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上午,“梅”好時光 萬“巳”如意——“請到梅州過大年”係列活動之國家級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區2025年“非遺過大年”活動啟動儀式在梅城院士廣場舉行,旨在以客家文化“搭橋”,不斷挖掘、提升、呈現、轉化非遺所承載的文化價值、社會價值和時代意義,推動梅州客家非遺更好地向新而生、向遠而行。市直有關單位和各縣(市、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分管領導及業務負責同誌,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國家A級旅遊景區負責人等共同參與。



啟動儀式現場,精彩紛呈的梅州非遺展演吸引許多市民駐足觀看、拍照記錄。隨後,領導嘉賓共同拉放禮花啟動此次“非遺過大年”活動。與此同時,各旅遊景區負責人還到非遺集市各攤位詳細了解非遺項目、非遺傳承人等相關資源情況,具體商洽“非遺進景區”等合作事宜,推動在景區內開展形式多樣的非遺展陳、展示、展演及體驗,讓遊客沉浸式感受非遺韻味,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副局長李俊培在致辭中表示,當前,乘著建設蘇區融灣先行區的東風,梅州正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堅定的文化自信,高質量建設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區。希望通過此次活動,非遺與旅遊在更廣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融合,推動非遺項目、非遺傳承人強強聯合,攜手共進,煥新升級,助力客家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非遺為景區引客、景區為非遺“活”起來開辟新路徑,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景”上添花,為梅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及文化強市、文旅強省建設注入生機活力、貢獻非遺力量。

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副局長李俊培致辭。

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光德陶瓷燒製技藝市級傳承人黃誌超作傳承人代表發言。

國家4A級旅遊景區客天下楊華總經理作文旅企業代表發言。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市全力推進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區建設,不斷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孕育和滋養了多姿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截至目前,已構建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係,共有非遺代表性項目448項,認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540人。客家山歌、廣東漢樂、廣東漢劇、木偶戲、席獅舞、埔寨火龍、竹板歌等非遺項目,通過深入挖掘、科學梳理、傳承創新,正煥發著客家文化新的時代光彩。
今年是“中國春節”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第一年。梅州作為廣東首個國家級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區,在蛇年春節舉辦“非遺過大年”活動意義深遠。此次“非遺過大年”活動以“綻放客韻年味 享購非遺‘靚貨’”為主題,將舉辦非遺集市、非遺巡遊等一係列活動。其中,非遺迎春集市從1月23日持續至28日(臘月二十四至除夕),每天9:00至21:30;非遺新春圩市從2月2日持續至12日(正月初五至元宵節),每天9:00至21:30。
現場已展銷開放的非遺迎春集市吸引了百家商家參加,現場設置了50個非遺集市攤位,讓梅州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非遺傳承人集體亮相,展示梅州非遺,傳播客家文化,講好梅州故事。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春節作為首個“非遺版”春節,此次迎春集市裏的非遺元素“年味十足”。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剪紙傳承人謝秀珠帶來一係列以蛇年為主題創作的剪紙設計,有“富貴大吉”“2025年福字燈籠”“靈蛇獻福”等多個樣式供市民體驗,她一邊介紹剪紙技巧,一邊教市民遊客剪出精美圖案。肖菀鈞小朋友說:“我很喜歡剪紙活動,我的作品有蛇、花朵、金銀財寶等圖案,很考驗耐心和創造力。”
此外,迎春花市、年貨區、客家美食區、古風街、光影互動及創意網紅打卡點等主題區域,展示了特色美食及名優土特產,並開展“福滿梅州·暖心公益”活動,滿足市民遊客置辦年貨和文化體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