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不斷投入教育經費 梅州爭創“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
來源:南方日報  時間:2018-01-13 12:09:11  瀏覽:-
字號:

不久前,廣東省省情調查研究中心公布了2017年廣東省地方服務型政府建設係列調研報告,梅州市政府公共服務總體滿意度摘得粵東西北地區桂冠,其中公共教育滿意度得分在21個地級以上市中位列第4名。

崇文重教,是梅州亮眼的名片。雖然地處山區,但是梅州的教育從來不曾落後。

2013年9月,梅州率先建成粵東西北地區首個“廣東省教育強市”。2015年,全市8個縣(市、區)和112個鎮(街)全部通過“廣東省教育強縣(市、區)”和“廣東省教育強鎮(鄉、街道)”驗收,兩項覆蓋率達100%,成為粵東西北地區首個實現教育強縣、強鎮全覆蓋的地級市。

2015年9月,“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工作會議召開,梅州在全省山區市中率先啟動爭創“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工作。截至目前,梅州已經投入37.5億元,實現教育經費“三增長”,紮實推進“創現”工作。

搶下先手棋,爭做排頭兵。剛剛進入2018年,梅州市提出更高的目標,年內要成功創建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2020年實現先進縣(市、區)全覆蓋。

全縣動員▶▷

珠三角老師也點讚山區教育設備和理念

“真沒想到山區學校也能有這麼先進的教學設備和理念!”蕉嶺縣人民小學校長古芹巧的廣東省名教師工作室近日接待了一批來自珠三角城市的小學老師,他們在跟崗半個月後,對這個距離珠三角發達地區500公裏開外的山區縣城小學刮目相看。

蕉嶺縣地處廣東省東北部,閩粵贛三省交界,總麵積960平方公裏,總人口23萬人。雖然地處偏遠山區,但是蕉嶺的教育卻總是快人一步。2017年4月12日,蕉嶺通過了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暨教育強縣複評督導驗收,成為首個通過專家組督導驗收的山區縣。

“自2015年啟動創建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工作以來,我們舉全縣之力,集全縣之智紮實推進工作。”蕉嶺縣教育局長張慧告訴記者。

此言不虛,蕉嶺縣預算內財政性教育投入從2012年的18928萬元增長至2016年的50875萬元,五年財政性教育投入總額達到16.17億元。縣政府還與各鎮、相關單位分別簽訂責任書,要求各成員單位在政策法律允許的情況下,“無條件、無阻力、無障礙”地為創建工作開綠燈,形成了各級黨政“一把手”負總責、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教育部門專門抓的責任體係。

記者走進蕉嶺縣長潭鎮中心小學看到,這所小學剛剛建成人工草足球場和塑膠跑道,配備了嶄新的課桌椅和電教平台的教室,和發達地區的學校並無兩樣。

張慧表示,2016年以來,蕉嶺縣已投入7840萬元完成了全縣中小學、幼兒園的校舍及運動場升級改造,校園周邊道路、綠化等配套設施改造,添置更新全縣學校教育教學設施設備,大大改善了學校辦學硬件。

同時,投入2000萬元購置師生終端機、補充更新電教平台,推進光纖網絡升級,校校有網絡、班班有平台、師師有電腦、人人有學習空間成為現實。

提升師資▶▷

高學曆“牛師”數量逐年上升

“教育‘創現’以來,最關鍵的是師生的觀念提升了。”蕉嶺縣長潭鎮中心小學校長張尚文深有感觸地說,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這個山區農村學校本科以上學曆教師從50%上升到現在的80%。

梅州大力實施本土人才培養戰略,堅持“麵向全體,培養骨幹,側重農村,講求實效,提高素質”的原則,抓住“外招”與“內培”兩個牛鼻子,采取多種有效方式對教師進行培訓。

2016年以來,梅州從西南大學、陝西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等院校招聘了202名碩士研究生,996名本科畢業生,298名專科畢業生,不斷優化中小學師資隊伍結構。其中,蕉嶺縣共招聘176名新教師,招聘了40名音體美、科學、信息技術、英語專職教師充實到農村學校任教,為農村學校輸送了新鮮血液。

“以前的老師都是埋頭苦幹,現在開始抬頭向前看。”張尚文介紹,這兩年,學校先後有4位老師主動報名參與省級骨幹教師培訓,10多位教師參加學曆提升。有賴於梅州市開展的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學曆提升工程,各級財政對教師學曆提升培訓加以政策扶持,按照市和區7∶2的比例支付學費,個人隻需繳納一成。

梅州大力實施名師工程。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梅州市評選表彰了973名“葉劍英基金優秀教師”、65名“葉劍英基金優秀校長”。2016年以來,梅州組織培訓各級各類教師約27.6萬人次,教師隊伍的管理水平和業務素養明顯提高。

“真金白銀支持教育,實實在在扶持教師。”梅州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梅州逐年提高全市中小學教師工資福利待遇並實現“兩相當”,將山區和農村邊遠地區學校教師補貼政策實施範圍從義務教育學校擴大到普通高中和公辦幼兒園,2017年根據省委省政府要求按人均每月不低於900元的省定標準全部發放到位。

立德樹人▶▷

紅色教育讓思政工作“入心入腦”

在梅江區鴻都小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內容搭配具有濃鬱客家傳統文化的圍龍屋、沙田柚等元素,讓學生一進校門就能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鴻都小學校長饒小雯說,學校通過“接地氣”的方式,讓抽象的價值觀更容易“入腦入心”。

近年來,紅色經典進校園活動在梅州也開展得轟轟烈烈,“唱一首紅歌”,突出一首紅歌一麵旗,一支紅曲一把號,以歌曲激勵人,“背一首紅詩”,發揮育秀作用,培養文明、高雅的人,“有一顆紅心”,以英雄典範的故事教育人、啟迪人。

其中,梅江區就實施特色教育發展工程。廣泛開展體育校園、書香校園、書法校園、藝術校園等特色學校創建工作,推進“一校一項目、一校一特色”創建活動,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搭建平台。

蕉嶺縣各校結合各自的曆史和人文資源,深耕數年後,在“創現”的進程中,百花齊放的態勢已初步展現,形成了“客家文化”“楹聯文化”“國學文化”“紅色文化”等校園主題文化,“學校特色活動”的文化內涵和價值品位不斷提升。

“梅州教育堅持立德樹人,積極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教育,深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客家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梅州市長方利旭告訴記者,堅持走內涵特色發展之路,引導學校把自身的特色充分挖掘出來,形成學校自己的品牌,做到“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

專訪

梅州市市長方利旭:

再窮不能窮教育,教育經費實現“三增長”

作為粵東西北地區首個實現教育強縣、強鎮全覆蓋的地級市,梅州如何在教育現代化建設中再上一個新台階?為此,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梅州市市長方利旭。

“創強創現”走在粵東西北地區前列

南方日報:在搶先手、爭排頭的氛圍下,梅州目前推進教育現代化發展取得什麼樣的成績?

方利旭:2015年9月,梅州召開爭創“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工作會議,在全省山區市中率先啟動爭創“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工作。

截至目前,梅州爭創“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工作穩步推進,蕉嶺縣和梅江區順利通過驗收,成為粵東西北地區首批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區)。梅縣區和平遠縣的申報工作已經通過省教育廳驗收;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爭取今年春節前向省申報,教育“創強創現”繼續走在粵東西北地區前列。

經濟總量雖小但沒有“窮”教育

南方日報:在財力困難的情況下,梅州仍然堅持教育經費的“三個增長”,建立了免費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製。在資金籌措方麵,梅州做了哪些工作?

方利旭:我們常說一句話,再窮不能窮教育。

梅州是經濟欠發達山區市,經濟總量較小、財力總體比較困難,但各級黨委政府都能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思想。2012至2016年底,全市財政教育共投入289.58億元,從2013年的56.15億元提高到2016年的89.08億元,確保達到法定教育經費的“三個增長”要求,即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比例連續三年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比例;小學、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支出逐年提高;小學、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生均公共財政預算公用經費支出逐年提高。

在此基礎上,我們采取措施確保了免費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製的建立並順利實施,確保財政教育經費100%用於教育,做到不擠占、不挪用。此外,梅州建立非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成本分擔機製,通過調整普通高中學雜費和幼兒園保教費,每年增加教育經費近2億元。

南方日報:請介紹一下有哪些具體舉措?

方利旭:在教育現代化資金投入方麵,梅州各級政府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資金,采取多途徑、多渠道的辦法,解決教育“創現”資金。充分利用好原中央蘇區縣政策,積極爭取中央和省加大對原中央蘇區縣的扶持力度,發揮梅州“華僑之鄉”和外出鄉賢眾多的優勢,積極拓寬融資渠道,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

至目前,全市已投入“創現”資金37.5億元,主要用於全市各縣(市、區)城區中小學校(幼兒園)建設和完善信息化設施設備,有效解決了城區大班額和提高信息化建設水平等問題。

紅色蘇區教育信息化水平躍升

南方日報:實現教育現代化,信息化是關鍵。梅州如何建設“三通兩平台”,使紅色山區教育信息化水平躍升,推動區域之間的教育平衡發展?

方利旭:近年來,梅州不斷加大投入,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市教育雲數據中心機房、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升級改造工作順利完成。

以實現與國家和省平台“無縫銜接、共建共享”作為努力方向,按照“全市一盤棋、教育整體性、區域一體化”的原則集中力量建設和完善梅州市教育雲公共服務平台,並充分利用梅州市電子政務雲服務,采用按需購買服務的方式,學校僅需做好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即可實現智慧校園和智慧教育。平台搭建完成後,可以服務全市1112所學校,5.6萬教師,56.6萬名學生,使紅色蘇區教育信息化水平躍升,推動區域之間的教育均衡發展。

南方日報:邁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梅州將如何推進教育大發展,創建“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

方利旭:梅州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爭創“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為總抓手,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讓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

全市將圍繞“2018年成功創建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2020實現先進縣(市、區)全覆蓋”的目標,統籌城鄉,積極推動各級各類教育均衡協調發展。尤其是紮實推進市實驗小學、梅江區林風眠小學、芹洋學校、梅州南方紫琳職業學院等學校建設工作,不斷提升優質學位供給能力。同時,積極推進中小學校長職級製和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切實加強縣域內中小學校長教師的統籌管理。充分發揮教師績效評估考核機製的作用,引導教師樹立危機感、責任感、使命感,真正做到安教樂教、靜心教書、潛心育人。

■案例

為國家輸送優秀足球人才

作為百年老校、首批“廣東省一級學校”,梅州中學自從1979年原梅縣地區被定位全國重點開展足球運動的16個地區之一,就開始進行足球教學訓練。

在推進教育現代化過程中,學校確立了“田徑為基礎、足球為重點”的體育競技發展模式。在梅州中學,班班有球隊、級級有球隊。學校特別配備4位專職足球教練,帶教學生的日常租期訓練。每學年的班際足球賽調動起學生參與足球的熱情。除了強身健體的目的之外,學校從中選出優秀運動員組成學校足球隊。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為國家、省和梅州市輸送了大批優秀的足球人才,其中溫浩軍進入國家青年隊,謝錦政、林煉銘進入上海綠地申花俱樂部青年隊。

特色傳統文化 教育無聲潤人

走進蕉嶺縣人民小學,馬上就被濃濃的詩書氛圍所包圍。學校入門大天井兩側每個月都有學生的特色方案與作品展覽。“唐宋樓”“客家詩人樓”“近代偉人樓”……每棟教學樓各有樓層文化,師生經過,每每不由自主地在文化長廊的“詩詞賞析”“書法指導”等欄目前駐足觀賞。

“戀詩·練字·煉人”是該校創新特色文化教育的品牌項目。為使“三練”活動深入開展,近來,學校總結六年的特色教學實踐,組織教師開發校本課程,編寫了新版詩教教材《詩苑》共6冊,包含詩歌賞析、書寫範例、作品欣賞、筆畫指導等。

“各年級使用不同的教材,更切合學生實際,可操作性更強。”該校有關負責人表示,創新特色文化教育的品牌項目獲得廣泛肯定。譬如,2010年《“戀詩·練字·煉人;陶情·學藝·篤行”——學校特色創建探索和實踐》獲第七屆廣東省普通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2015年學校被評為“廣東省詩教先進單位”“中華詩教先進單位”。

●南方網全媒體記者 杜瑋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