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麵:
    字體:
    對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梅州市衛生健康局 政策文件 學校及托幼機構諾如病毒感染病例嘔吐物處置指引
學校及托幼機構諾如病毒感染病例嘔吐物處置指引
來源:本網   時間:2020-11-23 08:57:04   瀏覽:-
字號:

  

  

當學校及托幼機構發生諾如病毒感染等感染性腹瀉病例嘔吐時,應由接受過培訓的教職員工參照下述流程進行規範處置,不得由兒童(學生)執行,嚴防因處置不當造成病毒擴散和疫情蔓延。若嘔吐原因暫時不明,參照此指引規範處置。

01

日常工作

學校應日常儲備一次性嘔吐袋、嘔吐汙染物應急處置包(內含:一次性手套、一次性口罩、一次性隔離衣、廢物袋、消毒幹巾、消毒濕巾等)、可拆卸式短柄拖把等,用作嘔吐物處理。做好消毒劑、洗手液、手套、口罩、紫外線消毒燈等常用防疫物資的準備,洗手處配備足量的洗手用品。建立環境衛生和清潔消毒管理製度,由專人負責學校清潔消毒工作。

02

病例嘔吐物應急處置流程

(一)人員管理

1.無關人員疏散:發生病例嘔吐後,首先應將現場無關人員進行有序疏散。如嘔吐發生在教室、辦公室、會議室等房間內,將嘔吐病例以外的人員疏散至房間外;如發生在樓道等公共場所,則讓無關人員不要圍觀、遠離嘔吐物,盡可能向上風區或其他相對清潔的方向疏散。

2.病例處理:指導病例盡量將續發的嘔吐物吐至一次性嘔吐袋。人員疏散後,將病例送至醫療機構就診,或暫時轉移至單獨隔離的房間休息。注意:陪送人員陪送病例時,應留意病例的衣服和鞋子是否粘附有嘔吐物,如有,應在做好個人防護的基礎上,先用消毒濕巾清理掉嘔吐物,避免灑落或沾染造成環境汙染;同時也應注意避免近距離接觸病例,陪護完成後要做好手部清洗消毒。

(二)消毒前準備

個人防護:清潔消毒人員要佩戴好一次性外科口罩、橡膠手套、一次性帽子、工作服、一次性防水鞋套。

2.開窗通風:如嘔吐發生在室內環境,在做好個人防護後,將室內門窗打開通風。


3.藥物配製:常用消毒劑為含氯消毒劑,目前常見的有粉劑(漂白粉)、片劑(泡騰片)、水劑(84消毒液)等。在做好個人防護後,按照包裝說明進行消殺藥物的配製。建議配製3份藥物:1份藥物濃度(有效氯含量)不低於5000mg/L,用於嘔吐物處理;2份藥物濃度(有效氯含量)不低於1000mg/L,其中1份用於環境消毒、1份用於工作結束後個人防護用品的消毒。若學校有嘔吐汙染物應急處置包,可以隻配製後2份消毒液。

(三)嘔吐物處理及環境消毒

1.嘔吐物處理:

應使用有吸附消毒劑的工具(見方法一)或專用的嘔吐汙染物應急處置包(見方法二)清理和處置嘔吐物,不可直接使用拖布或抹布清理。

方法一:用紗布、抹布等一次性吸水材料在配好的消毒藥物(有效氯含量不低於5000mg/L)中完全浸泡後取出,將嘔吐物表麵完全覆蓋,小心移除到裝有配好的消毒藥物(有效氯含量不低於5000mg/L)的垃圾袋/專用垃圾桶中浸泡30分鍾,隨後可做廢棄處理。

方法二:用消毒幹巾覆蓋包裹嘔吐物,作用30分鍾後,將覆蓋了消毒幹巾的嘔吐物丟入垃圾袋/垃圾桶(不用浸泡消毒液)。

對於馬桶或便池內的嘔吐腹瀉物,應先用含氯消毒粉(如漂白粉)均勻撒在上麵(包括周邊)進行覆蓋,馬桶蓋上馬桶蓋,作用30分鍾後用水衝去。

清除過程中要注意:避免接觸汙染物,應將嘔吐物清理幹淨不留殘渣,操作時應小心避免產生飛濺和揚塵。

2.環境清潔和消毒:嘔吐物清除完畢後,要對被嘔吐物及病例汙染的環境進行一次徹底的物體表麵消毒。用配製好的藥物(有效氯含量不低於1000mg/L)或汙染物應急處置包中的消毒濕巾對嘔吐物汙染的地麵、桌椅、牆麵等進行擦拭消毒,消毒範圍為嘔吐物周圍2米,建議擦拭2遍,消毒作用30分鍾後用清水擦(拖)拭幹淨。注意:拖地時盡量使用可拆卸式短柄拖把,便於拖把柄的消毒。

病例所在班級座位及其前後三排座位用含有效氯含量不低於1000mg/L的含氯消毒劑進行噴霧處理或2~3遍的擦拭消毒,消毒作用30分鍾後桌椅用清水擦(拖)拭幹淨。在消毒過程應盡量避免產生飛濺和揚塵。

同時,在24小時內對單位內的其他公共場所進行一次全麵的清潔消毒。

消毒過程中,接觸到汙染物品或潛在汙染物品時應及時洗手。兒童(學生)必須在消毒完全完成後,方可回教室。

(四)消毒後工作

1.個人防護用品處理:首先將手套摘下,進行手部消毒;然後取下其他個人防護用品,防護用品均須浸泡在消毒液(有效氯含量不低於1000mg/L)中至少30分鍾。一次性的個人防護用品(如一次性口罩、手套等)應作廢棄物處理,其他防護用品在徹底消毒後可重複使用。

2.清潔用品的處理:消毒完畢後,所有抹布、拆卸出來的拖把布條(板)、拖把柄等清潔用品都要用消毒水浸泡消毒30分鍾後,用清水衝洗晾幹。

3.手部清潔:個人防護用品處理完成後,進行手部清洗消毒,用流動的清水和香皂(或洗手液)采用7步法進行清洗。

4.消毒記錄:在每次消毒結束後,要對本次消毒過程進行記錄。記錄的內容應包括消毒工作的時間、場所、消毒的部位、使用的藥物名稱和劑量濃度、工作人員等。

5.健康監護:消毒工作結束後,開展消毒工作的人員要做好3天的個人健康監護,期間一旦出現嘔吐、腹瀉、發熱等不適症狀,應立即就醫並做好個人隔離。

文字來源: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圖片綜合廣東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