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府直屬和中央、省屬駐梅有關單位:
《梅州市文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3—2015年)》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實施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反映。
yabo88
2013年7月3日
梅州市文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3—2015年)
為貫徹落實“一園兩特帶動一精”發展戰略,進一步提升梅州文化軟實力,加快廣東梅州文化旅遊特色區建設步伐,特製定本計劃。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緊緊圍繞“全力加快綠色經濟崛起,建設富庶美麗幸福梅州”的核心任務,全麵落實《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和《梅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關於創建廣東梅州文化旅遊特色區的決定》、《梅州市建設文化強市規劃綱要(2011—2020年)》各項要求,推進文化大眾化、市場化、係統化、品牌化,提升文化軟實力,擦亮“世界客都”品牌,全力推進文化旅遊特色區和幸福導向型文化產業集聚區建設。
二、發展目標
2013—2015年,建立和完善結構合理、發展平衡、網絡健全、運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實現基礎文化設施全覆蓋;建立和完善科學的文藝創作生產機製,推出一批藝術精品力作、優秀廣播影視節目和出版物;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建立和完善現代文化市場體係,實現文化市場規範有序發展;加強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實現與經濟社會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加大文化交流合作力度,構建文化交流合作網絡平台和現代廣播影視傳播體係,不斷提升梅州文化的影響力;加強廣播影視新媒體建設,完善突發事件宣傳報道快速反應係統,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繼續深化文化體製改革,建立和完善與文化發展相適應的體製機製,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創意產業,不斷增強文化的生產力、凝聚力、創新力。通過努力,力爭在全省文化大眾化、市場化、係統化、品牌化方麵探索新路、爭創示範。
三、基本原則
堅持統籌兼顧,協調發展;堅持保護傳承,改革創新;堅持重點建設,全麵推進;堅持政府主導,全民參與。
四、主要任務
(一)建設廣東山區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⒈建立完備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
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係,發展現代傳播體係,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係,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逐步完善市、縣(市、區)、鎮(街道)、村(社區)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利用農村老祖屋、圍龍屋,開展“三多三促”新模式的城鄉綜合文化社區試點工作,打造“多形態文化、多功能利用、多元化投資,促進古民居保護、促進文化旅遊、促進社會建設”的城鄉綜合文化社區。中國客家博物館到2014年要申報成為國家二級館,並盡快建成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推進中國客家博物館陳列館建設。梅江區要盡快設立博物館,各縣(市、區)博物館要達到三級館,2015年全市博物館信息係統建成。提高藏書數量特別是客家文化書籍數量,建設“客家文化書城”,力爭梅州市劍英圖書館到2013年建成國家一級圖書館。到2015年,市和每個縣(市、區)要有中心文化廣場,每個鎮(街道)要有文化廣場,鎮(街道)綜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區)文化室建設要全部達標;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務網點和“農家書屋”覆蓋到每個行政村。2013年完成有線網絡未通達地區“戶戶通”工程建設任務。實施農村電影播放主體招標製度,完善監督管理機製,確保一村一月放映1場公益電影。抓好數字影院建設,每個縣(市、區)2014年前至少建有1座多功能廳數字電影院。建立起固定放映和流動放映相結合、公益放映和商業放映相互補的電影公共服務體係。繼續辦好客家微電影大賽,打造客家微電影製作基地。建設佛教博物館、亞洲足球博物館、藝術館場。到2015年,實現全市基層文化設施全覆蓋。全力推進各級政府機關使用正版軟件工作,2013年完成省政府下達的工作任務。
⒉增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
進一步拓展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努力實現城鄉居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大力開展送文化下基層,進學校、社區、廠礦園區和企業等,多渠道向基層配送文化資源。到2015年,實現全市人均擁有1.2冊以上的公共藏書、每月觀看1場以上電影、每季度觀賞1場以上文藝演出、每半年參與1次以上群眾文化活動和參觀1次以上文化展覽的目標。
各級公共文化事業單位、專業藝術團體、廣播影視機構、出版企業等文化團體要為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產品。采取政府購買、項目補貼、委托生產等形式,鼓勵和支持文化企業生產質優價廉的公共文化產品。建設覆蓋城鄉的流動圖書館、流動博物館、流動演出服務網,促進城市優質文化資源向基層和農村流動。加強各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所)建設,注重對地方文獻、文物、民俗器物和本土名家創作的藝術精品的收藏,在全市形成品種豐富、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的文化資源體係。鼓勵發展民間文藝團體(公司)和民間藝人認證,引導與企業、酒店等經濟實體及基層建立合作關係,堅持文藝創作與展演“雙獎”,發展廣場文化。
加大公共文化設施運作經費的投入,推動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紀念館、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所)、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場所免費開放;大力發展“數字圖書館”、“網上圖書館”、“網上博物館”、“網上劇場”、“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等數字文化服務網絡。創新工作機製,整合各方資源,鼓勵和支持社會、企業、軍營、家庭、個體辦文化,引導群眾參與,豐富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改革群眾文藝彙演比賽辦法,活躍群眾文化活動。
(二)整合文化資源,打造特色文化產業。
⒈謀劃現代文化產業體係。
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為推動綠色崛起、實現科學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建立以客家文化資源為依托,以文化產業園區為載體,以培育文化龍頭企業為市場主體,以文化博覽、創意策劃、藝術創作表演、工藝美術、時尚設計、動漫遊戲等文化產業為發展方向的現代文化產業體係,推進文化科技創新,擴大文化消費,舉辦全球客家文化創意禮品設計大賽和客家文化創意產品博覽會,建設文化創意孵化基地。積極調整優化文化產業結構和層次,提高文化產業附加值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盡快使文化產業成為支柱產業,把梅州建成客家文化產業城。
⒉推進文化項目和文化園區建設。
大力引進高端文化企業、旅遊企業,落地投資參與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力爭引進中凱文化科技博覽園、客家人文紀念公園、客家民俗文化村等優質文化產業項目。依托豐富獨特的文化旅遊資源,實施科技帶動戰略,提高出版印刷、影視傳媒、演藝娛樂等重點領域技術裝備水平,加快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有線網絡數字化雙向化、文化電子商務等重點項目,推動文化資源、手機報刊、網絡出版物等新興文化業態,重點培育一批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或基地。大力扶持發展東山教育文化基地、客天下旅遊產業園、千佛塔宗教文化區、麓湖山文化產業園、足球文化產業園、鬆口南洋古道、平遠南台臥佛山文化旅遊產業園、蕉嶺長潭文化旅遊產業園、五華獅雄山秦漢文化產業園、五華石雕工藝文化產業園、興寧神光山生態旅遊產業園、興寧熙和灣客鄉文化旅遊產業園等文化產業園區,打造文化優勢產業集群。
⒊構建規劃有序的文化市場體係。
積極建設和開發文化市場,大力發展工藝美術、動漫遊戲等文化產品市場,加快推進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文化流通產業發展,積極發展版權代理、知識產權評估、演藝經紀等文化中介行業;積極打造特色文化演出精品,打造文化旅遊品牌,促進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出台鼓勵扶持文化產業發展政策,建設文化產業宣傳推介和交易平台。
(三)傳承客家文化,擦亮世界客都品牌。
⒈加快建設國家級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抓好國家級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規劃和建設。編製《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實施辦法》,精心編寫《梅州客家家訓》,充分挖掘梅州深厚的人文底蘊和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保護、整理和申報更多的“非遺”項目,申報和培養非遺項目傳承人,進一步弘揚和傳承傳統優秀客家文化,爭取建設全國文化生態保護的先進區、示範區。推進圍龍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至2015年初步完成《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實施布局方案》編製工作。
加強對重點文物的保護、開發和利用。與省考古所合作,做好五華獅雄山秦漢城址的開發和保護工作。啟動對可移動文物的普查工作。積極做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申報工作,到2015年我市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爭取達到8處以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爭取達到65處以上,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達到100處以上。掛牌保護一批未列為文保單位但已列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名錄,並且有較大保護價值的文化古跡、名人故居等。加大政府對文物保護的投入,完善市級文物保護評審機製。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建立健全保護資料檔案、數據庫及代表作名錄體係,完善市、縣、鎮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係;對列入國家和省級名錄的項目實施全麵、係統的保護;建立健全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的組織體係,培養一批文化保護專業隊伍。建設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或民俗博物館、傳習所)。加大客家山歌、廣東漢樂、廣東漢劇、五華提線木偶、埔寨火龍、蓆獅舞等項目的挖掘、研究、推介力度,紮實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收集和整理客家山歌、廣東漢劇、古民居、童謠、諺語、歇後語、楹聯等傳統文化藝術資源,建立集圖、文、影、音於一體的資料數據庫,進行客家山歌普通話改造,為客家文化傳承發展積累堅實基礎。
⒉推進客家文化標誌性品牌工程建設。
按照集中資源、集中項目、同類開發、重點突破的工作思路,規劃建設代表梅州文化形象的地標性重點文化工程。全麵盤活亮勝藝術中心、市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和市藝術學校等文藝院團資源,促進文化演出市場的穩步發展;統籌全市文藝資源,打造展演客家特色文藝的對外窗口——“客都藝韻”劇場,讓廣大遊客和市民能夠全麵觀賞和領略到客家文藝的魅力。組織梅州書市,開展大型圖書展銷,搞活市劍英圖書館。辦好客家傳統文藝展覽,建設文化產品交易平台,加快市場化步伐,把東山教育文化基地打造成市民開展群眾文體活動的重要陣地、遊客體驗客家文化的重要窗口。堅持山水相依、向山拓展的規劃方向,以東山教育文化基地為中心,把北至嘉應學院,南至秀蘭大橋,西至客家公園,東至千佛塔及周邊區域,建成集客家曆史、客家人文風情、文化教育、宗教活動於一體的客家文化區域中心,大力推進嘉應歌劇院項目建設。
突出客家文化特色,打造節慶文化品牌。重點辦好客家文化藝術節暨世界客商大會等國際性活動。辦好金柚節、蜜柚節、慈橙節、油茶節、金桔節、溫泉節、茶香節、冬筍節、酒香節等地方文化節慶活動,多渠道多形式開展客家民間藝術表演活動,使之成為弘揚客家優秀文化、展示文化梅州的平台。推動國家級和省級文藝評選、藝術節、旅遊文化節、明星演唱會等重大活動進入梅州。
⒊實施文藝精品工程。
堅持每年創作演出一批能得獎、有市場、受歡迎的群文作品;爭取打造1—2個在國內有重大影響、有良好社會效益、既叫好又叫座的大型山歌劇目;策劃拍攝以葉劍英、張弼士、李惠堂等客家名人為題材的影視作品;開發利用好林風眠、宋湘等曆史文化名人資源,規劃建設林風眠美術館、宋湘紀念館等,將林風眠、宋湘書畫作品開發成為高端禮品和旅遊紀念品,打造產品開發、學術研討、人才培訓等產業鏈條;塑造推介一批客家文化形象代言人,不斷提升客家文化的影響力;創新文藝創作扶持方式,設立市繁榮文藝創作專項資金,爭取市財政每年安排50萬元以上,用於人才培養、戲劇研究、藝術創作(專業、群文)等支出;引導外地文藝機構來梅設立分校、培訓基地、評選基地、創作基地等,探索建立高端文藝機構梅州基地。
(四)提高現代文化傳播能力,增強客家文化輻射力。
⒈堅持正確輿論導向。
始終把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放在首位,弘揚健康向上的主流輿論,構建定位明確、特色鮮明、功能互補、覆蓋廣泛的輿論引導新格局。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廣播電視安全播出監管製度,嚴格執行安全播出和安全生產“一崗雙責”,層層落實安全播出和安全生產責任,做好全市廣播電視安全播出信息收集、整理和上傳下達,確保重大節日、重大活動期間的安全播出工作。健全網絡宣傳管理機構,加強網上信息監管的科學化管理水平。
⒉深入推進對外文化交流合作。
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推動客家文化走向世界。構建大客家文化交流交易博覽平台,包括學術平台、合作平台、交易平台、網絡國際交流平台;與國內有影響力的知名文化機構、文化企業建立合作關係,共享資源,共同開發客家文化資源;與各地文化藝術節精品資源合作,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依托“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努力開拓境外主流文化市場,積極推動文藝演出、新聞出版、影視作品和音樂作品“走出去”;加強外宣陣地建設,積極支持配合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辦好客家文化節目。
⒊麵向全媒體宣傳客家文化。
依托廣播、電視、報刊等傳統媒體和網絡、手機短信等新媒體,多渠道、多角度、多層次對外宣傳客家文化,提高現代傳播能力。加強與央視、鳳凰衛視、南方日報等主流媒體的溝通,強化宣傳策劃,進行客家文化專題專欄報道。加強與網絡媒體的合作,製作梅州文化產業網,在市政府網站、梅州網、梅州宣傳網等網站開設文化宣傳專欄。發動廣大幹部群眾借助微博、短信、視頻等新興傳播載體,大力宣傳客家文化的保護、傳承和開發。實施網絡文化精品工程,培育有客家特色的網絡文學、網絡音樂(客家流行音樂)和健康向上的網絡動漫、遊戲等網絡文化產品。辦好全球客家微電影大賽,打造新的文化品牌。
(五)深化機製體製改革,增強文化發展活力。
⒈轉變政府管理職能。
牢牢把握正確方向,加快推進文化體製改革,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為文化繁榮發展提供強大動力。深化國有文化單位改革,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係,創新文化管理體製,完善政策保障機製。推動政府職能轉變,理順政府主管部門與文化市場、文化事業單位、文化企業的關係,實行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管辦分離。改革和完善文化市場行政審批製度,依法清理和減少審批事項,下放審批權限,簡化審批環節,加強對各縣(市、區)文化市場行政審批事項的檢查督導,提高行政審批效能。
⒉加快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
推進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人事、分配和社會保障製度改革,全麵推行崗位管理和人員聘用製度,建立績效目標考核。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實施部分公益性文化活動麵向社會公開招標。
⒊推進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製。
在全麵完成市縣文藝院團體製改革工作和縣級電影公司轉企改製任務基礎上,加快推進出版、發行、電影、演藝等領域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製,建立現代企業製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加快國有文化企業產權製度改革,鼓勵支持非公有資本在政策許可的範圍內參與國有文化企業改革重組,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
(六)推進本地人才隊伍建設,利用好在外人才資源。
穩定現有人才,引進優秀人才,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建立人才梯隊。提升現有文藝人才,推薦到知名平台展示,專業化策劃包裝,培養客家明星;與高端團隊建立合作關係,探索利用高端文藝團體退休文藝家的機製和辦法,加強對全市編劇、舞美、樂手、舞蹈等各類人才培養;舉辦文化藝術講壇,提高文藝人才素質;實施客家山歌發展戰略人才培養和創作繁榮“雙工程”,培育客家山歌演唱和創作人才。收集在外客家文化名人資源庫,加強與在外優秀客家文藝人才的交流溝通,充分發揮在外人才的作用,為梅州文化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資源供給。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和改進文化工作的領導,擔負起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政治責任,把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建立文化建設聯席會議製度,對全市文化強市建設進行統一領導、組織和協調。各縣(市、區)也要建立相應的工作機製,推進本地文化建設。
(二)完善投入機製。
建立健全建設文化強市的財政保障機製。各級財政的文化事業經費投入要隨著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財政增長逐年增加,穩步增長。全市文化事業經費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達到1%以上。要按照中央和省有關政策標準,確保文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係建設足額投入,社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要落實從城市住房開發投資中提取1%的規定,農村行政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由市、縣(市、區)兩級財政按比例分擔。改革政府對文化事業投入方式,實行按項目資助撥款、以獎代撥、財政貼息等扶持辦法,逐步將政府對文化經營單位的無償投入轉為國有資本金的投入。設立和用好市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各縣(市、區)也要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並隨著文化產業的發展逐年增加。探索市場化、社會化的路子,建立吸引民間資本投入文化建設的多元化籌資機製。
(三)落實文化產業政策。
繼續貫徹落實國家現行關於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根據《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廣東省文化產業振興規劃(2010—2015年)》,製定出台我市鼓勵扶持文化產業項目發展優惠政策,對符合梅州文化產業建設規劃、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繁榮發展具有較大帶動作用的文化產業項目在資金、土地使用、投融資、市場準入、人才等方麵實行優惠扶持政策,積極培育特色文化產業,努力創建客家文化產業城。
(四)推進文化市場建設。
以提升文化市場十大領域(版權保護、出版發行、印刷複製、網吧管理、網絡文化、音像製品、廣播電視電影、演出娛樂、工藝美術、文物保護)監管能力為重點,進一步完善文化市場管理製度,理順市、縣(市、區)兩級執法機構關係,建立健全聯合執法機製。抓好文化市場“三打兩建”和“掃黃打非”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打擊各種違法違規行為,建立文化市場日常巡查、執法、監督、獎懲、投訴受理、舉報等機製,促進全市文化市場健康繁榮發展。加強文化法製宣傳,營造良好法製環境。
公開方式:主動公開
抄送:市委各單位,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市政協辦公室,
市紀委辦公室,梅州軍分區,市法院,市檢察院。
yabo88 秘書科2013年7月10日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