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麵:
    字體:
    對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梅州市自然資源局 工作動態 國新辦舉行自然資源助力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新聞發布會(實錄)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政府機構 > 市自然資源局 > 工作動態
國新辦舉行自然資源助力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新聞發布會(實錄)
來源:自然資源部   時間:2021-11-02 10:02:09   瀏覽:-
字號: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21年10月29日(星期五)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布會,請自然資源部部長、國家自然資源總督察陸昊,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長鍾自然和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關誌鷗介紹自然資源助力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以下為文字實錄——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局長、新聞發言人陳文俊:  女士們、先生們,各位記者朋友,今天的新聞發布會我們將給各位介紹自然資源領域工作助力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有關情況,並回答各位關心的問題。出席今天新聞發布會的是:自然資源部部長、國家自然資源總督察陸昊先生;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先生;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長鍾自然先生;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關誌鷗先生。下麵,先請陸昊先生介紹情況。

  自然資源部部長、國家自然資源總督察陸昊:  各位記者朋友,大家好!感謝各位對自然資源工作的關心和支持。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帶領人民取得的又一個曆史性成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麵小康,覆蓋的領域要全麵,是五位一體全麵進步。大家也都感受到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推動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開展了一係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也取得了曆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自然資源部的工作既涉及生態文明建設,又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主要開展以下幾個方麵的工作。

  一是貫徹黨中央頂層設計,推動重大製度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重在建章立製。我們牽頭起草並報經中央研究審定、印發文件,建立了自然資源產權製度改革、“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係、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製線、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係、天然林保護修複、林長製、嚴格管控圍填海、不動產登記、完善建設用地二級市場、濕地保護修複等10多項重大製度。

  二是強化重大基礎性工作。第一,探索構建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係,全麵反映地下資源、地表基質、地表覆蓋和管理要素四個層麵信息,通過統一坐標分層疊加。第二,統一自然資源領域的重要分類標準,統一用地用海分類標準,解決各類標準不銜接的問題。如陸海分界不明確、濕地分類不明、林地草地地類認定標準不一致導致的重疊交叉問題。針對礦產資源儲量概念較多、內涵不夠清晰,修改了儲量分類標準。第三,組織開展一批重大基礎調查和專項調查,精心組織完成了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部裏上百次研究部署,彙集了2.95億個圖斑,成果已經公布。同時開展了基礎測繪、海岸線修測、地質災害隱患、礦產、森林、紅樹林等調查工作。第四,加大地質調查力度,與市場主體共同努力,“十三五”期間新發現8個億噸級油田,5個千億方天然氣田、5個千億方頁岩氣田、311個大中型礦產地。

  三是穩妥推進重大改革。第一,統籌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製度改革,有序推進統一確權登記,開展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托代理機製試點,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製,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國有自然資源資產情況。第二,落實空間規劃體製改革,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融合為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解決以往規劃內容交叉重疊、執行時相互衝突等突出問題。統籌推進五級國土空間規劃編製和三條控製線上下貫通落地,努力做到國家的“數”與地方的“線”和“圖”一致。第三,推進自然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總結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對規劃編製中的利益平衡、入市用途、市場調控、市場主體意願、農民選擇權等重要而複雜的問題深入調查研究,提出審慎穩妥推進意見。出台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複的政策。合理增加住宅用地供應,優化競拍規則,向市場全麵公開各類住宅用地存量信息和土地出讓過程中關聯地塊重要信息,維護市場公平。全麵推行礦業權競爭性出讓,根據技術原理將油氣探采一體化製度推動實現,同時積極推進“淨礦”出讓,推動解決以往市場主體拿到礦權後仍要到很多政府部門辦理各種手續、可能辦成也可能辦不成的問題。第四,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實8個省級政府土地審批試點,解決審批周期長的問題。結合機構改革職能並入,土地、規劃、測繪實行“多審合一、多證合一、多測合一”。第五,創新政策助力脫貧攻堅,通過跨省域調劑和省域內土地流轉,提供資金4400多億元支持脫貧攻堅,通過國土綠化、生態補償、生態產業助力貧困人口增收。

  四是整治自然資源領域突出問題,努力止住新的問題,積極穩妥處理曆史遺留問題。第一,針對“大棚房”、破壞生態環境建“私家莊園”、農村亂占耕地建房等問題,一方麵出台政策,規範設施農用地管理,保障農村村民合理的宅基地用地需求;同時開展清查整治,深入摸排農村亂占耕地建房曆史遺留問題的複雜情況,研究製定了上百條分類處置政策,將通過試點穩妥推進。第二,針對過去無序圍填海,導致濱海濕地和自然岸線明顯減少的情況,嚴控新增圍填海取得明顯成效,同時也區分不同情況,分類處理曆史遺留問題。第三,針對土地利用忽視存量的問題,通過建立機製,與地方共同努力,2018至2020年三年全國共消化處理批而未供的土地1041萬畝,處置閑置土地290萬畝,這也是“十三五”全國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總量的41%。

  五是深入研究重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化對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規律性認識。工作中我們也感到,一些重大問題的技術邏輯搞透了,我們的行政決策就會有科學的依據。比如,青藏高原冰川退縮,多年凍土麵積減少、活動層厚度增加對地表徑流量和生態係統有哪些重大影響?三江源地區草原退化到底是過度放牧、是禁牧,還是由於凍土層變化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土壤幹化導致的?再比如,有的地方出現了“小老楊”的問題,到底是樹齡到期,還是在本應種草的地方種樹,由於蒸散耗水量增加長期積累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引發?比如,如何統籌考慮生態係統的水平衡,主要是大氣的降雨、不同地表植被的水蒸發、地下水之間的關係,對退耕還林還草、防沙治沙的影響?再比如,碳元素在大氣、海洋及陸地不同的地表基質和覆蓋中的積累和循環到底如何確定?我國海域遼闊,如何利用濱海濕地中的紅樹林、海草床、鹽沼等生態係統發展藍碳並科學的計量?碳捕集、碳封存在技術和經濟性上如何有新的突破等。

  當然我們也深知,我們的工作還有很大的差距,把同一主題下差別化的國情搞清楚,對我們是挑戰,把不同領域支撐行政決策所必需的技術邏輯搞明白,對我們也是挑戰。如何統籌保護與發展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需要我們更好的、更加全麵的、完整的、準確的領會貫徹黨中央精神,同時吸收全社會的智慧。所以我們也很願意接受媒體的監督,充分聽取媒體所反映的意見。

  下一步,我們考慮更好的堅持係統觀念,在守住底線、集約節約、多目標平衡和推動共同富裕中促進高質量發展,與全社會一道為推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出新的貢獻。

  接下來,我願意和我的同事一起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謝謝。

  陳文俊:  謝謝陸昊部長,下麵歡迎各位提問。提問之前請通報一下自己所在的新聞機構。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記者:  我有一個問題,大家都知道,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關係著國家的糧食安全。請問,8月底發布了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的成果,從成果上來看,我國耕地的保護形勢目前是什麼樣?今後部裏將會采取什麼措施來嚴守18億畝耕地保護紅線?謝謝。

   陸昊:  你提的問題十分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如何管好用好耕地,始終是一個基礎性、全局性和戰略性的問題。“三調”的成果我們已經對外發布,根據“三調”的成果,我們感到,雖然我們守住了國家確定的18億畝耕地保護紅線,也完成了國家規劃所確定的2020年18.65億畝耕地保有量的任務。但是從我們掌握的情況看,耕地保護的形勢依然嚴峻。我們感到有這麼幾方麵情況:

  一是全社會有沒有耕地保護重要性的認識,是有的,但是一碰到涉及自己的具體問題時,這個觀念就不夠強了,行動上就有差距。二是耕地“非糧化”管控方麵的問題,是當前比較突出的問題。從“三調”的數據看,耕地過去十年主要淨流向了國土綠化和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客觀地講,國土綠化、農業種植結構調整肯定是有合理性的,但要有規則、有節奏、有管控、有明確的規劃。目前的問題主要出在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的規則、節奏和管控上。三是我們程序性、實質性違法占用耕地的問題仍然時有發生。2020年的土地例行督察發現各地存在違法違規建設占用破壞耕地的問題7371個,涉及耕地70.47萬畝。四是一些地方在耕地的占補平衡要求落實上還不到位。我們注意到社會對這個問題的意見,2018年以來,我們連續4年組織開展了占補平衡的核查。涉及補充耕地項目15.8萬個,查出存在問題的比例平均占5.2%。五是政策法律還不夠完善。我們過去的法律規定主要針對耕地向建設用地的轉換管理,在農用地之間的轉換管理規定是不夠的。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要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在聽取“三調”彙報時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準備出台一攬子措施,進一步強化耕地保護。

  第一,不斷完善耕地保護的法律製度。對過去空缺現在又急需的規則要進行補充,對過去規則中隻有原則性規定的要求要進行細化,對過去一些不適用、不符合當前實際的條文還要進行修正,所以補充、細化和修正使各項法律規定要更加科學、簡明、可操作。新的法律法規出台前的過渡期,我們準備及時出台針對性政策措施。

  第二,科學確定目標,強化責任考核。當前,按照中央領導同誌指示,我們已經選擇了五個省開展國土空間規劃和三條控製線劃定,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和耕地保護紅線的劃定試點工作。要充分暴露各種矛盾分歧,明確矛盾處理規則。要實事求是並帶位置下達各地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的保護任務。通過五級規劃,上下貫通,一定要使國家的“數”、省裏的“數”與市、縣的“圖”和“線”能夠吻合,真正做到保護目標科學,然後才能把責任真正強化起來。

  第三,對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按照現行的《永久基本農田保護條例》,耕地主要用於糧棉油糖菜等農產品生產,而且明確禁止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發展林果業和挖塘養魚等,這些規定要嚴格認真地執行。下一步,還要結合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在耕地轉為林地、草地、園地等其他農用地方麵完善操作管理規定,也就是既要管“非農化”,也還要注意管理“非糧化”問題。

  第四,堅持完善占補平衡。實事求是的落實占補平衡任務,縣域內確實無法補充耕地時,可以在省域內補充,同時嚴格跨省補充耕地。嚴格補充耕地核實的認定,我們要將所有通過驗收的補充耕地項目逐地塊的“上圖入庫”,在網上公開,接受全社會監督。目前,我們部的門戶網站公布了2.1萬餘個補充耕地項目的信息。

  第五,強化執法監督。現在是兩個要害:一是多用技術手段。我們要通過每半年一輪次的遙感監測發現問題線索;二是要動真的。在非法實質性占用耕地方麵要毫不手軟,嚴肅查處。謝謝你的問題。

  中國日報記者:  機構改革以後,自然資源部負責統一行使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複的職責,請問這些年開展了哪些重點的工作,今後如何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國土空間生態保護和修複工作?謝謝。

  陸昊:  這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機構改革以後,中央改革的規定明確由自然資源部來統一考慮和行使國土空間的生態保護和修複的責任,我們與林草局一起,還有其他部委,做了不少工作,我介紹一下。

  第一,出台一些製度性的規定。特別是濱海濕地保護、天然林保護修複、草原保護修複、濕地保護修複以及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複方麵製度性的文件。

  第二,編製實施了規劃。經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我們與發改委聯合印發了《全國重要生態係統保護和修複重大工程的整體規劃》,部署了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黃河重點生態區等9個重大工程,47項重點任務。現在正在聯合發改委編製專項的建設規劃,去年我們和林草局還印發了《紅樹林保護修複的專項行動計劃》。

  第三,林草係統全力持續推進國土綠化行動。“十三五”期間,全國完成造林5.45億畝,退耕還林5438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了23.04%,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提高到56.1%,治理沙化土地1.5億畝。

  第四,組織實施生態修複工程。“十三五”期間,中央財政投入了500億元在祁連山等地區開展了25個山水林田湖草的一體化保護修複重大工程。今年啟動了“十四五”的第一批項目,自去年以來還實施了13個以紅樹林保護修複為主要內容的藍色海灣整治項目,同時實施了渤海綜合治理和海岸帶保護修複專項行動。“十三五”期間,全國共整治修複岸線1200公裏,濱海濕地34.5萬畝,治理修複曆史遺留的廢棄礦山400多萬畝。

  下一步,我們考慮要從幾個方麵進一步來加強和改進國土空間的生態保護修複工作。

  第一,進一步優化生態保護和建設的格局。大家也都看到了“三調”公布的結果,過去10年我國在生態保護和建設方麵取得了重大的成效,生態功能較強的林地、草地、濕地、河流水麵、湖泊等地類合計淨增加了2.6億畝。當然,也暴露了一些地方生態建設的盲目性和我們生態布局不夠合理的問題。比如,有880萬畝坡度在25度以上的林地被開墾成了耕地,同時又有1.8億畝坡度在25度以下的耕地種了樹,我們考慮還是要按照因地製宜的原則,通盤安排未來生態退耕、國土綠化等生態建設,科學確定並帶位置下達綠化任務。同時,對不符合自然地理格局的一些土地利用方式,逐步進行調整。

  第二,進一步提升生態保護修複工作的科學性。生態保護修複,中央強調要山水林田湖草沙整體考慮,它是一個係統性、科學性很強的工作。當然也要看到,這項工作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國內才真正開始說、開始做的。實踐中看確實也有一些偏差,我在調研當中發現,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生態保護修複過多的關注景觀功能,這個邏輯次序一定應該是安全功能、生態功能,最後兼顧景觀。所以,我們要求對海岸線的生態修複,首先要把海洋動力問題擺在突出位置,然後是海洋生態的生物多樣性問題等。所以,我們下一步還要和大家一起努力來做這個事兒,把功能次序要抓準。

  第三,探索和完善生態保護修複的市場化投入機製。這個方麵,我們工業化進程中的確也還是付出了代價,曆史欠賬是比較多的。所以,隻靠財政資金,無論如何是完不成這項重大任務的。所以,我們已經研究明確了《關於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複的意見》,很快中央會印發這個文件,要積極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來推進礦山生態修複,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等各項工作,包括海岸線的修複利用。

  第四,要完善生態保護修複的法律製度和標準規範。還要繼續配合立法機關推進礦產資源、草原法、自然保護地、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國土空間規劃等方麵的立法或者修法工作,特別注意加強現在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的生態保護修複的規範和標準,與各地一起不斷探索規範,把這項工作做得更好。謝謝。

  科技日報記者:  海洋作為藍色國土在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想請問一下,自然資源部在組建以來,在海洋資源保護利用方麵做了哪些工作?謝謝。

  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  我來回答一下這位記者朋友的問題。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海洋強國建設和海洋事業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嚴控圍填海、保護濱海濕地等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把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海洋開發總布局之中,堅持開發和保護並重,汙染防治和生態修複並舉,科學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維護海洋自然再生產能力。自然資源部組建以來,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陸海統籌,保護優先,節約集約,紮實推進海洋資源保護利用管理,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效。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麵的工作:

  一、加強調查監測,進一步摸清主要海洋資源家底。我們完成了全國無居民海島、沿海灘塗、珊瑚礁,以及紅樹林、鹽沼、海草床三大藍碳生態係統等基礎和基線調查。組織開展了新一輪全國海岸線修測工作。

  二、強化規劃管控和用途管製,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我們研究製定了《國土空間調查、規劃、用途管製用地用海分類指南(試行)》,將海洋空間資源相關用途納入用地用海分類體係,實現國土空間的全域全要素覆蓋。同時,在統一分類體係的基礎上,部署沿海地區編製陸海統籌國土空間規劃。在科學界定海陸分界線的前提下,逐級明確海洋空間功能分區,統籌銜接陸海空間布局。

  三、嚴格海域海島管控,節約集約用海用島。除國家重大項目外,全麵禁止圍填海,堅決遏製非法圍填海。2018年7月以來,違法圍填海規模由以往一年幾百上千公頃下降到三年累計17.36公頃,還是非常顯著的。同時,我們實施更為嚴格的無居民海島保護,已開發的無居民海島要實行嚴格的監管,未開發的要作為戰略“留白”並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嚴格管控新增用島。

  四、加大保護力度,全麵推進海洋生態保護修複。剛才陸昊部長已經講過了,我們累計實施了36個“藍色港灣”整治項目、15個海岸帶保護修複工程、61個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生態修複項目、紅樹林保護修複專項行動等,初步遏製了局部海域紅樹林、鹽沼、海草床等典型生境退化趨勢,區域海洋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十三五”期間,修複濱海濕地2.3萬公頃,整治修複岸線1200公裏,渤海入海河流的消劣方案確定的10個國控斷麵水質均值全部達到V類及以上。

  下一步,我們將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進一步統籌處理好保護和利用關係,繼續嚴格管控圍填海和無居民海島開發利用,分類管控海岸線,不斷提升海洋資源節約利用水平,優化海岸帶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努力實現海洋資源嚴格保護與高效利用的有機統一,推動建設美麗海洋。同時我們還將進一步建立健全海洋生態預警監測體係,強化典型海洋生態係統監測,推進海岸帶保護修複工程,加強海嘯、風暴潮、滸苔等海洋災害監測預警和防治,切實維護好海洋生態安全和沿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謝謝。

  中國礦業報記者:  地質災害防治關乎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請問近年來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麵取得了哪些進展,未來自然資源部還將采取哪些措施?謝謝。

  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長鍾自然:  您提的問題是關係重大民生的重要問題。我國是世界上突發性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與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直接相關,自然資源係統責任重大。根據統計,“十三五”期間,全國共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各類地質災害34218起,造成1234人死亡或者失蹤,直接經濟損失160億元,比“十二五”期間分別減少了38.5%和41.5%。因為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在整個自然資源、自然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的比重大致是1/4左右。全國共實現地質災害成功避險4296起,涉及可能傷亡人員約14.6萬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約50億元。

  自然資源部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決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為頭等大事,陸昊部長先後主持召開36次部長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深入總結以往工作經驗和不足,在群測群防工作基礎上,進一步明晰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思路。主要有這麼幾個方麵:

  第一,查明地質災害“隱患在哪裏”,部署對地質災害高發區開展1:5萬的地質災害調查,對地質災害重點地區開展1:1萬的調查。

  第二,分析“滑坡體構造是什麼”,對調查發現的隱患點進行詳細勘查,確定其地質構造、滑坡體體積以及可能滑動方向、主要威脅目標區域等有關情況。

  第三,加強預警技術支撐,科學預測“災害何時發生”。

  最後,根據輕重緩急,集中必要的財力,組織搬遷避讓,或者實施工程治理等防範措施。

  根據這些工作思路,最近兩年自然資源部著力加強了三個方麵技術支撐工作:一是充分利用綜合遙感技術開展地質災害隱患識別。通過“雷達衛星+差分幹涉測量技術+專家係統”來識別變形區域,通過“遙感影像+激光雷達+高精度地形數據”來判別疑似隱患,再通過“無人機調查+實地排查”鎖定具體的隱患點。2020年,我們在221個縣(市、區)開展了地質災害隱患的識別示範,共識別出疑似隱患8450處,經過實地核查驗證,確認隱患的比例超過60%。2021年已識別出以滑坡為主的疑似隱患9675處。

  二是研究開發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設備並進行預警實驗。2019年以來,我們集成社會力量,集中研究開發了包括北鬥定位、裂縫監測、傾角加速度監測、雨量監測和含水率監測等5類性價比較高、能耗比較低、適用性比較強的普適型滑坡監測預警儀器,兩年來先後在17個省2.5萬多處開展了試驗示範,對97起地質災害災情險情實現了成功預警預報,涉及到1833名可能傷亡人員,避免了人員傷亡。

  三是建立常態化地質災害防治專家駐省駐守工作製度。2020年以來,我們向全國31個省(區、市)派出地質災害防治專家組,開展汛期地質災害防禦技術指導,建立了常態化的駐省駐守專家工作製度。今年汛期,極端天氣比較多,我們進一步結合地方需求,在已有分省駐守專家的基礎上,又增派了205名專業技術人員組成一線工作組,分赴各省(區、市),與地方專業技術隊伍聯合組隊,駐縣進鄉、入村到點加強技術指導,對重大地質災害風險進行再排查、再核查,竭盡全力降低災害影響。截止到目前,累計排查2563處隱患點、431處風險區,60個受滑坡、泥石流威脅的縣城和集鎮。

  下一步,我們將充分利用多技術手段,加強重點區域的地質災害調查,識別更多隱患,研究開發推廣應用更多的監測預警設備,提升“人防+技防”能力,不斷加大基礎地質調查工作的力度,著力防範化解重大地質災害風險,全麵提升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守好安全底線,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謝謝。

  人民日報記者:  科學劃定並嚴格管控生態保護紅線是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的一個重要舉措,請問自然資源部在這方麵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會有哪些打算?謝謝。

  陸昊:  我回答你的問題。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確定的一項生態保護的重大製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為可持續發展留足空間,為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家園。當然,這也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機構改革以後,這項職能轉到我部,我們與生態環境部和國家林草局一起,對已經劃定的15個省生態保護紅線進行了評估和調整,對其他16個省開展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這是一項新的工作,我們深入20多個省份調查研究,部黨組召開了40多次專題會議,充分聽取相關部門、地方和專家的意見,了解生態保護劃定過程中突出的矛盾和問題。

  針對各方麵反映的突出問題,最重要的還是要堅持實事求是,穩妥推進生態保護紅線的評估和劃定工作,主要有幾條:

  一、堅持尊重科學,應劃盡劃,但不預設每一個行政區域的劃定比例。基於生態功能組織開展生態保護重要性評價,優先將水源涵養區、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水土保持、防風固沙、海岸防護等生態功能極其重要的區域,以及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海岸侵蝕等生態極脆弱的地區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立足自然地理格局,科學堅持應劃盡劃。在比例上不做硬性規定,從結果上看,目前最高的省份超過50%,但也有的省隻有7.2%,這都是尊重了所在行政區域的自然地理格局形成的客觀結果。

  二、堅持問題導向,重點解決人為活動矛盾和衝突。這個規則還是要按中央要求,要科學、簡明、可操作。我們根據黨中央精神和地方的實際,研究製定了10餘份文件,出台了大概100多條規則,分類處理生態保護紅線與永久基本農田,鎮村、探礦權、采礦權、人工商品林、線性基礎設施建設的衝突和矛盾,明確後續管理要求,在劃定的過程中,我們大概處理的各類空間矛盾衝突49.3萬平方公裏。

  三、堅持協調聯動,統籌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與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大家知道,我們目前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係的最高量級是國家公園,第二量級是自然保護區,第三量級是各類自然公園,這三部分構成了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係。自然保護地體係全部納入生態紅線劃定。此外,還要將一些重要的戰略留白的區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同時在劃的過程中,我們要特別注意生態保護紅線的核心區和一般控製區之間差別化的政策管理,避免因為簡單化將各類矛盾和衝突帶入到保護紅線,無法真正管住。

  目前,31個省份的生態保護紅線方案,我們已聯合生態環境部和林草局上報了國務院。主要有三方麵構成:一是整合優化以後的自然保護地。二是自然保護地外的生態功能極重要、生態極脆弱的區域。三是目前基本沒有人類活動,具有潛在重要生態價值的戰略留白區。集中分布於青藏高原、天山山脈、內蒙古高原、大小興安嶺、秦嶺、南嶺以及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海岸帶等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涵蓋了大部分天然林、草地、濕地等典型的陸地自然生態係統以及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的海洋自然生態係統,進一步夯實了國家生態安全格局。

  下一步,我們將結合各級國土空間規劃編製,對全國的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成果進行檢驗和完善,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底圖,作為國土空間用途管製的基本依據。同時,進一步完善生態保護紅線相關的管理規則,細化人為活動管控,確保生態保護紅線要劃得實、守得住。謝謝。

  中國新聞社記者:  生態良好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指標,也是公眾的熱切期待。請問,為了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和優質生態產品的需要,重點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成效?謝謝。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關誌鷗:
  借這次機會,代表林草局向各位媒體朋友,用你們手中的筆和鏡頭繪就了一幅幅美麗的生態畫卷表示感謝。作為自然管理體係的一部分,國家林草局在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和優質生態產品需求方麵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在自然生態係統保護修複方麵,通過連續多年實施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大生態工程,我國已經成為全球增綠最多的國家,自然生態係統的質量明顯改善,穩定性明顯增強。經過不懈的努力,我們的森林麵積達到了33億畝,位居世界第五,其中人工林的麵積達到11.9億畝,位居世界首位。森林覆蓋率達到了23.04%,森林蓄積量超過175億立方米,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6.1%,“十三五”時期,我們年均治理沙化土地的麵積3000萬畝左右,濕地的保護率達到52%,擁有國際重要濕地64處。

  第二,在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係方麵。今年的10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生物多樣性大會上宣布,我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這標誌著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係建設進入了新階段,也標誌著國家公園這項重大製度創新落地生根。自2015年以來,在試點工作中,我們實事求是地解決了一批基層反映的實際問題,通過體製機製創新,以旗艦物種的增加、自然植被的快速恢複為標誌的生態係統保護取得了明顯成效。我們通過采取為原住民提供生態公益崗位,適當保留特色產業空間等舉措,促進了保護與發展的相互融合。同時,按照剛才陸昊部長的介紹,我們和國土空間規劃相銜接,對各類自然保護地進行了全麵整合優化,形成了比較科學的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和自然保護地體係規劃框架。

  第三,在野生動植物保護方麵,我們依法全麵禁止野生動植物的非法交易,堅決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十三五”期間共查處破壞野生動植物案件3.7萬起,我們組織修訂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名錄》,野生動植物的棲息環境不斷改善。大熊貓、東北虎、朱鹮、海南長臂猿、攀枝花蘇鐵、華蓋木等珍貴瀕危野生動植物的物種種群數量穩中有升。“象往北方”、“放虎歸山”等實例也生動地講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故事。特別是央視推出的《秘境之眼》欄目,給我們帶來了不被打擾的相逢,也讓我們走進了全民共享的自然課堂。關愛保護野生動植物正在成為百姓生活的新時尚。

  第四,在推進生態美百姓富方麵。“十三五”期間累計選聘生態護林員110.2萬人,實現在山上護林、家門口就業,帶動了300多萬人脫貧。同時,大力發展木本油料等特色產業,全國的油茶麵積已經達到6700萬畝左右,其中湖南、江西、廣西等油茶大省的畝均收入已超過2000元。雲南漾濞核桃、山東沾化冬棗、遼寧鐵嶺榛子、陝西韓城花椒、新疆若羌紅棗等一大批特色林產品成為了網紅名牌,有效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同時,我們持續推進國有林區林場的改革,有50多萬職工不僅從“砍樹人”變成了“看樹人”,而且實現了就業穩、收入穩、人心穩。

  各位媒體朋友,麵對新形勢新需求,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的追求和期盼,我們將深刻理解和貫徹生態文明理念,弘揚傳承塞罕壩精神,持續用力、埋頭苦幹,爭取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優質生態產品。謝謝。

  封麵新聞記者:  今年亞洲象、東北虎的出現吸引了全社會的目光,這也說明社會各界對維護生物多樣性和野生動物保護的關注程度。能否詳細介紹一下我國野生動植物保護的有關情況?謝謝。

   關誌鷗:  謝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目前,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大家非常關注,社會公眾也都從各自的角度積極參與。現在我從五個方麵向大家介紹一下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的相關情況:

  第一,野生動物植物棲息地麵積逐步擴大,生態狀況明顯改善。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通過建設自然保護地體係,我國形成了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近萬處,約占陸域國土麵積的18%左右,90%的陸地生態係統類型、65%的高等植物群落、71%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的物種得到有效保護。特別是我們的重點區域,野生動植物的種群數量持續增長。大家會看到,比如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東方白鸛的繁育地,秦嶺朱鹮的數量目前已經增加到5000餘隻,海南長臂猿數量也增加到了5群35隻,極度瀕危的野生植物華蓋木從我們最初發現時的6株增加到目前的1.5萬株。同時我們也欣喜地看到,在內蒙古的北部,長江的武漢段,廣西的柳州,福建的霞浦等地,雪豹、長江江豚、中華秋沙鴨、黑臉琵鷺等又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第二,我們進一步完善野生動植物保護法律法規體係。我們調整發布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的名錄,野生動物的重點保護種類擴大到980種和8類,野生植物的重點保護種類擴大到450種和40類,共約1001種。大家比較關注的蕙蘭、霍山石斛、崖柏等均列入了重點保護的範圍。

  第三,我們實施了珍貴瀕危物種的搶救性保護行動。通過強化人工繁育技術,開展野化放歸,有100多種瀕危珍貴物種種群實現了恢複性增長。特別是我們相繼成立了大熊貓、亞洲象、穿山甲、海南長臂猿、蘇鐵等珍貴瀕危物種的保護研究中心。我們高興地看到,大熊貓的人工繁育難題實現突破,目前我們圈養的種群數量已經達到667隻。曾經滅絕的普氏野馬、麋鹿等重新建立了野外種群。華蓋木、德保蘇鐵等極度瀕危野生植物實現了野外回歸。同時,我們本著就地遷地保護相結合的原則,在全國範圍內有200多個植物園收集保存了2萬多種野生植物。

  第四,我們全麵禁止野生動植物的非法交易。這期間,我們的打擊力度是非常大的,我們充分發揮了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部際聯席會議的作用,組織開展了“清風行動”。去年一年,我們督促電商平台下架野生動物的交易信息達到127.4萬條,查處各類違法案件2.5萬餘起,收繳野生動物57萬頭隻,野生植物6.3萬多株,可以說形成了嚴厲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交易的高壓態勢。

  第五,我們主動講好野生動植物保護的中國故事。這次大家非常關注的亞洲象的北移及返回之旅,整個過程中充分的展現了我們對大象家族的溫情嗬護,可以說是一路護送精心照顧,人象平安生動感人。我們一組組暖心的鏡頭畫麵,讓大家感受到了人象之間和諧相處的快樂和溫馨。

  在這裏告訴大家,目前象群已安全回歸,各方麵狀況良好,活潑可愛的象寶寶又有了新進步。近期我們將為它們打造一個更加舒適宜居的家園。在亞洲象北移之前,也就是今年4月,我們還成功地救護了一隻誤入村莊的野生東北虎,並及時將其放歸自然。日前,我們在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區域內監測到了它健康活潑的身影。同時,我們還持續開展國際合作,其中與18個國家開展了大熊貓的合作研究,目前我們在國外的大熊貓共69隻,這些大熊貓深受外國朋友的喜愛,也成為增進相互友誼的橋梁和紐帶。

  做好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的同時,我們也在密切關注一些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比如目前部分地區的野豬種群增長較快,如何科學調控種群規模,防範安全風險是我們麵臨的一個新課題。目前,我們正在14個省開展野豬致害的綜合試點防控工作,並將陸續出台相關的政策措施。

  各位媒體朋友,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工作任重道遠,在此我誠邀各位繼續關注參與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工作,並隨時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貢獻一份智慧和力量。謝謝。

  中國縣域經濟報記者:
  海洋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請問在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麵取得了哪些成效?謝謝。

  王宏:
  首先我讚同這位記者朋友講的觀點,海洋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事實上,近年來海洋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一直穩定在9%以上。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海洋經濟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發展海洋經濟、推進海洋強國建設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特別是2019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賀信中強調,要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培育壯大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自然資源部組建以來,我們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努力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2012年-2020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由5萬億元增長到8萬億元,增長了60%,海洋經濟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麵建成小康社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麵工作:

  一、開展海洋經濟試點示範。會同有關部門支持15個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城市的新興產業發展。“十三五”期間,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超過11%。同時,我們推動了16個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建設,在提高海洋資源利用效率、推動海洋產業融合發展方麵取得了可借鑒可推廣的經驗。

  二、搭建海洋產業合作平台。3年來,我們通過舉辦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為國內外涉海企業搭建經貿合作平台。我們聯合人民銀行等7部門出台《關於改進和加強海洋經濟發展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與我們開展合作的主要銀行涉海貸款餘額保持在6000-7000億元。我們聯合深交所發布“藍色100”指數,連續6年舉辦海洋中小企業投融資路演,為近200家企業搭建投融資對接平台。

  三、支持海洋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我們會同山東、廣東、海南省政府加快建設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支持兆瓦級潮流能、波浪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及應用示範,支持沿海省市建設海洋產業公共服務平台和企業研發中心近500個,海洋醫用骨科新材料、海底光電複合纜等14項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潮流能新裝機規模和連續運行時間均居世界前列。

  下一步,我們將著力把握好保護和利用的關係,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工作,節約集約利用海洋資源,優化海岸帶生態、生產、生活空間布局,完善海洋新興產業公共服務平台,加快突破關鍵技術,在沿海缺水城市開展海水淡化規模、裝備和政策試點,高質量建設一批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和各具特色的現代海洋城市。謝謝。

  中國經濟信息社記者:
  前段時間自然資源部發布的“三調”成果顯示,城鄉建設外延擴張的態勢尚未扭轉,請問能否詳細介紹一下有關情況?下一步在推動建設用地集約高效利用方麵有哪些考慮?謝謝。

  陸昊:
  首先,我很讚同你做的判斷。從“三調”結果來看,城鄉建設外延擴張的態勢還沒有根本扭轉。人均有效利用土地資源不足是我們的基本國情。“三調”結果顯示,過去的10年,全國建設用地總量比“二調”時增長了26.5%,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109.4%,同期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由48.3%增加到62.71%。從這組數據的相關關係上看,建設用地的增加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用地需求總體是吻合的。

  但是在實際當中,我們能夠很清醒地看到,建設用地節約集約程度不夠的問題依然十分突出。我們的城市和建製鎮的用地總規模是1.55億畝,村莊用地總規模是3.29億畝,在城市和建製鎮當中,低效閑置用地的問題是突出的,村莊用地總量過大、布局也不盡合理,這是有共識的問題。無論是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還是下一步促進鄉村振興、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都毫無疑問需要土地資源支撐。

  我們的基本判斷是,未來建設用地供需矛盾會更加突出,所以如何扭轉城鄉建設外延擴張的態勢,是一個重大的問題。在土地資源緊約束的情況下,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全社會都應該增強節約集約用地意識,也要靠政府出台新的規則和標準來全麵提高用地效率。我們現在考慮到的措施有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要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對建設用地總量和布局的合理管控。城鎮開發邊界是三條控製線當中的一條,它是依據一個地區的自然地理格局劃定的。科學劃定城鎮開發邊界以後,城鎮建設必須嚴格限定在開發邊界範圍內。

  第二,要嚴格實施年度新增建設用地的規模控製。當前,每年的新增建設用地總指標是由全國人大下達的,國務院來認真執行,我們還是要堅持新增建設用地指標跟著項目走,要跟著好項目走,跟著可持續發展的項目走。當然,首先要保證基本民生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

  第三,要堅持大力度推動城鄉存量建設用地的開發利用。我剛才介紹了這個情況,我們一起努力,在這方麵還是有潛力的。繼續完善增量的安排與消化存量掛鉤的機製,鼓勵各地更大力度地處置批而未供土地和閑置土地。同時,完善政府引導、市場參與的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政策體係,注重推動城市的更新,形成政府和社會都要關注存量、盤活存量的工作格局,而不能把眼睛都盯在新增上,去占用新的非建設用地的資源。

  第四,馬上采取的措施是強化土地使用標準和節約集約用地的評價。我們考慮,一方麵要下大力氣完善修改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領域的建設用地使用標準。現在有些地方這方麵的建設標準太鬆,我們沒有那麼多土地資源讓你這麼用,所以行業的建設用地標準要下大力氣修改完善,突出它的安全性和合理的功能,而不是看著大就好,占的多就好。第二方麵是要強化源頭控製。我們和發改委都有共識,就是要加強項目生成階段集約用地審查。以前在這方麵是不夠的,招商引資談項目的時候,我們的審查標準是不夠完善的,新上項目要特別強調節約集約的水平。重大的項目,占地多的項目,應該努力達到國內同行業當前節約集約用地的先進水平。第三方麵是要全麵開展各類開發區和園區的用地普查。從點上看,這裏既有做得好的,也有做得很不好的。經過這樣的專項普查之後,我們要對各類園區的節約集約用地再做進一步的規範和調整,使得園區真正成為產業化的節約集約用地最好的地方。當然,中國的國情差別是很大的,出台這樣的政策我們也要慎重把握東中西部不同的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訴求,以及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但總的來講,這個要求是對全社會的。當然,這個問題的複雜程度也需要在全社會形成共識,也希望媒體更多傳播這樣的理念。同時,把全社會在節約集約用地方麵的各種智慧貢獻出來,我們一起來推動節約集約用地,這一定要成為我們未來推動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一條必由之路。謝謝你的提問。

  陳文俊:
  謝謝陸昊部長和各位發布人,謝謝各位媒體朋友,今天的發布會就到這裏。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