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市政協七屆三次會議開幕,梅州正式進入“兩會”時間。在大會發言和分組討論期間,不少委員不約而同為健康梅州建言獻策。提升基層醫療水平、完善醫保體係、加強出生缺陷防控、支持民營醫院發展……大家暢所欲言,提出很多意見建議。
加強各級醫療資源統籌
構建優質服務保障體係
“2018年我市城鄉居民醫保住院的52萬多人次中,一級醫院僅占25%、二級以上醫院占75%……近三年異地就醫人次年增長率達到10%,市內三甲醫院住院人次年增長率達19%……”在大會登台發言環節,市政協常委、市醫療保障局局長黎紅英從電影《我不是藥神》切入,引用一係列數據,直指當前醫療服務和保障體係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基層服務能力不足、人才下沉難且留不住、醫療質量不高、群眾看病實際支出沒有減少。
黎紅英建議,進一步加強對基層醫療資源的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合理建設二級醫院、三甲醫院;推行市招縣用、縣招鎮用的人才機製,將基層工作時限與職務提拔、職稱評定等待遇掛鉤,鼓勵人才向基層流動;建立“大手拉小手、以強帶弱”的醫聯體模式,補齊基層能力不足的短板,解決群眾信任度不高的問題,引導群眾合理就醫。同時,進一步完善醫保體係、增加醫保支付辦法、不斷提高醫保待遇,發揮醫保杠杆作用。建立更加完備的醫療服務質量管理體係和考核評價體係,對藥品耗材醫療價格定價機製以及醫療機構用藥、檢查、診療、病案、服務等進行全麵規範,為群眾提供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質量。 (劉曉娟)
關心重視民營醫院發展
讓群眾就醫有更多選擇
昨日下午,在科教衛體委員會分組,民革梅縣區委會副主委、梅州鐵爐橋醫院院長鍾李峰表示,梅州民營醫院數量較少、市場占有率較低。“為了彌補這一缺陷,我們長期以來做了許多工作。一是加強誠信體係建設,奉行病人利益至上,做好醫者工作,踐行醫者情懷,全麵提高百姓對民營醫院的信心,努力改善社會對民營醫院的認知;二是在康複、醫養結合,以及臨終關懷等邊緣科室方麵持續發力,作為公立醫院的一種補充力量,全力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鍾李峰說,“在這裏,我呼籲政府部門多關心重視民營醫院的發展,多舉措、多途徑促進民營醫院合規合法經營,激勵民營醫院不斷在醫療事業上砥礪前行。”(劉巧)
做大做強中醫藥產業
促進健康產業大發展
“充分發揮我市中藥資源和生態環境兩大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產品為核心,加快中藥產業化發展。”在大會即席發言環節,市政協委員、民進梅州市委會主委侯通傳建議,要大力發展我市中醫藥產業,促進健康產業大發展。
侯通傳表示,目前,梅州中醫藥產業已具備種植基礎、產業基礎和品牌基礎。全市現有中藥製藥生產企業共15家,其中有中藥製劑企業5家、中藥飲片生產企業10家;全市中藥製劑企業共有藥品批準文號212個品種。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全市醫藥生產總值預計達14.4億元。但是,梅州中醫藥產業也仍存在產業規模不夠大、品牌溢出效益不明顯、“產學研”力度不夠和人才缺乏等“三大短板”,導致企業無法發展壯大。
對此,他建議:一要加大企業、院校、市場的“產學研”以及與市場的銜接。梅州有嘉應製藥、科倫藥業、康美藥業等實力雄厚的企業作支撐,是中醫藥產業發展壯大、補短板的基礎。同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中醫藥產業發展,製訂梅州市中醫藥產業發展規劃,為促進“產學研”奠定了基礎。二要加快補齊產業的短板、優質品牌的短板,壯大本土品牌藥,梅州中醫藥產業才能得到發展壯大。 (王玉婷)
加強出生缺陷防控工作保障“生得好”
大會即席發言環節,市政協委員、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醫學遺傳中心主任黃爍丹搶到第二個發言機會。他表示,健康有“生得好”“防得好”“治得好”三個關鍵點,其中“生得好”很重要。他建議進一步加快新生兒出生缺陷防控工作,提高我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平衡性和協調性。
他通過幾組數據,反映了出生缺陷現狀和防控的重要性:我省2014年出生缺陷發生率為312/萬;2015年將出生缺陷防控納入省民生實事,並對常見病種進行預防控製,減少了出生缺陷;2017年出生缺陷發生率降至227/萬,減少了27%。我市2017年出生缺陷發生率為171/萬。以此推算,我市每年有千名左右帶著先天缺陷的新生兒出生,形勢比較嚴峻。此外,我市是遺傳病高發區,如地貧基因攜帶率極高,每5人中就有1名地貧基因攜帶者。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地貧防控工作取得好成效;耳聾基因攜帶率為3.5%,先天性智力低下發生率約七百分之一等等。
黃爍丹表示,希望參照我市地中海貧血防控的成功經驗,逐步把更多的致出生缺陷疾病納入免費篩查病種中,可優先考慮遺傳性耳聾的防控。並要出台相關政策進行引導,加強出生缺陷防控工作宣傳。同時進一步推廣出生缺陷補助政策,衛生部門要進一步宣傳發動、優化流程,要將罕見病的治療納入醫保範圍。我市罕見病發生率為幾千分之一,但罕見病患者用藥多未納入醫保,建議將我市發生過的幾種罕見病納入醫保範圍,切實緩解罕見病患者“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黃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