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粵東西北地區首個實現教育強縣、強鎮全覆蓋的地級市,梅州如何在教育現代化建設中再上一個新台階?為此,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梅州市市長方利旭。
“創強創現”走在粵東西北地區前列
南方日報:在搶先手、爭排頭的氛圍下,梅州目前推進教育現代化發展取得什麼樣的成績?
方利旭:2015年9月,梅州召開爭創“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工作會議,在全省山區市中率先啟動爭創“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工作。
截至目前,梅州爭創“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工作穩步推進,蕉嶺縣和梅江區順利通過驗收,成為粵東西北地區首批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區)。梅縣區和平遠縣的申報工作已經通過省教育廳驗收;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爭取今年春節前向省申報,教育“創強創現”繼續走在粵東西北地區前列。
經濟總量雖小但沒有“窮”教育
南方日報:在財力困難的情況下,梅州仍然堅持教育經費的“三個增長”,建立了免費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製。在資金籌措方麵,梅州做了哪些工作?
方利旭:我們常說一句話,再窮不能窮教育。
梅州是經濟欠發達山區市,經濟總量較小、財力總體比較困難,但各級黨委政府都能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思想。2012至2016年底,全市財政教育共投入289.58億元,從2013年的56.15億元提高到2016年的89.08億元,確保達到法定教育經費的“三個增長”要求,即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比例連續三年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比例;小學、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支出逐年提高;小學、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生均公共財政預算公用經費支出逐年提高。
在此基礎上,我們采取措施確保了免費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製的建立並順利實施,確保財政教育經費100%用於教育,做到不擠占、不挪用。此外,梅州建立非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成本分擔機製,通過調整普通高中學雜費和幼兒園保教費,每年增加教育經費近2億元。
南方日報:請介紹一下有哪些具體舉措?
方利旭:在教育現代化資金投入方麵,梅州各級政府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資金,采取多途徑、多渠道的辦法,解決教育“創現”資金。充分利用好原中央蘇區縣政策,積極爭取中央和省加大對原中央蘇區縣的扶持力度,發揮梅州“華僑之鄉”和外出鄉賢眾多的優勢,積極拓寬融資渠道,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
至目前,全市已投入“創現”資金37.5億元,主要用於全市各縣(市、區)城區中小學校(幼兒園)建設和完善信息化設施設備,有效解決了城區大班額和提高信息化建設水平等問題。
紅色蘇區教育信息化水平躍升
南方日報:實現教育現代化,信息化是關鍵。梅州如何建設“三通兩平台”,使紅色山區教育信息化水平躍升,推動區域之間的教育平衡發展?
方利旭:近年來,梅州不斷加大投入,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市教育雲數據中心機房、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升級改造工作順利完成。
以實現與國家和省平台“無縫銜接、共建共享”作為努力方向,按照“全市一盤棋、教育整體性、區域一體化”的原則集中力量建設和完善梅州市教育雲公共服務平台,並充分利用梅州市電子政務雲服務,采用按需購買服務的方式,學校僅需做好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即可實現智慧校園和智慧教育。平台搭建完成後,可以服務全市1112所學校,5.6萬教師,56.6萬名學生,使紅色蘇區教育信息化水平躍升,推動區域之間的教育均衡發展。
南方日報:邁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梅州將如何推進教育大發展,創建“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
方利旭:梅州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爭創“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為總抓手,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讓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
全市將圍繞“2018年成功創建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2020實現先進縣(市、區)全覆蓋”的目標,統籌城鄉,積極推動各級各類教育均衡協調發展。尤其是紮實推進市實驗小學、梅江區林風眠小學、芹洋學校、梅州南方紫琳職業學院等學校建設工作,不斷提升優質學位供給能力。同時,積極推進中小學校長職級製和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切實加強縣域內中小學校長教師的統籌管理。充分發揮教師績效評估考核機製的作用,引導教師樹立危機感、責任感、使命感,真正做到安教樂教、靜心教書、潛心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