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江區科級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專題研討班現場。
梅江區嚴格按照中央、省、市部署要求,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抓緊抓實,通過開展理論中心組集中學、領導幹部帶頭講、舉辦各類活動廣泛宣傳等形式,著力推動黨的十九大精神進機關、進企業、進校園、進社區,不斷提高宣傳覆蓋麵,讓黨的十九大精神在梅江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凝聚全區振興發展動力。
目前,該區已召開學習會、研討會1800多場次,黨員領導幹部帶頭宣講500多人次,黨員帶頭參與誌願活動8600多人次;開展文藝彙演、圖文展覽近10場次,吸引數萬幹部群眾參加。
黨員幹部觀看黨的十九大精神圖文展。
領導幹部帶頭宣講
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後,梅江區迅速製定學習宣傳貫徹方案,明確了各級各部門的宣傳任務、宣講重點,力促全體黨員幹部學深學透學出成效。區五套班子領導第一時間帶頭分赴基層各單位開展宣講,就如何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以及在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整頓、美麗鄉村建設、精準扶貧工作、加快實體經濟發展等重點工作中勇擔重任、爭做表率作出要求和部署。
宣講活動中,梅江區五套班子領導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對黨的十九大報告作了深入細致地解讀,就報告提出的社會主義建設係列新論斷、新理念、新要求進行了詳細闡述,讓基層黨員幹部對黨的十九大精神有了深刻的認識。梅江區提出,全區上下要從曆史的高度、改革的深度、發展的角度三方麵著手,全麵融會貫通,將黨的十九大精神與梅江發展實際緊密結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著力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以振興發展成效檢驗學習成果,推動梅江發展加快步伐。特別是要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引領,搶抓市委、市政府“一區兩帶六組團”規劃建設契機,主動融入發展大局,服務好以江南新城為主戰場的城市擴容提質,謀劃好以江北片區為主體的城市經濟,持續壯大以東升園區為平台的工業經濟,加快全域美麗鄉村建設,優化產業布局、統籌城鄉發展,講好“詩畫梅江”故事,發出振興發展好聲音,為全區發展凝聚群心群力。
舉辦文藝彙演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
(以上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學習宣傳形式豐富
日前,由省文化廳主辦,梅江區文廣部門協辦的黨的十九大精神宣傳及解讀圖片展在梅州學宮展出。在圖片展現場,一幅幅生動的圖片、一段段十九大報告的重要論述、一串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喜人數字,全麵彰顯了過去五年來社會主義事業取得的重要成就,標明了社會主義建設所處的曆史方位,描繪了全麵決勝小康、實現民族複興的宏偉藍圖,吸引著該區眾多黨員幹部駐足觀看、認真學習領會。
據悉,為提高學習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覆蓋麵,切實讓黨的十九大精神以更接地氣的形式麵向廣大幹群,強化學習宣傳效果,梅江區各級各部門迅速行動,結合單位及基層實際,立足精神的實質內涵,組織開展了科級幹部學習研討班、圖文展覽、群眾文藝演出等形式多樣的學習宣傳活動,以廣大幹群喜聞樂見的方式,把黨的十九大精神宣傳到位、深入人心,形成凝聚幹群合力、指導工作實踐的良好效果。目前,該區舉辦了科級幹部學習研討班,專門邀請來自市委宣講團和相關市直單位的教授、專家們,為全區廣大科級幹部上專題輔導課、開展學習研討等;各鎮(街)也依托村(社區)基層黨支部開展集中學習宣傳活動,在重點區域設置宣傳欄,在群眾圖書閱覽室放置學習書籍,組織基層幹部走村入戶宣傳解讀等,多渠道、多形式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文廣部門也采取送戲下鄉、舉辦群眾文藝彙演等形式,把黨的十九大精神傳播至千家萬戶。
聯係實際謀劃發展
“村裏的環境煥然一新,家家戶戶像住在公園裏,非常舒心。”西陽鎮直坑村村民李大爺說。在這個省定貧困村,往昔渾濁淤積的河道經整治後變得水清岸綠,村道沿線種上了各種花草樹木,修建了村民休閑健身廣場……著力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是梅江區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最重要的落腳點。
口言之,身必行之。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不僅要把報告提出的係列新思想、新理論、新戰略學深學透,更要把謀求發展的新舉措落實到實踐中,以發展的成效檢驗學習成果。梅江區堅持理論聯係實際,切實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幹部頭腦、凝聚各方合力,對該區下來各方麵發展進行了謀劃部署。在實體經濟發展方麵,該區將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實施“暖企”行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力促企業創新驅動發展;依托城市擴容提質及東升園區平台,加快商貿物流、金融地產、新型工業發展,並在此基礎上,謀劃打造“醫康養”、物流、農旅三大版塊,迸發經濟發展活力。在城鄉融合發展方麵,該區將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結合美麗鄉村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挖掘利用良好自然人文資源、建設完善公共基礎設施、培育鄉村特色產業等,促進現代農業與鄉村旅遊深度融合,全力補足城鄉發展不平衡短板。此外,該區將繼續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快風眠小學、芹洋學校等項目建設,滿足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