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8日上午,國家醫療保障局局長胡靜林,副局長施子海、李滔、黃華波出席國新辦“權威部門話開局”係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重大決策部署 著力推動醫保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了提問。
我們整理編輯了發布會上的部分信息,發布會全文可點擊底部“閱讀原文”查看。
2018-2022年,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含生育保險)年度總收入由2.14萬億元增長至3.09萬億元,年度總支出由1.78萬億元增長至2.46萬億元,基金運行平穩,有所結餘。
2018-2022年,財政每年對居民參保繳費人均補助標準從490元增長至610元。
2018-2022年,全國人口參保率穩定在95%左右,職工醫保和城鄉居民醫保政策範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分別達到80%和70%左右。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完善居民醫保個人繳費機製,推動更多就業人員在就醫地、常住地參保,服務支撐人口有序流動,持續推動全民參保高質量發展。 2018-2022年,農村低收入人口和脫貧人口參保率穩定在99%以上,醫保助力近1000萬戶貧困居民成功脫貧。 下一步,我們將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在持續鞏固拓展“基本醫療有保障”成果基礎上,大力推進醫療保障助力鄉村全麵振興。 2018-2022年,推動卡瑞利珠單抗、諾西那生納等一大批獨家品種的抗癌藥、罕見病用藥以適宜價格納入醫保,加上報銷後累計為患者減負超5000億元,幫助數千萬身患重症的患者和他們的家庭重燃生活希望。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持續完善優化醫保藥品目錄管理,將更多符合條件的好藥納入目錄,持續提升參保群眾醫保用藥保障水平。 2018-2022年,國家組織集采333種藥品平均降價超50%,集采心髒支架、人工關節等8種高值醫用耗材平均降價超80%;連同地方聯盟采購,累計減負約5000億元。如電影《我不是藥神》中的白血病治療用藥伊馬替尼,原研藥價格每盒1萬多元。通過集采,中標的仿製藥價格降到每盒600元左右,原研藥價格也降到了7000多元,使白血病患者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推進醫藥集中帶量采購的擴麵提質,堅持國家和地方上下聯動、一體推進。我們將開展第四批高值醫用耗材的集采,主要是針對眼科的人工晶體和骨科的運動醫學類耗材,適時還將開展新批次的藥品集采。 2018-2022年,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規模由131.8萬人次增長到3812.35萬人次,增長28倍。同時依托國家醫保服務平台APP、國家醫保局微信公眾號等全國統一的線上備案渠道,實現異地就醫備案網上辦和掌上辦。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擴大覆蓋範圍,推動更多定點醫療機構納入異地就醫聯網結算範圍,讓參保群眾在身邊就可以享受到便捷的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服務。繼續優化備案流程,鼓勵更多地區開展自助備案,持續提升直接結算率,方便群眾異地就醫。 2018-2022年,對違法違規的醫藥機構,處理154.3萬家次,追回醫保基金771.3億元,曝光典型案例24.5萬件;對主動自查自糾的醫藥機構,依法從寬處理,大力推動診療行為規範。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加大飛行檢查力度,嚴肅查處一批大案要案,嚴厲打擊一批重大團夥,鞏固“不敢騙”高壓態勢。強化大數據監管,構築全社會監督防線,織密“不能騙”的天羅地網。完善相關政策,引導兩定機構和醫務人員自覺規範服務行為,推動構建“不想騙”的長效機製。 2022年,全國參加生育保險2.4億人,生育保險待遇支出891億元。生育保險均衡了用人單位的用工成本,減輕了用人單位雇傭女職工的顧慮,對消除就業性別歧視具有重要意義。 下一步,我們將指導地方綜合考慮基金可承受能力、相關技術規範性等因素,逐步將適宜的分娩鎮痛和輔助生殖技術項目按程序納入基金支付範圍,並持續指導地方鞏固擴大生育保險覆蓋麵,加強生育醫療費用待遇保障。 長期護理保險試點目前已覆蓋49個城市1.69億人口,惠及195萬名失能群眾,使他們的生活更有質量、生命更有尊嚴。 下一步,我們將一是持續深入抓好現有試點。對前期試點中已形成的多方共擔籌資機製、公平適度待遇保障機製等,深入探索完善。二是謀劃長期護理保險製度頂層設計。總的方向是統一製度定位和框架,統一政策標準,規範管理運行,推動形成適應我國國情的長期護理保險製度。 醫保部門在厘清基本醫療保險和商業醫療保險責任邊界的基礎上,開展探索,通過“著力推動信息共享、著力支持經辦協同、著力提升基金效能”,助力商業醫療保險發展。 下一步,我們將會同相關部門,積極探索基本醫保和商業醫療保險協同發展、互補互促的適宜路徑和有效模式,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醫療保障需求。 建立了以新藥為主體的醫保準入和談判續約機製,上市新藥納入醫保目錄的等待時間從過去的平均近5年縮短至不到2年,有的新藥上市僅半年就被納入醫保目錄。醫保對新藥的支出從2019年的59.49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481.89億元,增長了7.1倍。製度化常態化開展集中帶量采購,淨化醫藥行業生態,持續擠壓藥品耗材虛高價格水分,“釜底抽薪”壓縮“帶金銷售”空間。醫藥企業創新動力日趨強勁,A股市值前10名藥企中,2022年的總研發投入是2018年的2.48倍。
總的來看,通過醫保、醫療、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群眾享實惠、基金保安全、醫院獲發展、企業得成長”的多贏局麵正在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