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工作回顧
2018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110.21億元,增長2.4%;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17元,增長8.1%;城鎮新增就業2.58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2.27%;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製在1.7%。
1 全力抓發展, 努力穩定經濟運行勢頭
●梅汕高鐵進入全線鋪軌階段。5條在建高速公路加快推進,完成國省道新改建及路麵改造163公裏。梅縣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50萬人次,增長29%。
●發展全域旅遊,旅遊接待總人數增長11.1%,旅遊總收入增長13.3%。
●外貿穩步發展,實現進出口總額135.2億元。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加快建設,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193.12億元,新增規上工業企業69家,規上工業利潤比增37.8%。全年共引進億元以上項目79個。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加大,全年新增貸款187.16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增量達249.64億元。
2 打好三大攻堅戰, 三年行動開局良好
●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在全省率先完成農信社改製農商行任務,率先實現村鎮銀行縣域全覆蓋。
●堅決打好脫貧攻堅戰,選派5400多名駐村幫扶幹部,累計籌集扶貧資金36.9億元,實施產業扶貧項目10.9萬個,全市5.28萬戶14.2萬人實現脫貧,脫貧率94.12%。
●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全年梅州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98.9%,居全省第一。縣級及以上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建成鎮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137座、新開工228座。
3 全麵深化改革開放, 創新活力有效激發
●市政府部門權責清單事項壓減162項,取消涉企涉民證明32項。落實鼓勵高新技術、改善民生、支持小微企業發展政策減免稅共14.38億元。深化商事製度改革,新增各類市場主體4.5萬多戶,增長35%。
●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新設海外經貿文化聯絡處1家、總量達16家。
4 加大統籌力度, 城鄉協調發展步伐加快
●穩步推進嘉應新區起步區建設,基本建成5個安置區,建成江南新城18條主要道路管廊和芹洋半島市政路網。
●開展“美麗梅州·美好家園”城鄉環境大提升行動,獲評全國“2018美麗山水城市”。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林牧漁業實現增加值198.96億元。農村生活垃圾有效處理率達96.8%,村莊保潔覆蓋麵達100%。加快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加寬改造窄路基路麵687公裏,建設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2873公裏。
5 千方百計改善民生, 社會事業全麵進步
●城鄉低保等6項底線民生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覆蓋率分別達97.1%、100%。
●加快創建衛生強市,推進28家縣級醫院、中心衛生院升級改造,完成1888間村衛生站建設,新增2家“三甲”醫院。
●獲評“2018全國社會治理創新示範市”,群眾安全感和公安工作滿意度居全省首位。
6 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持續推進治理能力和治理體係現代化
●落實全麵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大力推進政府係統各方麵建設。堅持向市委、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向市政協通報情況,辦理建議53件、提案288件,辦複率100%。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地方性法規草案2件,製定政府規章2部。深化“大學習、深調研、真落實”工作,形成了12個專題調研報告和係列行動方案。
7 成功舉辦係列活動
●舉辦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分會場活動。舉辦首屆梅州馬拉鬆賽,被譽為最美最幹淨的馬拉鬆。舉辦“迎新年·頌黨恩·展新貌”大合唱。
2019年工作安排
今年政府工作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麵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全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屆六次全會和市委七屆六次全會的部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麵”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實施省“一核一帶一區”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落實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123456”思路舉措,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統籌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進一步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爭先“六項工作”、補齊“六個短板”,打造宜居宜業宜遊“世界客都·長壽梅州”,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收官打下決定性基礎,以優異成績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
今年重點抓好十一個方麵工作
1 突出穩增長,保持經濟發展穩中向好
●全力穩投資。紮實推進241項年度投資458億元的重點項目建設。實施五年交通大改善戰略,確保梅汕高鐵年內建成通車,爭取年內動工建設龍梅高鐵;保障大潮、豐華、華陸、東環高速無障礙施工,確保梅平高速上半年通車。完成韓江高陂水利樞紐工程年度投資計劃8億元以上。
●支持擴大消費。積極培育養老、家政、教育、托幼、文化、體育、信息等服務消費。努力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支持合理自住需求。
●擴大進出口。支持豐順電聲、大埔陶瓷等創建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擴大機電、陶瓷、家具等產品出口。
2 突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
●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爭取穩定煙草生產計劃。發展水電、太陽能項目。支持電子信息產業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攀升,重點抓好東升工業園轉型增效。支持機電製造骨幹企業技術創新。
●加快培育新興特色產業。做強文旅產業,全力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市,打造國內一流旅遊目的地,建設一批國家級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和文旅小鎮。發展體育產業,以足球為重點帶動體育賽事等集聚發展,打造馬拉鬆等體育品牌賽事。發展互聯網產業和數字經濟,加快建設梅州互聯網創新中心,發展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支持一一五科技、紫晶存儲、幫啦跑腿、村之翼等企業做大做強。
●發展大健康產業。加快創建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積極向國際自然醫學會申請認證“世界長壽之都”稱號。
●壯大特色現代農業。推動現有5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提質增效,力爭新增3個以上,加快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3 突出抓項目抓企業抓平台,進一步夯實發展條件
●抓好產業項目建設,加強企業培育。培育產值超百億元企業和上市公司。新增一批10億、5億元以上骨幹企業。
●發展壯大民營經濟。推行“首席服務官”製度。做實信貸風險補償資金等三大融資平台,逐步降低融資成本。加快推進廣梅園綠色創新中心、佘江現代產業孵化園、廣鐵物流園等建設,力爭梅州綜合保稅區年內獲批。製定大招商三年行動方案,壓實各級各部門招商責任。
4 集中力量攻堅克難,推動三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
●防範化解重大風險。規範政府舉債融資行為,堅決遏製隱性債務增量。全力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深化租購並舉的住房製度改革。
●深入推進精準脫貧。整合創新扶持政策,深化到村到戶到人的精準分類施策。加大產業扶貧力度。組織貧困人口參加客家菜師傅、建築工匠等職業技能培訓。
●推進鐵腕治汙。堅決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確保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98%以上、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國考和省考斷麵水質優良率100%。
5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建設創新平台。重點建設“三院一基地”。推動市醫學科學院開展實質性運作。組建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共建梅州產業技術研究院。加快建設仲愷(廣梅園)教學實踐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
●狠抓重點領域創新和技術轉移。探索建立印製電路板、電聲等行業創新聯盟。建設技術轉移中心和知識產權運營平台。培育一批省、市級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
●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科技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達200家以上。
●打造創新人才高地。抓好世界客屬青年創新創業中心、院士團隊創新創業(梅州)驛站等平台,吸引創新團隊進駐。
6 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構建“五星爭輝”格局
●優化區域功能定位。支持梅江、梅縣、興寧、五華和高新區打破行政區劃,著力打造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深度融合的經濟增長“大星”。支持平遠、蕉嶺、大埔、豐順打造縣域特色發展“四星”。
●推進中心城區提質發展。圍繞建設“三宜”城市,開展中心城區總體城市設計研究,加快推進控製性詳細規劃編製全覆蓋。
●加快縣城和特色小鎮建設。推動南部人口大縣加快縣城新區建設。統籌推進重點鎮行政管理體製改革。推進潮客小鎮、足球小鎮等創建對象規劃建設。
7 強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高城鄉發展協調性
●促進農民增收。實施“提升百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工程。創新農村土地流轉方式。發展林下經濟,加快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
●改善農村發展條件。深入開展“千企幫千村”活動。加快“四好農村路”建設。實施農村飲用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深入推進廁所革命。基本完成村莊“三清三拆三整治”。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實施鄉村振興綜合改革試點,著力解決製約“三農”發展的深層次問題。
8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打造優質投資發展環境
●加快行政體製改革。高質量完成市、縣機構改革,優化職能配置,提高政府部門行政效能。深化強縣放權等“放管服”改革。
●加快經濟體製改革。推進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製改革。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
●加快營商環境綜合改革。實施企業投資項目分類管理和落地便利化改革。加快構建線上線下一體融合的公共亚博网址链接 體係。推動更多高頻服務事項入駐“粵省事·梅州”指尖辦理。
●推進生態文明改革。加快建設享譽全國的生態高地。探索建立綠色GDP核算體係和生態激勵型財政機製。
●建設國家足球特區。圍繞打造國內一流足球城市,積極申報建立國家級平台“國家足球特區”。
9 擴大對外開放,加快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
●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主動參與大灣區產業分工合作,積極承接大灣區產業技術轉移。
●擴大對外交流合作。用好僑資僑力,推動與我市對外開放發展互補性強的國家地區建立友好城市。
●提高開放融通水平。推進與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10 加快文化名城建設,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實施梅州精神文明建設提質三年行動計劃,深化城鄉“四級聯創”。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完善市縣鎮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升級改造中國客家博物館,推進中央蘇區(廣東)曆史博物館建設。辦好第七屆客家文化旅遊創意產品博覽交易會。
11 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
●辦好十件民生實事。
●加強社會保障。堅持就業優先。強化“智慧社保”建設。
●推進教育振興。建成“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積極推進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
●建設健康梅州。深化醫藥衛生體製改革。實施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行動計劃。
●建設平安之鄉。努力把梅州建設成為全省最安全穩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強化法治梅州建設,深入推進法治建設“四級同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