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由新華社瞭望智庫與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聯合研究形成的《2024最具潛力文旅城市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布,梅州、江門、威海、忻州、自貢、崇左、宜昌、紅河州、秦皇島、延邊州、西寧、齊齊哈爾12個城市從199個候選城市中脫穎而出,入選中國最具潛力文旅城市。
《報告》是國內具有較高影響力和公信力的城市研究。通過大數據采集、材料申報、問卷調查、實地調研、模型建立、專家評審等多維度綜合評估得出。選擇了國內199座人口在100萬至500萬的城市,運用形態與魅力、文化與旅遊、製度與保障3個主要指數測度城市文旅潛力。包含9個二級指標和30個三級指標,對城市文旅潛力進行全麵評估,研判城市文旅發展走勢。
《報告》顯示,我國人口中等、地域文化特色突出的城市擁有廣闊的文旅發展前景和願景,顯示出強勁的發展態勢。這些城市不僅普遍規劃了文旅強市戰略,高度重視文化多樣性挖掘,還大力推動文化旅遊融合,形成了一係列製度和保障機製,使文旅形態不斷更新,推出了一批具有文化辨識度和體驗舒適度的文旅產品和服務,釋放出區域城市發展文旅的新動能。
據了解,瞭望智庫是新華社批準成立的、立足於國情國策研究的智庫機構。依托新華社遍布全球的信息調研網絡與深耕國策研究的基因,瞭望智庫獲得了財政部中央文化產業資金專項支持,並與創刊4年的《財經國家周刊》形成了“一刊一智庫”的呼應格局。瞭望智庫定位於政經、財經領域,與決策機構、海內外研究機構密切互動,針對國家政策、區域發展、行業運行, 提供“政策早研究”、“瞭望智庫研究報告”等研究產品,並通過相關渠道向中央決策提供參考。依托中央級時政期刊集群――《瞭望》、《財經國家周刊》、《瞭望東方周刊》、《環球》及財經國家新聞網、犀牛財經網,與國家和社會主流群體實時互動。瞭望智庫於2014年1月起,和多個部委合作,主辦過宏觀、土地、全球化、移動互聯等係列“30人國策論壇”, 以及“新國情新路徑高端閉門會”等與決策層、產業界等密切互動的機製,並與世界經濟論壇、博鼇亞洲論壇、國際投資論壇、陸家嘴論壇、亞歐論壇等達成有戰略合作關係。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依托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聯合該校教育研究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等科研機構,構建“科研實體加研究網絡”的智庫。其任務就是建設當代中國研究為核心的新興學科,建成以國家發展戰略和重大公共政策研究為導向的決策思想庫和當代中國研究基地。同時,建立世情、國情和區情三位一體的研究體係,對中國發展的國際環境、國內條件進行全麵研判,在重大發展戰略、規劃和政策方麵提供有價值的決策谘詢意見,並培養一批高端國情研究人才。
《報告》認為,世界客都梅州文旅方麵的製度與保障表現良好,形態多樣性豐富,發展潛力值得期待。
近年來,梅州立足生態之美、綠色之深、人文之盛,把發展文化旅遊作為蘇區振興的重中之重,努力建設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振興發展先行區。堅定文化自信,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穩步提升,文化藝術創作出彩出新,曆史文化遺產活力煥發,文化旅遊產業提質發展,文旅宣傳精彩紛呈,文廣旅行業安全穩定,加快培育文旅產業發展新動能,通過整合資源,優化發展格局,推動梅州文旅高質量發展,成功創建“東亞文化之都”、“國家級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等新金字招牌。
一是補短板、夯基礎,提升公共服務效能。牽頭出台《關於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等文件,全市現有圖書館10座、文化館9座、紀念館7座;博物館22座(含陳列館1座),其中國有博物館13座(含陳列館1座)、非國有博物館9座,公共文化服務位列粵東西北地區首位。共建市劍英圖書館廣梅園分館,設立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梅州分館。完成雁洋鎮綜合文化站國家級文旅融合試點建設,蕉嶺縣圖書館獲國字號先進集體榮譽,梅縣區入選“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設典型案例,市劍英圖書館“客都文化公益講堂”入選全國“閱讀推廣典型案例”。
二是創精品、惠民生,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圍繞“黨的二十大”“鄉村振興”“融灣”主題精心創作客家山歌音樂劇《林風眠》、客家山歌劇《血蝴蝶》等劇(節)目。文藝“雙精”工程成果豐碩,五部大型舞台藝術作品亮相第十五屆省藝術節獲7項大獎,續寫“梅州現象”。《等郎妹》入選中國戲曲像音像工程(全省僅6部),廣東漢劇《癡夢》入選全國地方戲精粹展演,客家山歌劇《春鬧》獲第十二屆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戲劇類優秀作品獎,山歌音樂劇《林風眠》獲省戲劇文學獎·劇本獎二等獎,客家山歌劇《白鷺村》獲第十一屆省魯迅文學藝術獎。成功舉辦全市廣場舞大賽、全民歌唱比賽,廣受好評。持續開展“我們的中國夢”“戲曲進鄉村、進校園、進社區”等文化惠民係列活動,惠及全市近百個鎮村和社區,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三是重保護、巧利用,彰顯文化遺產魅力。成功創建國家級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區,建成市非遺展示館並對外開放,發布梅州市十大非遺主題旅遊線路,成功舉辦梅州客家非遺文創設計大賽,致力打造梅州非遺融灣文創賽事品牌。成立市文物局,編製《梅州市革命文物保護利用五年行動計劃(2021—2025年)》,加強紅色革命文物普查和保護利用,開展紅色標語類革命文物專項調查,加大客家圍龍屋、名人名居、鬆口古鎮等文化古跡保護開發。全市現有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427項(國家級7項,省級37項,市級112項,縣級271項),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498人(國家級7人,省級38人,市級97人,縣級356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552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全省第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3處(全省第一);省革命遺址名錄509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03處;館藏可移動革命文物278件套;客家圍龍屋4367座。
四是增動能、強活力,推進文旅產業發展。成功舉辦“中國·梅州文化旅遊產業創新融灣高質量發展高峰論壇”。製訂《梅州市關於加快推動民宿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推動民宿業提質升級。市府辦印發《梅州市“十四五”旅遊業發展規劃實施方案》,經市政府同意由我局印發《關於加強文化和旅遊等服務業對接合作的實施方案》。基本完成全市旅遊資源實地普查工作。全市現有國家 5A 級旅遊景區1家、4A級17家、3A級33家;已登記民宿62家(國家甲級民宿3家、乙級1家),旅行社79家,星級飯店27家;文化市場經營單位286家,規上文化企業5家;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1個、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7個;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鎮4個,全國鄉村旅遊精品線路2條;省級旅遊度假區2家,省旅遊風情小鎮4個,省文化和旅遊特色村16個,省鄉村旅遊精品線路13條,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2個,省級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區3個,省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1個。
五是重交流、廣宣傳,擦亮特色旅遊品牌。高水平舉辦“2023東亞文化之都•中國梅州活動年”係列活動,全方位、多角度、高品質組織實施“十百千”係列文化交流精品項目,充分彰顯客都梅州風采,促進東亞文化交融,受到文旅部、省文旅廳充分肯定。牽頭聯合汕頭、潮州、揭陽赴重慶、成都等地成功舉辦文化旅遊推介活動,先後赴廈漳泉等9市舉辦10場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區非遺展演暨梅州文旅宣傳推介及招商活動,超50家媒體、300家旅行社、1500多業界人次參與,反響熱烈。舉辦“蘇區融灣·文旅助力”百萬老廣自駕遊係列活動,受文旅部委托承辦毛裏求斯-中國梅州“茶和天下”·雅集活動,“發現梅州文旅一線城市之美”全國攝影大展征集了8156幅優秀作品,組織全國400多部哈雷摩托“騎聚客都·馳騁萬裏”自駕遊梅州等活動,影響巨大。簽訂《“中國紅色研學旅遊城市聯盟”合作框架協議》《龍岩、三明、梅州、贛州旅遊戰略合作協議》,與10多個城市達成資源共享、客源互送合作。精心運營 “梅州文廣旅遊” 微信公眾號、視頻號、抖音號和“一部手機遊梅州”微信小程序等,依托“周末去哪裏”等欄目,強化特色宣傳,持續引流,有力促進梅州文旅市場強勢複蘇繁榮。連續舉辦兩屆“周末去哪裏@梅州”抖音短視頻大賽,收獲了超8.1億人次的播放量,宣傳效果顯著。
今年,梅州正以梅龍高鐵開通為契機,精心策劃、全力宣傳,做熱高鐵文旅宣傳,全麵引爆梅州文旅市場,助推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梅州文旅“出圈”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