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理論創新

文 | 李斌(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廳長)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出了新目標新要求,為廣東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加快文化強省建設,努力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理論創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把文化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麵”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重要講話中將文化自信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四個“自信”,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文化自信成為“四個自信”的重要內容,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理論創新的標誌性成果。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麵貌更加奮發昂揚,對美好生活更加向往,對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產生了更高的期待。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進行了新部署,提出了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這充分彰顯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強烈的文化擔當、深沉的文化情懷,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
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是增強曆史主動、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內在要求。中華文明曆經幾千年的滄桑更迭,始終保持著頑強的生命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曆史中孕育出的精神血脈,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廣東作為嶺南文化中心地、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曆史文化資源豐富多元,是奠定我們文化自信自強的堅實曆史根基。近代以來,中華文明遭遇了低穀。直到中國共產黨誕生,中國人民才看到了民族複興的希望。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曆史時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精神文化,構築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係。廣東作為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無數革命先輩在這片紅色熱土譜寫了可歌可泣的革命史詩。這種革命文化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重要源頭。新時代十年,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戰略和全局出發,堅持自信自強、守正創新,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東作為改革開放前沿地,有一批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以來發展起來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資源。我們將按照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曆史主動,建設文化強省,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廣東力量。
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是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正確方向的實踐遵循。文化複興是民族複興的基礎和前提。進入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曆史進程,這要求我們不斷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建設好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為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供更為主動、更為強大的精神力量。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突出特色,就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這要求我們把文化建設作為全麵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支撐。當前,人民群眾對提升物質生活品質、豐富文化生活、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期待,給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這要求我們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正確方向,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麵的精神文化需求,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麵發展。
黨的二十大關於文化建設的新部署新要求,為廣東文化建設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一直以來對廣東的重視、厚愛和殷殷囑托,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取得的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嶺南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我們的文化自覺不斷增強,文化自信更加堅定,文化自強更有底氣和動力。廣東省文化和旅遊係統將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係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自覺把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貫徹到文化和旅遊工作全過程各方麵,按照“精品立省、改革引領、服務提質、融合增效”工作思路,紮實推動文化強省建設,努力塑造與經濟實力相匹配的文化優勢,在推進文化自信自強中展現廣東擔當、廣東作為。
以文藝精品創作扶持計劃為抓手,打造更多彰顯中國精神、時代氣象、嶺南風韻的扛鼎之作。圍繞“兩個全麵”主題,組織開展黨的二十大專題創作計劃,深刻反映廣東曆史性成就和曆史性變革,創作推出一批精品力作,辦好第十五屆廣東省藝術節。用好省文藝精品(文化人才)專項資金,創新“全、精、尖”文化文藝人才培育機製,為省屬院團引進一批領軍人才。
以深化文化體製改革為抓手,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推動文藝院團改革,加快廣東粵劇文化中心、廣東人民藝術中心兩個重大劇場建設。推動星海演藝集團與省文旅發展保障中心合並,設立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文化市場行政審批事項一網通辦,加快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製等公共文化體製機製改革。
以實施公共文化數字化戰略為抓手,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重點抓好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省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廣東文物考古標本館、廣東文物保護科技中心等文化地標建設。全麵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平台、終端建設,加快建設智慧圖書館、數字文化館、智慧博物館、公共文化雲。
以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為抓手,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26家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基地)和45家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提質升級,推進廣州、深圳等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試點城市建設以及潮州等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建設。推進全域旅遊、精品旅遊、專題旅遊發展,打造一批精品線路、特色產品、創新項目。
以實施嶺南文化“雙創”工程為抓手,強化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核定公布第二批廣東省革命文物名錄,推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廣東段)、鴉片戰爭海防遺址公園等項目建設。實施好雲浮鬱南磨刀山遺址、清遠英德青塘遺址、英德岩山寨遺址等早期嶺南探源工程,加強“南海I號”整體保護,加快啟動“南澳Ⅱ號”考古發掘項目,支持廣東省博物館等創建世界一流博物館,建設廣東省文物資源數據庫。推薦申報第六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推動梅州、潮州建設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以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遊目的地建設為抓手,深化文明交流互鑒。製定《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遊目的地建設行動方案》具體實施方案,深化粵港澳文旅合作,加快港珠澳大橋等標誌性景點開發和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推廣,辦好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粵港澳青年文化之旅等品牌活動。深入實施對外傳播工程,開展“大美廣東”“請到廣東過大年”等品牌推廣活動,講好中國故事、灣區故事、廣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