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堅在梅州日報全媒體演播室接受記者專訪。(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吳騰江 攝)
昨日上午,黨的十九大代表、蕉嶺縣三圳鎮九嶺村黨總支書記徐文堅做客梅州日報全媒體演播室,接受梅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的獨家專訪,回顧其參會時的所見所聞所感,暢談下一步的工作規劃。據了解,這是徐文堅回梅後首次接受媒體專訪。
座談會上為家鄉“代言”
記者(以下簡稱“記”):您在十九大參會過程經曆了哪些議程?
徐文堅(以下簡稱“徐”):廣東代表團一共70名黨代表,10月15日我們在廣州集中,召開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7·26”重要講話精神和十九大會議紀律,16日啟程前往北京,17日召開預備會議,18日大會正式開幕。至大會閉幕,其間還有媒體開放日等活動安排。
記:在京參加十九大期間,哪些細節給您留下深刻印象?
徐:整個十九大會場布置很簡樸,沒有鮮花,沒有紅毯,隻有白開水和茶,開會用的文件袋普通但實用。我的第一感覺就是要讓大家紮下心來開好會。十九大開幕那天,習近平總書記進場時,黨代表們熱淚盈眶,自動起立並長時間鼓掌,場景很震撼。廣東團70名代表全員參會,沒有一個人因事因病請假。開會的時候,大家也都沒有離席,認真聽、認真研究,保持高度專注。
記:大會結束後,廣東代表團還召開了基層代表座談會。會上都聊了哪些內容?
徐:代表團領導表揚了我們基層代表,認為我們展示了廣東各行各業良好的精神麵貌。會上,我為家鄉代言:“蕉嶺是世界長壽鄉。長壽蕉嶺,常來長壽”。然後每個基層代表都作了一句話的總結發言。我說,一定要認真把學習報告、貫徹報告這項“作業”做好,向黨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報告講到了百姓心坎上
記:您在現場聽了習近平總書記作十九大報告,並參加了多次代表團討論,比較關注哪些內容?
徐:習近平總書記報告時長3個多小時,全場共響起71次掌聲,其中9次代表們共鳴式的掌聲特別熱烈。我事後才發覺手掌都拍紅了。作為基層黨代表,我對農村人才、農產品銷售、基層組織建設方麵內容比較關切。事先想到的在報告中有了體現,沒想到的報告中也體現了,我真覺得自己是捎著希望參會,帶著信心返鄉。
記:在十九大報告中,“人民”二字多次出現,說明了黨對民生的重視。能談談您的感觸嗎?
徐:“人民”二字在報告中出現了100多次。黨員也是人民的一員,引起了我很大共鳴,覺得國家從各方麵對我們都有保障,我的心情相當激動。聯想到一些國家和地區時常戰火紛飛,民眾連命都保不住。我就想,我生長在這個國家、這個時代,是多麼自豪的事。還有,比如“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也引起了大家共鳴。安居才能樂業,才能做好各方麵的工作,這講到了百姓的心坎上。
黨章修改順應基層呼聲
記:黨章修改是這次大會的一項重要內容。您有什麼體會可分享給梅州的廣大黨員?
徐:這次黨章的修改,我認為最重要的部分是把新時代、新思想的內容寫進了黨章。還有一個就是順應基層的呼聲,調整黨的總支部委員會、支部委員會每屆任期期限。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原來二至三年一換,常常是剛熟悉情況又換屆了,現在調整為三至五年一換,對我們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的穩定性和工作延續性起到了很大的增強作用,對施政效果也有很大幫助,讓基層黨組織能發揮更大的戰鬥堡壘作用。
九嶺村發展是鄉村振興
記:作為村幹部黨代表,您認為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會對梅州廣大鄉村的發展起到怎樣的作用?
徐:九嶺村的發展就是鄉村振興的具體表現,現在加上“戰略”二字,讓我們更加能夠看得見、摸得著了。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國家到2020年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這都不離開鄉村的振興發展。
鄉村振興,解決的是“誰來耕田”的問題。以九嶺村為例,我們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把村民的土地集中,租給引進的企業發展。這裏麵涉及到土地的確權和承包經營權的流轉,以前的碎片化經營已經起不了什麼效益,靠天吃飯的農民也沒有保障。今年我們村有村民即將收成的稻穀,因為一場台風導致顆粒無收,幸虧大部分損失由引進的企業承擔,不然情況會很糟糕。
當然不是說企業就不擔心風險,他們也要防風險,要科學種植。我們村幹部既要協調村民,也要協調企業。比如集中600畝土地引進的蓮子種植企業,不僅產品附加值高,抗風險能力也強。引進當年,光是發放給村民的人工費用就100萬元,第二年200萬元,第三年300萬元,成倍增長。
為延長土地承包期叫好
記:十九大報告中提到,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繼續延長30年。這個意味著什麼?
徐:土地確權是農民的一顆定心丸,承包到期延長的政策更是一顆定心丸。原來2029年到期的土地,繼續延長30年,對農村基層有很大的穩定作用。對企業而言,他們也吃下了定心丸,隻要加大投資力度,他的投資收益就加大。群眾、企業、村集體三方都受益,能促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農村的實施。
接下來,我們將引導農村群眾充分利用“沉睡的資源”,比如讓村民以土地入股,引入企業收租金,用地生錢;以舊民居入股,建成農家樂、民宿,用房生錢;有勞動能力的人可到村裏的企業務工,用力生錢,多種形式讓農村群眾更加富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