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以來,本報曾多次報道過關於梅城殘舊牆的現狀問題,引起了市民的廣泛關注以及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今年“兩會”期間,一些政協委員提出建議,希望結合我市“創文”行動的契機,充分利用各轄區的空白牆作為宣傳載體,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孝道文化和客家文化等內容以生動有趣的彩繪方式上牆,在美化街道形象的同時讓市民得到文化熏陶。
現狀 殘舊牆重新打造難度大
近日,記者主要走訪了梅城江南片區的大街小巷,發現在居民區較為集中的地方,存在大量空白可利用的圍牆。其中,有的小區圍牆已被充分利用了起來。記者來到梅江區新沙二巷看到,一小區的外牆在重新粉刷後,一幅幅詩畫梅州的彩繪讓人眼前一亮,倍感舒適。附近的市民告訴記者,牆上的彩繪是由市內某特殊學校的學生共同創作完成。而有的小區,尤其是機關單位的老宿舍區,大多建設於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曆經風霜後,圍牆早已殘舊不堪。記者看到,在新聞路、低壩路、團結路等地的一些圍牆,有的長滿青苔,有的牆麵脫落,有的甚至被塗上各種大字的商業廣告。既不美觀,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住在新聞路的市民張先生告訴記者,他們小區的圍牆殘舊多年,但小區早已過了房屋保修期,又沒有專項維修資金,如果要進行重新打造難度大。
建議 可借助多方力量共同推進改造
記者注意到,雖然許多圍牆殘舊不堪,廣告亂入,但在低壩路、團結路、新沙二巷等地,也均出現了多麵“文化牆”。內容主要突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孝道文化和客家文化等。日前,新中社區黨委書記廖丹在接受采訪時說,其實自去年以來,整個江南都已經動了起來,以“創文”、“鞏衛”為契機,因地製宜,打造獨具社區特色的“網紅牆”。但廖丹也坦言,社區的費用有限,還需要相關部門的支持。團結路的整體牆麵刷新補白後,遇到雨水會出現褪色,維持時間大約是一到兩年,後期的維護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另外,江南街道共有14個社區居委會,如果都向街道辦申請費用對各社區內的殘舊牆進行修補打造,顯然也不切實際。政協委員李坤新建議,可借助公益組織、社會團體以及個人的力量,結合各社區的實際情況,共同推進我市老舊圍牆的改造。(記者 洪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