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麵:
    字體:
    對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梅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 工作動態 區域性整體保護助力梅州客家非遺傳承
區域性整體保護助力梅州客家非遺傳承
來源:文化月刊雜誌   時間:2022-03-23 11:33:48   瀏覽:-
字號:
區域性整體保護助力
梅州客家非遺傳承
文/梅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 
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管委會

  梅州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是葉劍英元帥的故鄉,素有“世界客都”之美譽,郭沫若曾稱讚“文物由來第一流”。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以下簡稱“實驗區”)是原文化部於2010年5月批準設立的第五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圖片

  梅州境內客家古村落、圍龍屋等古建築與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梅州大地上相依相存,呈現出濃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底蘊和鮮明的地方特色(攝/南方日報記者 何森)

  目前,共有十大類別的四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90項,四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445位;全市有中國傳統村落78個、國家級古村落5個、中國曆史文化名街1條、中國曆史文化名鎮4個、中國曆史文化名村6個、客家圍龍屋4367間。梅州客家山歌、廣東漢劇、埔寨火龍、五華提線木偶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都與當地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自然環境密切相關,梅州不但保護這些非遺項目、傳承人,還積極探索非遺的生存空間,將其原狀保存在所屬的環境之中。

圖片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埔寨火龍。埔寨人民的祖先把這古老的民間故事,巧妙地通過“燒火龍”的形式,作為鬧元宵的文藝活動,代代相傳(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供圖)

零壹

活躍非遺傳承,
賡續客家曆史文脈

  近年來,梅州高度重視文化傳承平台建設,先後升級改造中國客家博物館、廣東漢劇院、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劍英圖書館,相繼建成18個農耕文化博物館,設立全國客家菜首個國家級技能大師、中國戲曲名家、廣東漢劇名師、客家山歌劇名師、陳全新名老中醫、大埔縣高陂瓷雕陳國新等一批傳習工作室;建成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性傳習中心、展館、傳習所,讓非遺走進市民的日常生活。注重客家研究成果的“三進”目標——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推動客家非遺在學校的傳承和發展。

  嘉應學院開設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課程、廣東漢樂、客家方言與文化、客家山歌演唱與創作、客家美食文化與產業發展等相關課程近20門,共有近3000人次學生修習。以“文化惠民”演出為抓手,完成“南國牡丹”劇場改造維護,提升“周五有戲”“周六有歌”駐場惠民演出質量,每年組織戲曲進社區、進農村等惠民演出近800場次,受惠觀眾超80萬人次。

圖片

2019年12月25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廣東漢劇表演

  廣東漢樂在大埔縣有著良好的群眾基礎,氛圍濃厚,14個鄉鎮都設立了廣東漢樂傳習所,有廣東漢樂活動點200處、傳承基地29處,社區成為傳習和展示的空間;成立漢樂研究會、組建女子漢樂團,召開研討會、出版會刊論文集、開設網站等。自2001年起,舉辦暑期青少年廣東漢樂免費培訓班19期,培訓學員共5000多人次,老一輩漢樂藝人不遺餘力地在傳承廣東漢樂中發揮餘熱,一大批中青年樂手活躍在城鄉。

圖片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廣東漢樂,在梅州市大埔縣有著良好的群眾基礎,氛圍濃厚(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供圖)

零貳

保護傳統村落,
堅定村民文化自信

  梅州境內保留了眾多曆史文化遺存,為守住文化的根,留下鄉愁,村落老房子建築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不拆房、不填塘、不砍樹,修舊如舊、建新如舊。禾肚裏、外婆家、又見鈞質樓、三舍、花間慢、醉美書院等老房子打造成的星級民宿,成為近郊鄉村遊憩地、農耕文化體驗地、康養旅遊目的地。

圖片

大埔縣西河鎮漳北村禾肚裏稻田民宿(鍾小豐 攝)

  在眾多傳統村落裏,通過發展生態旅遊產業、養生養老產業,使村民在傳統村落保護中獲得實實在在的經濟收入,滿足村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如橋溪村升級改造成“橋溪古韻”景區,並入雁南飛茶田景區後,對村落內的基礎設施進行完善,不斷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質,村內16座古民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成為旅遊景點,村民生活在村落裏,成為傳播古村文化的使者,村民每年可按門票收入的10%分紅。

圖片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雁南飛茶田景區(王浩 攝)

圖片

橋溪古韻(王誌成 供圖)

  積極盤活葉劍英、張弼士、黃遵憲、丘逢甲、李光耀、李惠堂、林風眠、李國豪、鄒魯、田家炳、何如璋、朱雲卿等名人故居,放大名人效應,把這些光耀中華的名人賢士的金字招牌擦亮,讓其名揚海內外。

圖片

葉劍英紀念園(長盛 供圖)

  舉辦林風眠誕辰 120 周年紀念活動,促進中國美術院等美術藝術資源進入梅州,建設藝術小鎮。借助國際知名數學家丘成桐院士影響力,建成丘成桐國際會議中心,舉辦具有世界級影響的學術論壇,打造數學小鎮,推動數學科學在蕉嶺生根。

圖片

林風眠紀念館(林翔 攝)

圖片

蕉嶺縣“卡拉比-丘”數學世界旅遊區 (連誌城 攝)

零叁

打造特色鎮街,
增強客家文化認同

  近年來,梅州加強對非遺的保護利用,讓非遺融入美好生活,建設非遺特色小鎮,實現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將非遺打造成鎮街的特色品牌,不少非遺項目和產業已成為促進梅州經濟和旅遊發展的引擎之一。

圖片

中國內地現代足球發源地-五華元坑遺址景區 (連誌城 攝)

  五華縣元坑作為中國內地現代足球發源地,有著厚重的曆史文化積澱和動人的故事,在五華縣橫陂鎮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建設中注入足球文化元素,挖掘足球文化資源,以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為方式,傳承和弘揚獨具特色的足球文化,傳承文化遺產,影響和助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大埔西河鎮車龍村依托張弼士故居,高規格建設張弼士博物館,打造張弼士文化IP,建成集曆史名人文化、客家古民居觀賞、葡萄酒文化體驗、生態鄉村休閑為一體的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重現百年張裕不朽傳奇。

圖片

張弼士故居旅遊區(林翔 攝

  梅江區以江北淩風東、西路曆史文化街區為核心,實施“一城兩坊”活化利用重點工程,規劃建設淩風路非遺街區,做好非遺傳承展示,帶旺街區業態,帶動街區文旅發展。梅縣區客都人家景區建成了全國最大規模客家非遺文化展示基地、粵東地區最大規模的百年古建築群、廣東省首個沉浸式情景體驗互動景區,其中有3個國家級、3個省級等共1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進駐,通過非遺展演、展示、體驗等多種方式讓遊客近距離感受客家非遺精粹,讓客家非遺真正活起來、傳下去。

圖片

客都人家文化旅遊區(吳騰江  攝)

零肆

加強頂層設計,
保護工作有序規範

  梅州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負責同誌任組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和市政府分管副市長擔任副組長,各有關職能部門主要負責同誌和各縣(市、區)人民政府主要負責同誌為成員的“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工作聯席會議製度,協調解決實驗區發展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各縣(市、區)也按照相同規格建立了當地的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領導、管理機構和工作平台,為實驗區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障。

  2014年9月,梅州主動作為,積極爭取廣東省的支持,將梅州文化旅遊特色區管理委員會加掛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管理委員會牌子,統籌推進實驗區建設;大埔縣作為實驗區建設的主戰場,率先在全市成立了客家文化生態保護示範區管委會。

  近年來,各縣(市、區)先後設立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管理中心,加掛縣(市、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牌子。市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管委會與縣(市、區)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管理中心共同承擔實驗區建設的日常事務。

  為使保護工作更加有序、規範、科學和可持續,先後通過地方人大立法,出台了《梅州市客家圍龍屋保護條例》《梅州市紅色資源保護條例》等法規,製定《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五年行動計劃(2021-2025)》《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管理辦法》《梅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管理辦法(試行)》《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管理辦法》《廣東漢劇振興發展工作實施意見》《梅州市名人故居(舊居)保護利用實施意見》《梅州市革命文物保護利用五年行動計劃(2021-2025)》等規範性文件,統籌規範文化生態區整體空間、項目名錄、專項門類、活態傳承等,實驗區的製度建設不斷推向深入,非遺係統性保護水平進一步提升,正大步向“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目標邁進。

圖片

《梅州市客家圍龍屋保護條例》

圖片

《梅州市紅色資源保護條例》

圖片

本文刊載於《文化月刊》3月號

來源:文化月刊雜誌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