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市七屆人大三次會議開幕。市長方利旭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是如何起草的?征求過哪些意見?有何特點?記者專訪了《報告》起草組副組長、市政府研究室主任劉裕君,了解起草過程。
記者:(以下簡稱“記”)請問今年的《報告》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起草的?經曆了哪些過程?
劉裕君:(以下簡稱“劉”)2017年,是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之年,也是本屆政府履職的第一年。為客觀實在總結好2017年政府工作,科學謀劃好2018年工作,起草好《報告》,市政府對此高度重視,成立了《報告》起草小組,製訂了工作方案,認真組織《報告》起草。
《報告》於2017年12月中旬完成初稿,方利旭市長多次審閱,提出了具體的修改意見。市政府召開常務會議,對《報告》初稿進行專題研究;書麵征求了市政府領導以及各縣(市、區)、中央省屬、市直各單位的意見;受方市長委托,曾尚忠副市長率《報告》起草小組,分別到市人大、市政協征求意見。
在此期間,方市長多次召集各位副市長專題研究政府工作,先後帶隊到各縣(市、區)、有關企業及龍岩、贛州等地開展調研,就如何增強經濟後勁、加快發展步伐,深化改革創新、激活內生動力等方麵,與社會各界、基層同誌交換意見。起草小組認真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大精神、省委十二屆二次全會和三次全會精神、市委七屆三次全會精神和省委書記李希來梅調研講話精神,以及有關政策、文件;同時結合專題調研、外出學習考察,把梅州實際情況和可借鑒的發展經驗充分融合,寫入《報告》。
記:《報告》基本框架和主要內容是什麼?
劉:《報告》分兩大部分,約1.5萬字。
第一部分是2017年工作回顧。在這裏全麵回顧了2017年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既實事求是總結了工作中的亮點,回應了廣大群眾對民生實事等問題的關切,也對政府工作麵臨的困難和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
第二部分是2018年工作安排。在這部分中,結合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工作目標任務,初步提出了2018年政府工作總體要求,重點圍繞七個方麵做好2018年政府工作。“民生是為政之要”,參照省政府實施十件民生實事的做法,市政府堅持量力而行、盡心而為,繼續辦好十件民生實事。
記:您認為今年《報告》的特點有哪些?
劉:今年《報告》是一個年度報告,特點體現在三個方麵:
一是堅持以發展的眼光謀劃工作,找準著力點。2018年是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全麵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發展的機遇和動力前所未有。為謀劃好今年政府工作,我們認真貫徹中央和省的有關會議精神,按照市委的工作部署,把握“變”與“不變”的辯證關係,深刻理解發展第一要務沒有改變,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變了的豐富內涵,進一步深化對市情認識,積極探索生態富民強市新路徑,努力破解我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聚焦發展不充分的產業、尚未有效利用的資源,統籌兼顧,綜合施策,著力推動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是堅持從實際出發,打好揚長和補短組合拳。近年來,我市經濟社會取得了長足發展,但發展的短板也不容忽視。比如說,在今後工作中,針對我市目前主要靠投資拉動、基礎設施仍然欠賬較多的實際,提出要堅持不懈加大投資,改善發展條件,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針對實體經濟發展不足、經濟總量上不去的實際,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加大科技、人才、品牌等要素投入,堅定不移發展產業;針對中心城區集聚產業和承載人口的能力弱、城鎮化進程還有較大空間的實際,提出要重塑新型城鄉關係,加快中心城區建設,大力發展特色小鎮,促進城鄉融合發展;針對我市農業比較優勢突出、農村發展潛力和後勁巨大的實際,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激活農村發展力量;針對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也是梅州人民幸福靠山的實際,提出要保護好環境,才能更好地推進生態富民強市,實現綠色發展;針對梅州遠離經濟中心、對外交流合作不夠密切的實際,提出要以開放促發展、改革增活力,更好地融入開放共贏的新時代等等。
三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務實增進民生福祉。民生實事曆來是代表、委員和廣大群眾關注的熱點。為選好今年的十件民生實事,市政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進行認真研究謀劃。一是充分征集民意。我們充分借助社會力量,專門委托廣東省省情調查研究中心,合作開展調研,形成了2018年梅州市十件民生實事民意征集調研報告,盡可能掌握不同群體的民生訴求。二是深入開展調研。方市長、各位副市長和起草小組先後到基層和市直相關單位開展調研,了解群眾最期盼解決的民生問題,讓實事更貼群眾意願。三是廣泛征求意見。結合落實省十件民生實事(初稿)和國家、省、市各項惠民政策,向各縣(市、區)和市直部門征集民生實事備選項目,形成了民生實事初稿,並書麵征求了相關責任領導和責任單位意見。同時,將初步篩選的實事備選項目向市幾套班子成員征集意見建議。綜合前期征求意見和票選情況,梳理了十件36項民生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