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我從一名普通教師成為市政協委員。在協商民主、參政議政的實踐中,我切身感受到,政協委員履職的過程,其實也是自身加強學習和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每一次履職,都是一次提升。
一開始,我的提案隻是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圍繞本職工作提出“對初中應屆畢業生執行普職1:1招生,促進中職教育健康發展”,雖然暫時無法實現,但教育局表示會推廣和支持職業教育。去年,我們幾個委員聯名提出“完善梅城人行道”的提案後,都有及時跟進提案的完成情況,如今在梅城也能看到麵貌煥然一新、更加醒目的人行道。提案的采納落實,讓我覺得作為委員“話沒白說”。
自從成為了政協委員,我就非常注意身份的轉換和素質的提升。兩年的經驗讓我深深領悟到,政協委員不是隻在政協大會期間才參加政協活動、才想到自己是政協委員的,一個合格的政協委員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個有心人,注意傾聽和發現群眾的呼聲,進而發現問題並轉化為提案,傳遞群眾的要求。
今年,我提出關於公共場所配置母嬰設施的建議,也是從日常生活中發現的。隨著“全麵二孩”政策落地,哺乳期帶嬰兒出行的女性日趨增多,母嬰設施成了亟待補齊的城市公共服務短板。目前,我市母嬰設施覆蓋率低、建設和管理都未形成規範,給許多帶孩子出遊的家庭造成了諸多不便。因此,我建議規劃部門將母嬰室建設納入城市規劃,提高公共場所母嬰設施的配置率,同時加強宣傳推廣母嬰設施服務內容,提高設施利用率和服務可及性,也可借力“互聯網+”讓需求者通過手機App等找到距離自己最近的母嬰設施點。母嬰設施的配置,不僅能緩解哺乳媽媽在公共場合當眾“袒胸露乳”的尷尬,也可以提升我們城市的文明程度。(吳麗伶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