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麵:
    字體:
    對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梅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 工作動態 退役軍人陳濤:救助二十載 用情暖人心
退役軍人陳濤:救助二十載 用情暖人心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5-02-11 10:29:53   瀏覽:-
字號:

        “一路辛苦了,感謝你們的愛心,感謝你們為老人的付出……”2024年9月26日11時,在天津濱海新區高鐵站台上,流浪了30多年的姚老伯終於見到了自己的親人。日夜兼程2000公裏,梅州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員見證了這一溫馨時刻,而帶隊開展這場護送行動的是陳濤。

        陳濤是梅州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組組長,1996年入伍,先後獲得新兵訓練大隊先進標兵、優秀士兵、基層連隊先進黨員等部隊表彰。退役後便開始從事救助服務工作,至今已有21年。在救助服務工作中,陳濤總是衝鋒在前、想在前、做在前,用真心、熱心、愛心、細心和溫馨,讓許多流浪乞討人員得以歸家,也讓許多家庭得以團圓。

001.jpg

陳濤(左三)與同事一起送流浪老人回天津。(梅州市救助管理站供圖)

       熱心救助

       細致入微為民解困

       提起去年9月的那趟天津行,陳濤仍記憶猶新。由於長達20多小時的站立,聯合護送隊的隊員們腳掌腫脹,在休息時腳上的鞋都無法正常穿脫。“當時大家還開玩笑說,正好可以買雙天津布鞋穿回去。”陳濤笑著說道。

       那趟耗時兩天一夜的“日夜兼程返鄉路”,陳濤帶著聯合護送隊隊員輪班照顧沒有自理能力的姚老伯。車上同行的乘客見到這一幕幕,都誇讚老伯的“孩子們”對老伯照顧得真仔細,在得知真相後更是不斷點讚。

        “救助服務工作是一份充滿愛的工作,我們隻是在做自己分內的事。”陳濤說,要做好救助服務工作,真正幫助不同地區、不同境遇的困難人員,細心耐心是前提。在21年的工作中,他深入研究各地的地理人文信息、口音、衣著等特征,同時依托各駐梅商(協)會開展口音排查、地名排查,並利用人臉識別技術等現代科技手段,提高甄別工作的準確性,從而準確判斷受助人員的籍貫。

       近年來,經陳濤查詢、核實身份信息的流浪乞討人員達1722人,其中多人被列為失蹤人員或是注銷戶籍人員,讓他們重新獲得身份回歸家庭;經陳濤安全護送返鄉流浪乞討人員468人;實現身份核實率100%,查明身份信息流浪乞討受助人員接送返回率100%。通過夜以繼日的努力和辛勤工作,陳濤為流浪乞討人員重新回歸家庭、融入社會提供了助力和希望。

        提高效率

        部門聯動開展工作

        獨木難成林,救助服務工作更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陳濤創新構建主動救助網格發現工作模式,探索創建“1+4+N”流浪乞討人員主動發現救助機製——“1”即救助管理站,“4”即公安、城管、鎮(街)、村(社區),“N”即公益慈善組織、誌願者、熱心市民等社會力量,利用技術賦能和整合社會資源,進一步完善街麵流浪乞討和臨時遇困人員的主動發現機製,實現“早發現、早報告、早救助、早救治、早轉介”,切實維護流浪乞討和臨時遇困人員的合法權益。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以來,梅州市救助管理站通過主動發現機製,累計開展流浪乞討人員街麵救助728人次,用心用情用愛為每一名受助者的團聚鋪就溫暖回家路。

       作為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組負責人,陳濤助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組織聯合巡查應急救助機製,使得救助服務工作能夠更加迅速和精準地響應各種緊急情況,確保救助資源能夠更加合理有效地分配給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此外,陳濤還努力提升“機構+‘雙百工程社工’”聯動綜合救助效能,通過多層麵聯動“雙百工程”社工力量,按工作規程要求定時開展入戶走訪工作,收集回訪情況並建立台賬,及時更新完善易流浪走失人員信息庫,核查外流人員送返前的有關信息,同時協同運用社工根據送返人員實際情況適時開展個案服務。近年來,開展入戶走訪203家,有效減少了反複外出流浪乞討二次現象發生。該舉措得到省民政廳相關處室的高度肯定。

      多年來,陳濤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多次被評為梅州市民政係統先進工作者、服務之星、優秀共產黨員。“看到受助人員重新回歸家庭、融入社會,就是對我的付出最大的回報。”陳濤這樣說。