資源和各類國有資產,引進有實力的園區產業運營商和大型“鏈主”企業參與片區全鏈條開發。
●做美城市環境。完成“三舊”改造任務800畝。持續推進“一城兩坊”傳承保護開發利用,提升改造嘉應古城“5街20巷”。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立法,新建改造一批供水管網、城鎮汙水處理設施、汙水管網以及雨汙分流區域排水係統。其他縣(市)城區80%的村(社區)實現生活垃圾分類。
●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落實“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建設強富綠美新縣域。支持各縣(市、區)做強1至2個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加快創建縣域商業建設行動示範縣,推動大中型商貿流通企業、連鎖經營企業進入縣域市場。建強中心鎮、專業鎮、特色鎮,培育一批名鎮名品、全國經濟強鎮。
7 著力提升綠色生態優勢
●築牢生態屏障。科學運用“三區三線”劃定成果。高標準推進綠美梅州生態建設八大工程,全麵深化林長製,完成林分林相改造10萬畝以上。加快國儲林建設,新增收儲集體林地3萬畝以上。抓好城鄉綠化美化,實施古樹名木保護提升等行動。推進礦山修複治理。全麵完成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複工程項目任務。
●深化汙染防治攻堅。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強化“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確保國考省考斷麵水質、縣級以上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達100%。完成省級“無廢城市”試點建設任務。
●拓展生態產品資源化價值化。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製試點。提升礦產資源利用價值。推行采礦權“淨礦”出讓和礦業權競爭性出讓。探索與粵港澳大灣區共建區域性生態資產和生態產品交易市場。積極申報碳普惠製試點城市和全國林業碳彙試點市。
●推進綠色低碳。推動新能源在工業等領域應用。大力推行綠色製造,提升水泥、鋼鐵、陶瓷、電力等行業能效。倡導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綠色公益。
8 著力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品質
●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力爭全年技能培訓達1.1萬人次以上、新增城鎮就業2萬人。引導技師院校畢業生100%在本市實習,創建“無拖欠農民工工資城市”。各縣(市、區)分別建設1家以上鎮級綜合養老服務機構(中心)。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建設融灣教育研學基地,爭取大灣區內地高校在梅建設附屬中小學校區或合作辦學。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實驗區建設。辦好10所示範高中。加快推進廣東梅州職業技術學院建設。支持嘉應學院碩士授權單位建設,加快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
●建設衛生強市。推進市人民醫院等高水平醫院建設,推動粵東醫院申報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支持市中醫醫院與廣州中醫藥大學合作共建、創建高水平中醫醫院,建成市應急收治等4個中心。支持五華、興寧、豐順創建“三甲”醫院,推動5家中心衛生院升級“二甲”。積極爭取與粵港澳大灣區醫院合作共建緊密型醫聯體、專科聯盟。
●繁榮文化事業。高水平辦好“2023東亞文化之都·中國梅州活動年”係列活動。高質量建設國家級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區。深入實施非遺傳承人工程,持續推進梅州圍龍屋、漢劇申遺,爭取加入“海絲申遺城市聯盟”。新增1個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推動體育發展。推動體育公園、“兩場一池一館一中心”等補短板場地設施建設。高質量建設全國足球發展重點城市。打造全國幼兒足球啟蒙特色示範區。推動職業足球股權多元化改革。辦好嘉應學院足球(產業)學院。爭取第十五屆全運會足球賽事落戶梅州。
●辦好十件民生實事。
9 著力推進社會治理創新
●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全麵加強市域社會治理,構建“綜治中心+全科網格+粵平安雲平台”工作體係。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鬥爭,集中打擊整治電信詐騙等違法犯罪。實施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站)能力提升行動。紮實創建第十二屆全國雙擁模範城。紮實開展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
●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依法依規支持金融機構、上市公司處置風險。依法依規做好房地產企業風險處置工作。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
10 著力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堅持忠誠為政。
●堅持依法行政。
●堅持勤政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